考试季一家子都紧张 这份锦囊教你"稳住"
2024-05-30 16:14 来源:厦门晚报

  ■老师为走进考场的考生加油打气。

  ■家长在考场外用积极的话语鼓励考生。

  ■在考场外等候的家长,眼里满是期待。

  厦门网讯(文/厦门晚报记者 郭文娟 龚小莞 通讯员 陈鹭 图/记者 刘东华(资料图)下周五(6月7日)就要高考了,6月底又将迎来中考。考试季里,考生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睡不着应该怎么办?考生晚上还在看手机,家长要不要干预?针对考生、家长普遍存在的情绪问题,本报记者邀请心理老师、专家为大家支招。

  孩子紧张家长焦虑 一急就可能情绪失控

  最近,高三学生小兰(化名)因长时间高度紧张学习,加上心理压力大,经常感到焦躁不安和情绪郁闷,晚上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小兰的妈妈非常着急,却不知该如何帮助女儿,只好拨打厦门市仙岳医院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592-5395159寻求帮助。

  有一些家长则说,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自己似乎比孩子还紧张。家长陈女士说,前段时间模拟考,儿子的成绩出现较大的波动。她心生担忧,又不敢多问。但随着高考一天天临近,她越来越焦虑。

  有一天晚上,陈女士发现儿子晚自习回家后还在看手机,一下子就急了:“都什么时候了,还有心情看手机!”儿子气鼓鼓地进了房间,她忍不住后悔、自责起来。“我事后想想,孩子每天学习时间那么长,也挺辛苦的。他看手机,可能就是想放松一会。”陈女士说,第二天她跟儿子道歉,也反思要怎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家长一定要稳住 不要给孩子“拖后腿”

  黄女士说,高三下学期几次模拟考,女儿班上有些同学出现成绩波动,孩子、家长都很煎熬。在她看来,高三这一年,对学生、家长都是极大的考验。有些孩子天天熬夜刷题,成绩还是上不去。如果家长只盯着结果,忽略孩子已经付出的努力,孩子会感到委屈。

  高压之下,黄女士的女儿也有情绪绷不住的时候。“第一次看到她哭,我赶紧扑上去安慰。后来发现,让她哭一会儿就好了。”黄女士说,有时孩子需要的只是倾听、陪伴,不需要说太多话。情绪低落时,也可以拉她出去走走、跑跑步,或者给她做点好吃的。要是还解决不了,还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早早就打了预防针:“学习的事交给老师和孩子,家长负责让孩子吃好、睡好,其他不要瞎指挥。”

  “这个阶段,家长要做的就是做好后勤保障,同时保持平常心,不要大悲大喜,也不要把自己的焦虑情绪传给孩子。”黄女士说,家长不管是偷偷在心里窃喜再过几天就要解放了,还是焦灼不安,在孩子面前都要装作云淡风轻,若无其事的样子。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稳住,不能给孩子“拖后腿”。

  不要“灾难化结果” 适度紧张反而有利

  市教科院心理教研员彭汪洋说,高考前,有些考生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甚至会吃不下、睡不着。其实,这个时候,考生更要保持规律作息。即便睡不着,到点了也要躺到床上,在心里告诉自己这是在休息。人的身体是很聪明的,退一万步讲,哪怕整夜都没睡着,第二天,人在应激状态下也是能扛过去的。不要一睡不着就“灾难化结果”,换个角度看,焦虑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兴奋状态。要相信自己,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前几天,厦门三中在给考生的考前心理调适指南中也提到:适度的紧张和焦虑有助于保持大脑的兴奋状态,提高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使思维能力高速运转。所以,面对紧张不要害怕,更不要产生强烈的抗拒情绪。接受紧张,感受适度紧张带来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压力并产生动力。

  同时,自我暗示是影响潜意识、提高自信心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要相信自己有能力考出好成绩,多想一想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多看一看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多用积极的语言给自己加油鼓劲。

  专家支招

  家长做好三件事 帮孩子缓解压力

  仙岳医院心理治疗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李彤说,家长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

  ●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

  当父母的言行举止释放并传递焦虑情绪时,焦虑会像照镜子一样,反映在孩子身上。父母可能以发脾气、唠叨、讲道理等方式将焦虑和压力投射给孩子。家长应首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认知,以平常心对待考试,不要把考试当作“不成功就失败”的战场,而是引导孩子把它当作一次宝贵的人生经验去体验和珍惜。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肯定,相信孩子会以自己的方式去面对考试。

  ●成为孩子的倾诉对象

  家长应多关注孩子是否存在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焦虑、麻木、无感、紧张或手脚出汗等问题,让孩子意识到这些因考试焦虑带来的不适都是正常的。家长应成为孩子的倾诉对象,更好地了解孩子情绪波动的原因;多和孩子沟通,减少提及“紧张”“担心”“失眠”等词汇。要用积极的言语激励孩子,鼓励孩子放轻松。家长饱满的精气神对孩子的紧张焦虑有很好缓解作用,良好的沟通是对孩子心理最大的支持。

  ●料理好孩子的生活起居

  家长应在家中营造舒适的环境,料理好孩子的生活起居,保持平日的学习生活规律,日常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不要让孩子觉得现在有太大不同。安排适当的娱乐及运动,让孩子感受到家人共同付出努力带来的喜悦。

  温馨提醒

  如果学生和家长遇到无法解决的困惑,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厦门市24小时学生心理援助热线

  热线电话:0592-5258185(谐音:我爱我帮一帮我)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24小时

  ●厦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网

  网址:http://www.xmsxljk.com/(如需网络心理咨询,请先注册)

  ●咨询时间:周一至周日,24小时

责任编辑: 吴郁莹,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