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厦门市“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举行
2024-05-31 07:25 来源:厦门日报

  2024年厦门市“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与会人员认真聆听专题报告。

  弘扬科学家精神,与会人员现场观看林巧稚事迹短剧《选择》。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张珺 通讯员 曾钰婷 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科学之光,照亮未来。当前,科技创新正成为厦门的城市名片。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厦门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的进程中,身先士卒,攻坚克难。

  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昨天上午,由市科协、市科技局联合主办的2024年厦门市“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市科协大厦举办。

  市科协主席江云宝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持续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传递科学界正能量,涵养家国情怀,增强创新自信,培育优良学风;持续践行科普为民,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礼赞科学家精神,增强科技工作者的获得感、荣誉感,营造全社会支持科技事业、爱护科技人才的良好氛围。

  智力引擎

  厦门院士专家工作站已有37个

  科技人才是厦门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力军,而院士专家更是引领科技创新的关键。在昨日的启动仪式现场,我市2023年新建的立林科技、翔安医院等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授牌。截至目前,厦门院士专家工作站数量已达37个。

  院士专家工作站,听上去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上,从厦门的高新技术企业,到医院、生态水环境等,都与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研发成果有着密切联系。

  把院士请进来,企事业单位在技术研发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跟院士“取经”。院士如果有了科研成果,也可以在企事业单位进行成果转化。

  “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就在人脸识别和暗场应用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立林科技物联网研究院院长聂振鹏介绍,2023年6月企业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张钹院士签约,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致力于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也让企业在人工智能的布局上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据了解,院士专家工作站作为院士、专家及其团队与企业事业单位等合作的平台,是我市借助以院士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力量建立的一个集产、学、研于一体,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长效合作机制,也是院士专家工作站服务企业事业单位创新发展的有效形式。

  作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牵头单位,市科协近年来积极加强对建站单位的跟踪指导,不断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广泛了解我市高新技术企事业单位的创新需求,充分对接高智资源,精心组织企事业单位与院士专家进行项目对接和技术咨询,为企事业单位和院士专家搭建交流平台,并与各成员单位同心协力解决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中遇到的难题,有效促进了我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顺利开展。

  截至目前,我市35家企事业单位共建立37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39名院士和192名外部专家签约并进站工作,开展与院士及院士团队合作项目188个。据不完全统计,已完成的合作项目为建站单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5亿元。

  传承精神

  市民群众乐享科普大餐

  甘于寂寞、严谨治学、献身科学、报效人民的陈景润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昨天,一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专题报告会座无虚席——陈景润科学基金会理事长陈由伟带来报告《百折不挠的攀登者》,生动讲述陈景润先生百折不挠、潜心钻研的感人事迹,让在场观众重温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满腔热情和爱国情怀。

  陈由伟从猜想、理想、梦想和家国情怀四个方面展开讲述了陈景润先生结缘数学、热爱数学、追梦数学、心系祖国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爱党、爱国、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这场报告会前,“万婴之母”林巧稚学医、从医的往事被生动演绎——展现科学家精神的短剧《选择》上演。灯光变化、场景转换,厦门科技馆的科技工作者们以艺术的手法把林巧稚大爱无私的精神充分展现出来。

  作为2024年厦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我市通过专题报告会、文艺演出、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形式,广泛弘扬科学家精神——

  5月22日,陈景润诞辰91周年纪念会暨陈景润科学创新研讨会举行,国内数学研究专家、数学教育名家齐聚一堂,追忆陈景润先生百折不挠、潜心钻研的感人事迹,鼓励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生勇攀科学高峰,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5月19日在厦门举行的“双碳背景下混凝土与化学外加剂技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全球建筑行业科技工作者参与,集合全球智慧力量,共同推动建筑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同时,在今年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启动前后,市科协、市科技局还联合开展科技科普巡讲、青少年科普实践优秀作品宣传、科普“惠”乡村等特色活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广大市民带来一场场科普盛宴。

  党建引领

  市科协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中心工作

  走进市科协的四楼展厅,党建引领科技社团建设,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的工作成效一幕幕映入眼帘——全省首家智慧化眼健康科普馆开馆、科技下乡助农惠及群众5万余人次、两岸大学生实体建构竞赛以赛促交流、持续丰富的专家智库人才已达600余人……

  近年来,厦门市科协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科建、助力创新发展,展厅内的数字、图片全方位呈现厦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建设科技强国,书写科技创新发展和愿景的工作瞬间。

  市科协主动跟进、对接厦门“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加强柔性人才引进力度,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近年来,我市建筑科学、信息技术、环保科技、海洋经济、新材料、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领域集合了一批高端人才,为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全省科协系统首个学会联合体“信息科技与先进智造学会联合体”与相关企业、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等合作共建“先进打印技术创新实验室”和“宏网智能系统与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成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云端的桌面3D打印机”,并批量生产进入市场推广。

  据统计,近五年来,市科协科技专家智库入库专家600余名,举荐优秀科技人才参加上级评选表彰100余人次,成立学会联合体3个,征集并完成重点调研课题 49项,各市级学会开展咨询论证1566场次,调研成果多次转化政协提案。

  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聚焦协会职能,组织引导科技工作者围绕厦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营商服务等主题开展决策咨询工作,并持续深化科技社团党建引领工作体制机制,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建言献策,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革新。

  链接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

  ●科普创作分享会——医学科普让生活更健康

  时间:6月上旬

  地点:厦门市科协四楼

  内容:市科普作家、医学工作者对医学科普创作进行经验分享,开展医学专家健康咨询服务。

  ●生物医药企业展厅参观交流会

  时间:5月31日下午

  地点: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豆威咖啡梦E工厂

  内容:展示药学对民众健康的积极影响,推进药学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领域的融合发展。

  ●2024年厦门市“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义诊活动

  时间:5月26日

  内容:市科协组织各学科医疗专家、医护人员为我市科技工作者进行义诊及健康指导。

  ●陈景润诞辰91周年纪念会暨陈景润科学创新研讨会

  时间:5月22日

  内容:国内多名数学研究专家、数学教育名家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追忆陈景润先生百折不挠、潜心钻研的感人事迹。

  ●科技下乡

  时间:5月29日

  内容:厦门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前往同安区莲花镇开展科普宣传、法律咨询与宣传、综治宣传、农技服务宣传、科普惠农成果展示等。

  ●科普宣传

  时间:5月10日-31日

  内容:市科协在全市24所中小学开展2024年厦门市“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汇暨2024年福建省“科普希望行”厦门站活动,组织科普专家进校园开展科普讲座。

  ●趣味活动

  时间:5月期间

  内容:市科协联合思明区科协,分别开展“科技+音乐”主题派对活动和青年交友趣味荧光夜跑活动。

  相关

  思明区成立“近邻科普”志愿服务队和宣讲团

  本报讯 (记者 吴燕如)昨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自思明区各行各业的科技工作者齐聚位于软件园二期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共同参加“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科技韵律· 融创未来”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活动。

  AI主持人开场秀拉开活动序幕,让大家感受满满的科技氛围。现场进行了思明区“近邻科普”志愿服务队授旗仪式。该服务队将以科普教育、志愿服务等形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行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营造全社会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作为“近邻科普”志愿服务队队长,思明区科技教育推广协会会长、厦门艾未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洪涛说,将创新科普形式,用艺术的形式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灵感,把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和科技创造力作为行动重点。

  现场同步成立思明区“近邻科普”宣讲团,并为首批12名成员颁发聘书。近邻科普宣讲团成员将深入社区和学校,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技术、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等。宣讲团成员陈宏现场带来科普宣讲《生态城市——厦门》,生动讲述筼筜湖的美丽蝶变等案例,并为大家支招如何在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呵护生态环境。

  主办方还邀请了专业音乐老师,通过科技与音乐融合让大家感受利用科技设备实现音乐创作的无限可能,不仅活跃了气氛,也激发了大家的创新思维。

  本次活动由厦门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厦门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思明区科学技术协会、思明区科工局主办,思明团区委、厦门创新软件园管理有限公司协办,厦门市思明区科技教育推广协会承办。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