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诺北斗公司展厅内,多款“北斗+”技术在智慧海洋中的应用引人注目。(记者 张奇辉 摄)
>声音
加大研发投入 建立自主创新机制
新诺北斗航科信息技术(厦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博: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要紧跟时代前沿做高质量、高效能的技术创新,而这正是我们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优势所在。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二十多年来,新诺北斗始终聚焦北斗和信息化技术在智慧海洋的应用,通过组建研发队伍、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自主创新机制。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林露虹)
长江航道,各类船舶川流不息。远在高空的北斗卫星,正一刻不停“注视”着船舶动态,接收基准站传回的数据信息。作为国内内河航运首个北斗服务系统,长江干线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系统于去年6月投入运营,可为船舶提供亚米级(十几厘米)的导航精度,有力保障运行安全。
长江迈入“北斗时代”的背后,有一家来自厦门火炬高新区的“隐形冠军”企业——新诺北斗航科信息技术(厦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诺北斗”)。该公司为船舶端提供北斗高精度定位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解析服务,通过与岸端设备的联动,为船舶提供精准的导航定位。
“隐形冠军”如何炼成?新诺北斗董事长李海博将其归因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自2003年成立以来,新诺北斗始终专注在北斗卫星通信导航设备与船舶智能驾驶舱装备研制的赛道上,近年来更推动北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赋能智慧海洋建设。
如今,新诺北斗已是国内最大的船舶通信导航电子设备生产制造商之一。公司位于同翔高新城的新厂将于今年年底投产,可年产20万台(套)船舶智能驾驶舱智能通导设备。
以“北斗+”为钥打开智慧海洋市场
基于北斗技术的多功能集成系统(MIBT)、船载智能监控终端、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电子海图系统……走进新诺北斗公司展厅,一个个“北斗+”技术在智慧海洋中的应用引人注目。
“在茫茫大海中,导航是刚性需求。所以我们最初从北斗卫星通信导航设备切入智慧海洋领域。”李海博说,公司以北斗卫星通信导航设备为技术底座,打造船舶智能驾驶舱,并逐步拓展至海洋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大数据运营服务。
如果说北斗导航设备等硬件为船舶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那么北斗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则使船舶有了“智慧大脑”。
以新诺北斗研发的“船顺”船舶大数据平台为例,它基于北斗高精度的时空服务,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船舶搜索、船舶筛选、全球AIS船位查询、历史轨迹查询、电子围栏告警、船舶设备管理等服务。
逐梦深蓝,靠的是对技术创新的孜孜以求。李海博说,新诺北斗拥有上百名工程师,坚持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两条腿”走路。二十多年来,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化应用,实现了多项“行业首创”。公司是国内第一家智能AIS终端的开发和制造商;成功解决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基带芯片的信号接收解调算法及发射信号的编码算法”,填补国内空白。
打造自主可控的船舶驾驶智能化装备
今年4月底,新诺北斗迎来好消息:公司的新一代船舶驾驶智能化装备MIBT,获得中国船级社认证证书(CCS认证)。这意味着公司研发成果拿到了市场“通行证”。
“MIBT的特点是集成度高,将以往单个设备的功能都集成到一块,同时具备高可靠性和稳定性。”李海博说,该设备通过边缘计算、智能操作系统,集成了包含AIS、BDS(北斗定位系统)、ECS(电子海图系统)以及视频AI、身份识别、第三方数据源融合在内的多项功能。“如此高集成度的设备在业内并不多见,目前我们已收到多个订单。”
令李海博自豪的,还有设备100%自主可控。“从设计之初我们就采用全国产化芯片,实现软、硬件的国产自主可控。”而就在不久前,新诺北斗与华为签约,加入鸿蒙“朋友圈”,双方将共同提升船舶管理智能化水平。
MIBT设备也是新诺北斗紧抓时代脉搏,发力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缩影。据李海博介绍,除了用AI技术识别检测打电话、抽烟等影响安全驾驶行为之外,公司正在探索应用AI技术实现航路智能分析,测算出最为经济的航线。
“北斗的规模化应用已进入产业化和国际化阶段,我们将把握机遇,把产品做深,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李海博表示,公司接下来将加大研发力量,围绕智能座舱设备,丰富产品种类,进一步提升大型船舶设备自主可控性,同时沿着“一带一路”拓展海外市场。
责任编辑: 吴郁莹,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