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人过传统节日独具特色 民国老物件见证当年盛事
2024-06-10 15:01 来源:厦门晚报

全家总动员参加包粽子比赛。 记者 刘东华 摄

当代剪纸艺术家以乐为此次展览创作的《龙影》。

赛龙舟鼓

  厦门网讯(文/图 厦门晚报记者 龚小莞 李晓辉)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厦门人过的端午节独具特色,除了划龙舟、包粽子等传统节目,还有更多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厦门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关于端午节,也留存了很多相关的老物件。通过这些老物件,可重温童年的乐趣,更能回味“乡愁”。

  团扇上写下祝福语 给好友送节日祝福

  今天上午,“粽香里的家国情怀”民俗文化游园活动在夏商江头市场启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融入农贸市场、邻里社区。参与活动的市民表示,这样的活动让传统节日既充满诗意又富有烟火气。

  此次活动由厦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市书院协会等共同主办。启动仪式上,孩子们诵读了诗经《秦风·无衣》,表演了精彩的古琴演奏和武术。

  “全家粽动员”邀请了75组家庭参加包粽子比赛,寓意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孩子们穿着汉服,在长辈的带领下兴高采烈参加端午文化传承比赛;“放粽市集”汇聚本地一村一品农特产品、优质冻品、特色美食、香道文化等,传统与现代的奇妙融合,让大家体验不一样的端午节。

  “粽趣童心彩绘”组织40名小朋友手绘端午节萌粽扇子,还邀请儿童面部彩绘画师,免费为参与活动的小朋友进行面部彩绘;古风游园会包含端午诗谜竞猜、射五毒、点雄黄、送艾包、趣味投壶、夹红豆等,获奖礼品有蔬菜礼包、小香包、艾草养生锤、大漆创意团扇等。

  现场制作的大漆创意团扇尤其受欢迎,摊位前排起了长队,书法家还在团扇上题写祝福语。拿到团扇的市民张先生高兴地说,准备把团扇送给好友作为节日祝福。

  市书院协会会长方钧泽说,端午节是传统节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表达家国情怀。举办此次活动,旨在凸现传统佳节的魅力,同时推动新时代市场的建设。

  村民自筹资金 时隔十年再赛龙舟

  今天上午,海沧区渐美村村民自发组织,在村里的龙舟池举行龙舟赛。据悉,这是时隔10年再次举办。

  “两艘龙舟都是村民自筹资金购买的。”村民谢添寿是今年龙舟赛的发起者之一,他说,去年有村民提出恢复龙舟赛,让“龙舟村”这个名字被更多人知晓。今年发起后,村民们纷纷响应,很多人慷慨出资。

  新购的龙舟能容10名划手、1名鼓手和1名舵手。谢添寿说,虽然小,但符合比赛要求。“别看是村民自发举办,我们毫不含糊,参照了专业比赛的要求,裁判是获得龙舟赛二级裁判资格的村民,比赛过程中大家都穿救生衣。”他说,渐美村有赛龙舟的传统,从1985年到2013年共举办了29届龙舟赛,还曾参加过其他地方的比赛,获得好成绩。

  “太兴奋了”“心情很激动”……比赛结束后,参赛选手们都开心不已。他们都是渐美村人,有老有少,50多人。提起“龙舟”及“龙舟精神”,村民们都倍感自豪。

  【习俗】

  明末清初兴起“抓鸭子”

  端午节又称“女儿节”

  端午节划龙舟是厦门民间不可缺少的一项民俗活动,为龙舟赛专门建造了集美的龙舟池。

  厦门的特色端午民俗还有“掠鸭”活动,在明末清初兴起,清代中期最为盛行,流行地主要在沙坡尾一带。这是一项考验体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间体育竞赛。将鸭子关在竹笼里,在一根长杉木上抹油,杉木的尾端挂上鸭笼。参与者赤着脚,像走钢丝一样从船上走到杉木尾端抓鸭子,抓到便取得胜利。由于身体平衡难度极大,成功者少,失败者多。有的抱着鸭笼一起掉到海里,岸上观众高呼大笑,场面非常热闹。

  端午节少不了包粽子,但厦门包粽子不仅是纪念屈原,还是古老民间传统的延续。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伟栋说,过去端午节女儿回娘家,家里会包肉粽、甜粽等,所以厦门的端午节也叫“女儿节”。还有一些文人会在这一天聚在一起举办诗会,吟诗诵词,因此又称“诗人节”。

  此外,厦门民间还有“射五毒”、炒“午时盐”的习俗。用飞镖、弓箭“射五毒”,寄托了人们消灭虫害、无病无灾的美好心愿。端午节在立夏后,夏天防暑降温要吃清凉的东西,“午时盐”泡的盐水可以起到消炎、清凉身体的作用。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荣誉指导、文史专家彭一万介绍,以前厦门人过端午节,会在门上悬插菖蒲、艾草、艾叶等辟邪去秽的植物,还会“粘符制彩胜”,“彩胜”指用五色纸或彩色绢剪成小旗或燕、蝶、金钱等状,作为饰物插于发髻上。(厦门晚报记者 龚小莞)

  【展览】

  龙文化艺术群展

  展示近百条“龙”

  端午节与中华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昨天下午,“龙的n种样子——端午节龙文化艺术群展”在湖里区殿前六路当代红顶艺术社区的吉町家居拉开帷幕,展出38名厦门本土及全国各地艺术家创作的近百条“龙”。

  参展的有当代剪纸艺术家、插画师、钢笔画家、漫画师、书法家等,作品有剪纸、水墨、纸雕、纸本水彩、木刻版画、布面油画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诠释龙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

  展览现场特设“非遗”特别单元,包含剪纸艺术、旗袍文化、珠绣艺术、大漆龙珠等。

  展览将持续至7月9日,其间还将开展沙画即兴创作、主题市集、读书会、艺术论坛、圆桌派、摄影沙龙等活动,多维度感受“龙”的艺术魅力。(文/图 厦门晚报记者 龚小莞)

  【老物件 】

  《厦门志》记载热闹龙舟赛

  鼓和船桨见证当年盛事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伟栋收藏有民国时期的赛龙舟鼓、鼓槌和大船桨,见证了端午节这一民俗。这些老物件都是厦门本地的,赛龙舟鼓为圆形,鼓面为牛皮制作,坚固耐用,鼓槌为木制。大船桨上正反两面雕 刻着鲤鱼跃龙门的图案,桨杆上刻的是竹节,有节节高、步步高升的寓意。

  吴伟栋介绍,清代道光年间编撰的《厦门志》,对厦门赛龙舟的特色就有记载,端午日“竞渡于海滨(龙船分五色,惟黑龙不出)。富人以银钱、扇帕悬红旗招之,名曰‘插标’,事竟,各渡头敛钱演戏……或十余日乃止。”可见历史上,厦门在端午节期间,民间赛龙舟的时间很长,参与者众多,场面热烈。(文/图 厦门晚报记者 龚小莞)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