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伤口呈现两个明显的牙印,极有可能是毒蛇。
蛇类当前活动频繁。 本报拍客 曾阿论 摄
■雨后出现不少蜗牛。
厦门网讯 (厦门晚报记者 朱亚圣 匡惟)近期我省我市气温升高,湿度加大,在这样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蛇类活动更加频繁,蛇咬伤人的事件,在厦门、漳州都时有发生。
案例1
山上游玩,思明一女子被蛇咬伤手
一周前,厦门思明区一名中年女子在山上游玩,被蛇咬伤了手,手部出现肿痛,立刻赶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部就诊。通过患者的描述,医生判断咬伤她的蛇为竹叶青,随后,通过标准流程为其注射相对应的抗蛇毒血清,并且开展综合治疗。患者目前已经顺利出院。
案例2
出门倒垃圾,漳浦12岁男孩被蛇咬
近日,漳浦县一名12岁男孩被竹叶青蛇咬伤,所幸经过及时救治,已顺利出院。
当晚9时左右,家住漳浦县石榴镇的聪聪出门倒垃圾,由于雨天视线不佳,他没注意到有一条蛇正盘旋在家门口,不慎被咬伤左足,伤口疼痛肿胀,脚背都呈黑青色了。
经辨认,此蛇正是竹叶青。家属紧急将其送到漳浦县医院。接诊后,医护人员为聪聪清创排毒、注射抗蛇毒血清,进行抗感染等对症处理。住院治疗3天后,聪聪足部疼痛缓解。
案例3
睡得正香,南靖沈大伯被窝钻进蛇
前不久一天清晨5时许,南靖县靖城镇的沈大伯睡得正香,突然间右脚触碰到一团冰凉而滑溜溜的物体,瞬间惊醒,睁眼一看,一条大蛇从被窝里窜出。他大声呼叫,家人闻讯赶来,合力将大蛇制服。沈大伯发现自己的右脚背有疑似被蛇咬伤的痕迹,虽然暂时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但他出于谨慎,决定前往漳州正兴医院就诊。该院急诊科医生通过照片辨认出肇事蛇是剧毒蛇类银环蛇,不过,看到沈大伯伤处周围无红肿,仅有两个相距2厘米的红点(无渗血),且患者并未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不适,医生判断沈大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被毒蛇咬伤。
据了解,一般被毒蛇咬伤后多会留下两个很深的牙印,蛇的毒液会直接注入被咬人的伤口里,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扩散至全身。伤口多会出现剧痛难忍或麻木感、出血等症状,咬伤肢体短时间内可出现肿胀、瘀斑、血疱、水疱等。
得知这一结论,沈大伯松了一口气,打完“破伤风”针后就近留宿观察24小时,就平安回家了。
案例4
家门口散步,华安郑先生遭蛇袭击
家住华安县沙建镇的郑先生在家门口散步时,遭一条10多厘米的青色小蛇的袭击,虽没来得及拿出手机拍照,但根据他的经验判断,应该是农村里较为常见的竹叶青。郑先生立即赶往漳州正兴医院急诊科,第一时间接受伤口处理、抗蛇毒血清注射、蛇药外敷等对症治疗,目前已顺利出院。
科普一下
闽南主要蛇类有哪些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部主任医师王煜、漳州市第三医院急诊科医师李国宏介绍,福建自古多蛇,闽南地区的主要蛇类包括竹叶青、眼镜蛇、银环蛇、金环蛇、锦蛇等。其中,眼镜蛇在闽南语中被称为“饭匙庆”,银环蛇被称为“半支嘎”,金环蛇被称为“水狮甲”,锦蛇被称为“老鼠蛇”。
辨别毒蛇的方法
一看蛇的头部形状,一般毒蛇的头部呈现出三角形的样子,颈部相对比较瘦小,而无毒蛇往往会比较圆滑或者呈现出椭圆状;二看蛇的颜色,毒蛇的外表颜色往往会更加鲜艳或者绚丽多彩,无毒蛇的颜色通常比较单一;三看蛇的尾部,毒蛇的尾部鳞片或皮肤往往中间有条“分割线”,纹路分开,而无毒的蛇纹路会比较单一,呈一体化;四看蛇的行为,毒蛇通常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会主动攻击人类或其他动物,无毒蛇则相对温顺,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
毒蛇之毒分为三种
王煜告诉记者,毒蛇之毒分为三种,血液毒、神经毒和混合毒素(血液毒和神经毒)。血液毒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伤口局部坏死等,神经毒可能不会造成局部伤口的疼痛,但是毒素被人体吸收后,会出现肌肉麻痹,甚至出现心脏呼吸骤停。蛇毒治疗最重要的便是要根据毒液类型,进行抗蛇毒血清注射。
在厦门,最常见的毒蛇便是竹叶青,其毒液属于血液毒,此外还有毒液属于神经毒的银环蛇,以及属于混合毒素的眼镜蛇、蝮蛇等。大部分毒蛇拥有两颗尖尖的大牙,中部为空心,咬伤人后,便是通过尖牙将毒液注入人体内,因此,如果伤口呈现两个明显的牙印,极有可能便是毒蛇。无毒蛇的牙印大多是两排如虚线一般的细印。
如何避免被蛇咬
李国宏医师说,现在已进入蛇类活动的活跃期,市民到野外活动时一定要多加小心,不要主动攻击、惊扰蛇。在可能有蛇的地方,如草丛、树林或山区,穿着长袖长裤和厚实的鞋子,避免暴露皮肤,行走时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尽量避免触碰或惊动蛇。如果不慎被蛇咬伤,要保持冷静,并尽可能记住蛇的形态和颜色,以便识别蛇咬伤的种类,尽快前往医院,尽早使用抗蛇毒血清。在处理蛇咬伤口时,要避免采取一些错误的方法,如切割伤口、用火烧伤口等,这些方法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王煜说,被蛇咬后一定要保持镇静,切忌跑跳,因为运动状况下血液循环加速,加剧中毒情况。以前,许多人建议用绳子捆绑肢体,减慢毒液扩散速度,但目前的治疗指南并不建议这样的行为,非专业的捆绑,有可能会造成肢体坏死,反而得不偿失。此外,电视剧中用嘴去吸毒液的方法,也并不推荐,救人者若是口中有溃疡,也会中毒。王煜还呼吁广大群众不要放生毒蛇,擅自放生毒蛇本身也是违法行为。
还要防马蜂、蝎子
医生说,除了毒蛇之外,临床也常接诊被马蜂、蝎子等其他毒物蜇伤、咬伤的案例,这类伤口可用碱性液体清洗、挤出血液、及时就医。如身边没有碱性液体,尿液可做应急使用,尿也是碱性液体。
相关新闻
雨后蜗牛活跃 其实是农业害虫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朱亚圣)这几日,漳州的气温达到32℃,雨后许多小区出现了成群结队的蜗牛。有小区业主辨认后说,这是非洲大蜗牛又出来活动了。
据介绍,非洲大蜗牛是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身上带着各种各样的细菌和寄生虫,可传播结核病和脑膜炎,不要碰它和它留下的黏液,更不要去吃。
蜗牛是一种农业害虫,一般以植物叶和嫩芽为食,取食叶片和叶柄,同时分泌黏液污染幼苗,取食造成的伤口有时还会诱发软腐病,致叶片或幼苗腐烂坏死,给城市绿化带来诸多困难。蜗牛喜阴暗潮湿,畏光怕热,一年繁殖一至三代,在阴雨多、温度高的季节繁殖很快,5月中旬至10月上旬是活跃期,多于4月、5月产卵于草根、土缝、枯叶或石块下,每个成体可产卵50―300粒。
专业人士提醒,用人工锄草或喷洒除草剂等手段,清除绿地四周、花坛、水沟边的杂草,去除地表茂盛的植被、植物残体、石头等杂物,可降低温度,减少蜗牛隐藏地,破坏蜗牛栖息的场所。
每天日出前或阴天蜗牛活动时,在土壤表面和绿叶上捕捉,其群体数量大幅度减少后改为每周一次,捕捉的蜗牛一定要杀死,不能扔在附近,以防其体内的卵在母体死亡后仍继续孵化。
还可在花坛周围或绿地边撒石灰、草木灰等,蜗牛沾上石灰就会失水死亡。此方法必须在绿地干燥时进行,可杀死部分成螺或幼螺。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