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75人 | 共和国同龄人:蔡解放起大厝
2024-07-18 09:18 来源:厦门日报

  【蔡解放】

  75岁,翔安新圩乌山村村民,退役军人,党龄51年,育有两女一男。除去出外当兵的五年,蔡解放一直都生活在乌山村和周边,做工、上班、种田……他的故事很平常,但75年生活中的点滴变化,又与历史的脉动悄然共振。

  ●他出生在厦门解放后不久,只读了三年小学,就出来干农活打工

  ●他以数十年的勤勉拼搏,绘就寻常人家的幸福图景

  蔡解放

  蔡解放和妻子在井冈山的合照。

  1949年,蔡解放出生,全家挤在红砖古厝中,房子不大,勉强能住。

  1993年,蔡解放盖起第一间平房,儿女有了自己的房间。

  几年后,平房加盖第二层,2008年小女儿出嫁前后,第二层做了装修。

  2012年前后,院前空地上盖了间独立厨房和餐厅。

  近几年,二层楼边上又盖起了一栋两层小楼。

  蔡解放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邵凌丰 曾嫣艳 图/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已近下午3点,翔安区新圩镇乌山村内。

  阳光洒下来,把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晒出一股香味,陈困女正在掸衣服准备收起来;被顶棚遮住的地方都是阴凉,有点年头的方形折叠桌前坐着蔡解放,他准备茶叶要招待我们,身后屋子大门门楣上的“光荣之家”,尤为显眼。

  这幅寻常人家的幸福图景里,都是蔡解放的军旅生涯和勤勉拼搏所留下的印记。75年的悠长岁月里,蔡解放从窄厝搬进了小厝,后来又建起了新厝,几经建设,最后住上了如今的大厝——这其中的点滴变化,又与历史的脉动悄然共振。

  国是大家、厝是小家。这位共和国的同龄人,拿着“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对我们说,“有共产党,日子肯定有盼头。”这些刻在心里的话,既是美好的期望也是坚定的信仰,所以他一直努力了一辈子,跟随着“大家”的崛起,“小家”也越来越幸福美满。

  【从军】

  当兵五年,只在结婚时请假回乡一次

  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将近两个月后的12月9日,一个小男娃在乌山村呱呱坠地。父亲不识字,直接给家中的第一个娃娃取名解放。

  蔡解放后来还有了两个弟弟和六个妹妹,大家庭十一口人挤在三间房里,“那种像四合院的古厝里面,三间房。”蔡解放说,房子不大但勉强能住,主要是吃不饱饭,“早上要去后山砍柴,傍晚再去地里扒一些别人不要的地瓜。”家里困难,只在乌山小学读了三年,蔡解放就回家帮着干农活,后来17岁又到砖瓦厂打工,赚工分补贴家用。

  直到21岁时,他报名参军。“当兵光荣啊!”他拿起自己穿着军大衣的黑白照片,脸上的表情与当年一样,意气风发。1971年1月,蔡解放到了井冈山的茨坪,每天除了学文化、看管犯人,在部队里还做过炊事员,养猪、烧炭的活一样都没落下。

  当兵期间,他完成了两件人生大事,入党、结婚。1973年,他在部队入党,迄今已有51年党龄;1974年唯一一次请假回乡时,是和现在的妻子领证结婚,如今也已是50年金婚。

  蔡解放和妻子陈困女的故事也镌刻着时代的浪漫。经人介绍与陈困女认识后,蔡解放就去了井冈山,陈困女说,“我们那时候都觉得当兵很光荣,肯定要等他回来。”这一等就是三四年,其间两人在乌山和茨坪之间保持着通信,陈困女也到部队去探望过蔡解放。蔡解放欣喜又心疼,因为乌山去往茨坪的路程很长,要坐火车还得转车,前后总共要四天,中间还要住一个晚上的旅社。

  一个愿意等待、一个奋力赶来,两颗年轻的心总在奔向彼此。到了1974年,蔡解放请了半个月婚假,五年唯一一次回家乡,“就是回去娶老婆。”两个人分别在茨坪和马巷都拍了合影,一张是留念,一张是结婚照,珍存至今。

  1975年从茨坪回到村里后不久,蔡解放就在原来的窄厝旁边盖起了一栋小厝,从原来的大家里分出自己的小家。

  【回乡】

  有了两亩田,种粮种菜,生活越来越宽裕

  退伍后回到新圩,蔡解放先在生产队做出纳,他和陈困女的三个孩子也在此期间陆续出生,两女一男,生活美满。到了1984年,他担任新圩乡乌山村村两委委员,接连干了两任。

  就在那段时间,土地分田到户,蔡解放家里有了两亩田。他说,和妻子每年上半年都会轮流种上稻谷、马铃薯、地瓜、花生,下半年再种上蔬菜,等成熟了挑到市场上卖,生活好过了不少。

  日子走到了1993年,蔡解放在现在所住的地方盖起了第一间平房,“我自己上班种菜攒一点,又借一些。”小女儿至今都还记得平房内几个房间的归属,“有自己的房间,很开心。”

  时间以均速流淌,但房子盖起来的速度却是越来越快:几年后,平房就加盖了第二层;到2008年小女儿出嫁前后,第二层做了装修;到了2012年前后,院前的空地上盖了一间独立厨房和餐厅;再到近几年,二层楼的边上又盖起了一栋两层的小楼……至此,蔡解放家的大厝基本成型。

  起大厝,是经济宽裕的最直接表现。事实上就在这些年,随着改革开放带动的市场升温,香葱成了乌山村发展破局的切口——一根根小小的葱,将这个偏居一隅的小山村与世界连接起来。供不应求的香葱从一亩到百亩、从村子到形成基地,村里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以前是要挑菜到菜市上去卖,后来都是有人开着车上门收购香葱。”蔡解放对这个变化印象深刻。

  【拼搏】

  默默扛起一个家,几十年从不说累或苦

  正聊着,蔡解放的儿子起身给风扇加水后,准备出门跑车;小女儿也穿戴好防晒的装备,骑上电动车准备去接儿子放学。陈困女说,前几天刚刚和在同安的大女儿视频,看了看自己的小曾孙,“她今年刚刚当外婆,我也是曾外祖母了。”四世同堂的幸福,被稳稳地装进了这座大厝里。

  这大厝里的幸福,是这一大家子一起拼搏出来的。三个孩子趁着读书的假期,都会到附近的银鹭工厂打工挣钱。蔡解放的小女儿回忆说,小时候爸爸去上班、妈妈去种田,她有时会跟着去地里种花生,但更多是在家里煮食喂猪,“放假的时候,也会跟姐姐一起去银鹭工厂打工,赚不少呢。”能够补贴家用,她也忘记了辛苦,只觉得开心。

  陈困女和几个孩子都觉得,是蔡解放撑起了这座大厝,“他老实巴交的,但是很有责任和担当,把我们带大,带我们住大房子。”儿子和小女儿话中都藏着对父亲的爱。

  蔡解放只是默默坚持,一家人的重担始终扛在肩上,几十年从不说累或苦。他只是到采访最后才对我们感叹:“孩子长大工作之后,觉得肩上的担子一下子轻松了很多。”大女儿有了外孙,儿子在跑车载客,小女儿开起饭店,蔡解放自己也不用下地种田,偶尔种点有机蔬菜也是为了留给家人吃。

  送我们到门口的时候,蔡解放指着最开始盖起来的平房外墙说,“最近准备把这里的外墙再做个美化。”装在大厝里的幸福,正在慢慢溢出墙外,浸润心头。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