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花园景正盛 光明日报刊文点赞厦门打造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探索
2024-08-02 07:58 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以两岸融合为特色,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多年来充分发挥体制改革“试验田”、对外开放重要窗口和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作用,不断向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迈进。昨日,光明日报整版刊登报道《海上花园景正盛——厦门打造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探索》,介绍了我市正立足自身特色,沿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的方向向海图强的实践与探索。

  升级体验,吸引八方来客

  报道以五缘湾游艇帆船等体验项目的火爆为例,介绍了厦门打造“主客共享”全域旅游格局的努力。近年来,厦门在“体验”二字上下功夫,结合自身的滨海优势,打造了一批深受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喜爱、能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的滨海体验项目。许多厦门滨海体验项目,正在成为游客旅行计划中的“必选项”。数据显示,2023年,来厦游客的人均花费为1427元,游客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游览支出占比分别为26%、21%、19%、16%、7%、4%。厦门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厦门正在积极推动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引导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产业链更长、更可持续的体验旅游转型。

  报道指出,厦门拥有良好的港口条件,具有发展邮轮游的天然优势。2021年,厦门市发布的《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厦门将全面落实全域旅游和国际化旅游发展战略,整合优化滨海旅游资源,大力提升滨海旅游业,壮大邮轮旅游,发展海洋旅游综合体,建设国际级浪漫海岸线和国际著名邮轮母港,着力打造国际滨海旅游名城。和平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辞介绍,厦门国际邮轮母港位于城市中心区域,一小时内可覆盖“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中山路等厦门核心景点,与机场、动车站交通换乘便捷,可高效落地“邮轮+旅游目的地”产品,发挥对厦门及周边地区文旅产业的拉动作用;从厦门出发的邮轮航线,可前往东亚、东南亚多个目的地,拥有多样化航线、主题,为来厦乘坐邮轮的旅客提供了多元选择。

  以文润城,厚植鹭岛底蕴

  报道介绍,2020年12月17日,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经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多人看到了厦门海洋文化的底蕴和魅力。“我们要把这种向海图强的精神和韧劲传承下来、传播出去。”厦门思明区文化馆工作人员吴淑梅介绍,送王船是厦门重要的文化标志。厦门梳理了与送王船有关的旅游资源,串点成线,形成送王船文化旅游路线,让更多人感受到海洋文化对厦门城市精神的塑造。同时,文化馆还面向青少年开设了海洋文化体验课程,游客可以预约参与制作风帆、打绳结等活动,感受先辈向海谋生的不易和克服困难的智慧。

  除了厚重的传统海洋文化,现代艺术也在厦门与海洋相遇。走进厦门翔安区澳头超旷美术馆,数十位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这里展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澳头村的变化是厦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缩影。在厦门,还有《小城春秋》沉浸式戏剧、小白鹭艺术团的公益演出等融合厦门地方文化特色的项目,等待着市民和游客去发现和感受。当旅游因文化而更有意义,文化因旅游而传播得更远,文旅融合的成效便更加鲜活、具体。

  修复生态,提升城市颜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保护海洋生态资源,是促进人与生态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报道介绍了厦门修复生态,提升城市颜值的经验成效。

  “从1984年起,针对筼筜湖,厦门市持续开展五期综合整治工程,先后关停搬迁筼筜湖周边125家污染企业。”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第五期综合治理工作已基本完成。现在每天都有游客来筼筜湖边打卡,曾经的‘臭水湖’变成了‘城市会客厅’。”随着筼筜湖区水质显著改善,湖区的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

  位于30公里外的下潭尾红树林生态系统曾因湾区内荒滩杂乱、养殖无序而急剧退化。经过综合治理,如今红树林在下潭尾茂盛生长,如翡翠般镶嵌在蔚蓝的海面。“林—滩—海”生命共同体和红树林生态屏障愈加稳固,海岸带生态活力与韧性不断增强。多年来,厦门不断强化保护修复,制定了海岸线保护计划,并成功实施了观音山、鼓浪屿东岸等地的沙滩修复与保护工程,修复总面积逾65万平方米。

  碧水蓝天下,白鹭翩跹,红树林繁茂,厦门海岸线重焕生机。这不仅为城市颜值加分,更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