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碳”寻绿色发展 解码厦门模式
2024-08-14 16:04 来源:厦门晚报

  ■采访团参观位于海沧的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

  ■象屿综合保税区是全国首个实现零碳排放的综合保税区。

  ■投放可回收物,可获得环保积分。

  厦门网讯 (文/厦门晚报记者 龚小莞 图/厦门晚报记者 刘东华)昨日,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活动走进湖里金安社区和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探寻垃圾分类“厦门模式”持续领跑全国的密码;深入象屿零碳综合保税区,采访厦门打造国内领先的“能源自平衡零碳园区”的典型案例。20多家中央和省属新闻媒体的60多名记者,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的“厦门实践”,展现厦门绿色低碳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实践成果和典型经验。

  金安社区

  创新举措鼓励垃圾分类“厦门模式”领跑全国

  在金安社区的垃圾分类公益馆内,居民扫码建立环保账户,投放纸类、织物、塑料等可回收物后,连接智能物联系统的电脑自动感应后称重,1公斤回收物获得0.7元环保积分和0.1元公益基金。积分可用于兑换家居用品等,公益基金则作为社区的慈善公益基金,用于帮助困难居民和小区治理。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居民自觉履行垃圾分类和正确投放,增加参与垃圾分类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2017年5月,厦门市推广垃圾分类工作,金安社区成为最早的试点之一,多年来持续探索“N+垃圾分类”工作方法,创新多种举措,实现垃圾分类智能化箱房全覆盖。“在金安社区党员志愿者的带领下,社区居民人人讲垃圾分类,人人懂垃圾分类,人人参与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督导志愿者张华娟说,垃圾分类的精准度也越来越高。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每天都会定时清运;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集中整理,分别送到垃圾分类公益馆和环保站进行归类投放。大家切实参与到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的环节,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都写在脸上。

  据介绍,目前我市已探索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厦门模式”,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均超98%,准确率达85%。垃圾分类“厦门模式”持续领跑全国,并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

  上下游有效衔接 不起眼的回收物“变废为宝”

  采访团随后前往位于海沧的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了解低值可回收物从废弃物到再生制品的系统化流程。一次性餐盒、一次性塑料杯、牛奶盒、快递包装膜、泡沫塑料、旧衣物……这些生活中不起眼的低值可回收物,现在不仅“有家可归”,还能“变废为宝”。据介绍,环卫车收运来的低值可回收物通过分拣中心生产线可以进行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分选,打包后成为可再生资源,再运至下游再生资源利用工厂。经过破碎、筛分、清洗、脱标等多道工序后,形成下游工厂生产所需的再生材料,再生产出如环卫垃圾桶、仿真绿植、购物袋、环保再生纸等再生制品。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市容管理处处长谢毅强表示,厦门通过建设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打通了垃圾源头分类与末端利用的“堵点”,探索出了上下游有效衔接、垃圾分类收运与资源利用有效协调的低值可回收物处理模式,为垃圾分类处理链条扣上了关键一环,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象屿零碳综合保税区

  “零碳自平衡园区” 全年光伏发电977万度

  厦门自贸片区作为改革创新的“新高地”,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政策创新和实践,探索推动自贸试验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探索出一条节能、降碳、减污、增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位于厦门自贸片区的厦门象屿综合保税区已建成全国首个实现“绿色低碳、智慧运营、共享效益”零碳排放的综合保税区。在电动叉车充电站,厦门港务物流有限公司机械司机兰奎玉介绍,这里的电动叉车充电都是用光伏绿电。过去使用的是内燃叉车,自从更换了电动叉车后,不会出现尾气排放的困扰,也没有噪声,不仅环保,而且大大节约了成本,单一辆电动叉车,成本就比过去降低了70%左右。

  象屿零碳综合保税区充分利用闲置的仓库顶面空间,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厦门港务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荔荔介绍,园区2019年就开始试点第一个储能电站项目,2020年正式开始进行园区绿色发展规划建设,围绕“绿色能源、绿色装备、绿色网络”三个方面,构建“零碳自平衡园区”。当前,园区内绿色光伏铺设总面积约6.1万平方米,占仓储面积的88%;园区内全年光伏发电977万度,园区年仅自用351万度,余电上网超60%(626万度),助力园区周边赋能增效、减排降碳。截至今年上半年,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已在全省范围内建成光伏37兆瓦,年设计发电量4440万度。

  链接

  央媒发文点赞厦门绿色发展

  8月11日至8月14日,20多家中央和省属新闻媒体60多名记者深入厦门基层一线,调研采访厦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实践成果和典型经验。央广网、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等纷纷发文点赞厦门。

  其中,央广网发表文章《看这里如何将碳汇“含绿量”“含海量”转换成“含金量”》,介绍在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展现了金融服务融入生态体系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全新探索。

  人民日报客户端发文《“烂海滩”化身“浪漫线”,厦门这片海域,靓!》。文中说,厦门在“外修容貌”的同时,坚持“苦练内功”,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等发展成效显著,促进“山、海、产、城、人”相融共生,绘就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素质高颜值新画卷。

  声音

  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到了厦门人文风貌背后的底蕴,是绿色生态发展造就了如今厦门优美、亲和的形象。我会借由报道,把厦门的人文自然介绍给大家,也通过一些新旧画面的对比,呈现厦门生态的转变和成效,聚焦可持续性发展。

  ——新华社记者 陈为

  厦门是一个多彩的城市,我们看到了湛蓝的海水,看到了翩跹的白鹭、火红的三角梅和翠绿的红树林。我们看海岛、进园区、访社区,看到了这座城市如何通过生态环境治理,一步一步发展成为高质量的生态花园之城。

  ——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 陈琛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