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厦门:讲述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低碳故事
2024-08-15 08:01 来源:厦门日报

  环东浪漫线已成为阳光、沙滩、红树林相映成趣的特区颜值新高地。(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摄)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王玉婷 谢嘉迪 见习记者 陈钰滢)“我把厦门的美,装在相机里带走。此次行程,不仅让我们领略到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更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久久为功的努力。”即将离开厦门的新华社摄影部编辑陈为依依不舍地说。

  昨日,由中宣部组织、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活动圆满结束。厦门是此次行程的最后一站,来自20多家中央和省属新闻媒体的60多名记者在采访结束时表示,厦门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探索,以及在助力高质量发展中的思路举措、实践成果和典型经验,都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调研采访素材。

  厦门是如何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低碳故事?本报带您探寻。

  高处着眼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漫步在厦门这座海上花园城市,人们总会与美景不期而遇: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厦门高处着眼,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外修“颜值”、内炼“气质”,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在碧海蓝天之间,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长卷。

  在这里,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平衡点。以环东浪漫线为例,18年前的滩涂地,如今已是阳光、沙滩、红树林相映成趣的特区颜值新高地。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早年,周边村民多以海域养殖为生。养殖密度大、缺乏统一管理,养殖业的无序发展给同安湾内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同安区潘涂社区党委副书记林育林介绍,2006年,厦门正式启动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工程,第一步就是养殖清退、滩涂清淤。

  退养不退海,锚定可持续发展航向,村民们不断因地制宜寻找新发展之路:从海蛎养殖,不断向深加工、物流集散等产业链中下游方向延伸,做大海蛎“村IP”;探索海鲜特色排档、海上体育项目等配套文旅,丰富的业态促进当地经济再现活力。

  如今,同安湾已从昔日的“烂潮滩”变成了发展新极点。海洋生态修复带来的发展潜能,正成为绿色产业集聚的吸金石,而绿色转型取得的鲜活成就,也让厦门在建立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上先行先试的底气更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对此,厦门率先设立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及农业碳汇交易平台,拓展资源环境交易品种,以市场化手段助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探索碳汇“含绿量”“含海量”与经济发展“含金量”的高效转换。

  目前,厦门“山顶到海洋”生态价值交易体系基本建成。据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董事长连炜介绍,厦门海洋碳汇交易已突破16万吨,占全国蓝碳市场一半以上,助力联合国工发组织运用蓝碳开展碳中和,实现厦门绿色金融国际化;农业碳汇交易突破28万吨。

  特色金融服务融入生态体系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和海洋经济发展,绿色金融活水浇灌高质量发展征途,“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老百姓是最直接的受益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山、海、产、城、人”相融共生,为破解海湾型城市生态治理这一世界性课题、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提供了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细节着手

  形成绿色低碳“厦门样板”

  在厦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答案,就藏在这座花园之城的每一个角落里。

  在湖里金山街道金安社区,坐落着一座“环保小房子”——智能环保垃圾屋,两侧共有16个投放口。前日的采访中,当科技日报新闻部评论理论室主任杨雪,拿着刚喝完的矿泉水瓶走到可回收垃圾箱投放口前时,感应器立即接收到信号。箱门自动打开,投入瓶子,箱门自动缓缓闭合。

  “投放口的自动感应功能,可以让居民在投放垃圾时,实现无接触投放,更加洁净卫生。同时,智能环保垃圾屋上方的摄像头,还可以查看督导员的工作状态及居民的投放情况。”金安社区党委书记陈惠萍介绍,此外,垃圾屋还具备溢满报警功能,并配置红外消毒、灭蝇除蚊装置和除臭设备,及时清运垃圾、有效抑制垃圾发酵和臭味散发。

  “这是我第一次来厦门,这里的‘精细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就连一个小小的垃圾箱,都有这么多文章可做。”采访结束时,杨雪告诉记者,她认为厦门之所以在生态文明答卷上,频频出亮点、拿高分,正是因为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已融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日常里。

  “碳汇交易还能实现‘指尖购’?”同样,农民日报要闻编辑部记者霍子晨,也从这一小小细节中,感受到厦门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探索创新。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伴随着碳排放,比如,开私家车3公里产生0.72千克二氧化碳;买衣服3件产生18.3千克二氧化碳……大家如何抵消衣、食、住、行中的‘碳足迹’呢?”厦门产权交易中心业务总监徐莎介绍道,如今,碳汇交易实现了“指尖购”,厦门开启全国首创的“农业碳汇+数字人民币+乡村振兴”新机制。企业和个人都可通过在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购买碳汇的方式,抵偿自身产生的碳排放,还可以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完成交易,并获取独一无二的数字证书。数据统计,目前,厦门全市 21村农业碳汇交易增加集体收入226万元,累计运用数字人民币购买碳汇达21442宗。

  同时,全方位绿色低碳标准的构建,也是细之又细。早在2021年,厦门就率先全国发布《厦门市低碳社区验收技术规范(试行)》等4项低碳验收技术规范,开展《低碳示范区评价技术规范 工业园区》等3项地方标准的编制和修订,引导创建单位实施减污降碳技术改进,实现降本增效。

  近年来,一项项“含绿量”荣誉,见证着厦门在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建设低碳城市方面的努力——2020年,东坪山建成全省首个近零碳排放示范区,2021年,片区在实现近零碳排放的基础上,又持续减碳超过100吨,入选2021年度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2022年,象屿综合保税区成为全国首个实现零碳排放的综合保税区,并入选2022年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鼓浪屿完成全市首个近零碳景区创建,入选2023年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让生态瑰宝焕发绿色活力……

  “几天的采访行程下来,让我们感受到厦门是把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落实到每一个具体行动中。种种‘细节决定成败’的做法,为全国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价值、可借鉴的经验。”中国妇女报社记者韩嫣然说。

责任编辑: 刘福伟,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