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全家福。
核医学科全家福。
神经内科林青主任带领团队查房。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 曾昊然 通讯员 陈雯 李欣)鹭江之畔,白衣飘扬。八十七载栉风沐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第一医院)“翻过岁月不同侧脸”,每一页,都有一缕阳光,洒在患者脸庞。
正值第七个中国医师节,第一医院高举红色旗帜,坚守医者初心,把医院党的建设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紧密结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高水平的诊疗服务。
守护健康 做人体“超级侦探”
【核医学科】
厦大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于1976年成立,是闽南地区唯一拥有放射性药品四类许可证的单位。学科由四个亚专业组成:诊断核医学、介入核医学、治疗核医学、实验核医学。2004年,经卫生部批准成为闽西南地区唯一的PET/CT研究与应用中心,目前年检查量8000多次。2010年获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专科、厦门市重点临床医学专科。2012年获厦门市医学重点专科。2018-2022年期间连续五次获复旦大学专科排行榜提名。2023年获批厦门市放射性药物研发与转化重点实验室。
核医学分子影像检查好似进入体内的“超级侦探”,能敏锐捕捉各种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助力临床实现早期诊断,更为实施精准治疗奠定基础。核医学科团队以“核”医学力量,守护百姓生命健康。
洞察纤毫
为患者抢下“时间窗”
82岁高龄的刘老伯排便异常两个月,到第一医院求诊。经胃肠外科肛门指诊触及直肠内异常硬结,随后盆腔核磁共振进一步提示低位直肠癌;同时,核磁影像还发现他的前列腺区域存在异常信号,医生高度怀疑刘老伯同时罹患前列腺癌。
由于刘老伯直肠癌的特殊位置,传统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无法进行。核医学科闽南PET中心孙龙教授团队采用了全国领先的18F-AV45 PET成像技术。“该技术能够精准描绘出肿瘤的位置、大小及转移情况,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宝贵依据。”借助新技术,孙龙教授成功完成了前列腺病灶穿刺活检。病理结果证实了患者同时罹患多原发肿瘤的诊断。医院MDT团队为患者实施了精准、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患者获得良好的疗效,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阿尔茨海默病就诊率低、漏诊率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传统检查手段难以精准诊断。”孙龙教授表示,核医学科闽南PET中心在闽西南地区率先应用18F-AV45 PET成像技术,实现了疾病的早期诊断与分期,为患者争取了“时间窗”。患者在明确诊断后,通过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与日常护理锻炼的综合干预,可延缓病情的进展速度。
党建引领
学科“量变”到“质变”
核医学科历史悠久,是福建省最早建立的核医学专科之一,现已成为闽西南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科室骨干等均为党龄超过20年的党员。科室通过将支部建在临床一线,促进党建与业务融合,带动医疗、教学、科研协同发展。我国著名核医学专家吴华教授前期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孙龙教授的带领下,学科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孙龙教授在全国率先开展介入核医学技术,2016年他执笔在《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杂志》发表专家共识,科室成为全国唯一“全国肿瘤分子影像一站式诊断技术培训基地”,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量人才。核医学科在厦门率先建立了甲亢核素治疗专科门诊,对于碘难治性甲状腺癌靶向治疗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国际患者也慕名前来求诊。
科研方面,在2023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榜单中,核医学科位列2019-2023五年总科技量值全国第19位(福建省第一)。孙龙教授于2019年获厦门市医疗卫生重点项目、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陈皓鋆博士于2022年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福建省科研重大项目、福建省卫健委“中青年领军人才”资助。近5年来,科室在全球核医学领域论文发表量稳居国际前十,科室在医学TOP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2名医师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数据库遴选的“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精准诊疗 守护患者“生命之泉”
【血液科】
厦大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病专业创始于1977年,2000年成立血液科,自2015年全职引进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徐兵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以来,科室在医、教、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突飞猛进,是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国家淋巴瘤质控中心建设单位、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厦门市拔尖学科,牵头成立中国滤泡性淋巴瘤工作组和厦门大学血液病学系,拥有厦门大学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和厦门市血液肿瘤诊治重点实验室。
血液是人体的生命之泉。恶性血液病病情重、变症快,对医生的临床水平构成极大考验。血液科团队白衣执甲、丹心为矛,聚焦血液肿瘤精准诊疗,让更多患者重获新生。
引领学科方向
制定诊疗指南
淋巴瘤在血液恶性肿瘤发病率高居首位,血液科团队聚焦淋巴瘤、特别是滤泡性淋巴瘤(常见亚型)并进行重点攻关,在该领域实现全国领先。
2023年12月,来自广西的柯莹(化名)被确诊为滤泡性淋巴瘤,到第一医院时已属于三期同时合并腹腔大包块。结合实际情况,血液科主任徐兵教授为其制订了治疗方案。治疗后,柯莹的病情稳定,复查指标一切正常。
2023年,徐兵教授等专家牵头在国内权威期刊《中华血液学杂志》发表《中国滤泡性淋巴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年版)》,制定了我国滤泡性淋巴瘤临床治疗指南和指导原则,为国内血液科医生规范化治疗指引了方向。
白血病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淋巴瘤,血液科团队针对“硬骨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开展技术攻关,研究成果荣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成果已在国内19个省市23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
商业化CAR-T治疗
数量全省第一
71岁的林女士在2017年被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20年肿瘤复发,经过徐兵为其进行的靶向治疗方案,病情缓解一年多,但2022年再次复发。经多学科联合会诊讨论后,徐兵教授团队决定为患者实施CAR-T细胞治疗。
商业化CAR-T细胞治疗当时在省内还没有治疗先例,徐兵教授迎难而上,于2022年4月21日,开启了福建省首例商业化 CAR-T 细胞产品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接受治疗的林女士一度出现肺部感染加重及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但徐兵及团队对于不良反应早已做好充分应对准备,经过血液科团队近20天的悉心护理和严密监测观察,患者出现的感染和并发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林女士在母亲节这一天顺利出院回家。
徐兵教授介绍,到目前为止血液科已为十余位患者成功开展商业化CAR-T治疗,数量位列全省第一。
提升服务质量
改善就医体验
血液科党支部作为2024年第一医院“十佳党建品牌”,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学科发展,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为血液病患者重续生命之泉。
科室现已成为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血液病医教研中心,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暨2019-2023五年总科技量值”中,血液科排名全国第36名(全省第二)。而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徐兵,也在2020年入围全国血液病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排名全国40名。2023年,在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第六届国之名医”盛典中,徐兵获得“国之名医”称号,福建省仅6位名医上榜。
与时间赛跑 当生命中枢“守门员”
【神经内科】
厦大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作为福建省重点专科,是福建省建制最早的神经内科之一,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已成为闽西南地区实力最强的神经疾病诊治和研究中心,闽西南地区最大的神经疾病疑难危重病人联络会诊、转诊和救治基地。神经内科系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内科副主委单位、厦门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主委单位、厦门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委单位、厦门市脑卒中联盟主委单位,在区域内起到了学科发展引领作用。
“患者突发‘意识模糊’‘失语’,请立即来会诊!”神经内科的值班电话响起,一场守护生命的赛跑又将开始。面对生命中枢拉响的红色警报,神经内科团队与“死神”竞速,为患者疏通生命之路。
环环相扣
守住患者生命通道
52岁的林先生因肾脏肿瘤在泌尿外科完成手术,恢复良好。就在出院前夕,他突发意识模糊、失语。神经内科方杰副主任医师与泌尿外科沟通了解情况后,高度怀疑是“脑卒中”。为了节约时间,他嘱托泌尿外科医生立即送患者完善颅脑CT并开通卒中绿色通道。
放下电话,方杰赶到CT室阅片,排除脑出血和肿瘤占位可能;方杰发现患者除意识模糊、失语外,还存在右侧肢体肌力0级及右侧病理征阳性,基本明确“急性脑梗死”。考虑到患者3天前接受过手术,存在溶栓禁忌证。绿色通道继续完善颅脑磁共振,同时通知脑血管介入组做好手术准备。磁共振影像确认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确诊“脑梗死”。
神经内科脑血管介入组接过生命接力棒,根据造影结果及患者既往病史,初步考虑患者为心源性栓塞所致大脑中动脉栓塞。神经内科兰泉博士、郑良城主治医师为患者实施“大脑中动脉支架取栓+抽吸术”,被堵塞的血管顺利再通。手术后第一天查体,林先生神志清楚,语言功能有所改善,右侧肢体可抬离床面;术后第二天,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正常,并可单足站立。
“该患者从院内发病到血管再通不到2小时,体现了我们综合急救的高水平。”神经内科主任林青介绍,科室建立了福建省首个卒中单元,也是厦门市首家“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于全市率先开通卒中绿色通道和急诊脑外伤绿色通道,打造福建首个7×24小时畅通无阻的脑卒中绿色通道。此外,学科还发布了福建省首张“脑卒中急救地图”,方便患者就近高效就医,带领全市卒中救治再提速。
林青透露,神经内科介入团队目前已全面开展各种缺血性血管内介入手术,并建立了标准规范的急救流程和治疗规范,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进一步提高卒中急救和治疗水平。
党建业务相融合
深耕亚专科
作为省级重点专科、厦门市领先学科,神经内科始终坚持把党支部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神经内科党支部被评为2024年第一医院“优秀党建品牌”,科室正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科向深、向实发展。
除了在脑血管病专业建树颇多外,科室在神经免疫专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认知障碍专业、头痛疾病专业领域保持了鲜明的特色和强劲的发展势头,诊疗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科室纵深耕耘亚专科,建立脑血管病、神经变性疾病、神经免疫疾病、神经肌肉疾病、神经遗传疾病、癫痫、神经心理、头痛等8个亚专科,全面覆盖神经内科各病种,实现了单病种疾病的深入研究和精细化诊疗。
神经内科已经连续多次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全国百强(福建省前三),进一步夯实了学科在闽西南地区的龙头地位,持续引领着地区神经内科跨越式发展。
书记心声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党委书记郑林雄:
高质量党建赋能
高质量发展
2018年以来,国家推动公立医院领导体制改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赋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医院行政决策在党委领导下开展,各项决策、部署行稳致远。通过几年的发展,第一医院成为全市综合医院中唯一一家“福建省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
院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作用,坚持把医院党的建设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相结合,把党建工作与临床工作相结合。院党委将支部建在临床一线,推动业务管理骨干和党员优秀分子“双培养”,促进党建与业务融合,带动医疗、教学、科研协同发展。
同时,院党委引培并举强化临床重点专科群和人才队伍建设,把党建工作优势转化为医院发展优势,我院已连续5年进入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国百强。目前,医院拥有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5个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数量均居厦门第一;医院博士数量近40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超20名。医院新技术、新平台建设不断取得突破,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我院10个学科入围“2023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百强榜”,数量居厦门各医院之首。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院长心声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院长王占祥:
发展新质生产力
造福广大群众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院至今已历87年,近90载风雨兼程,我们初心如磐;一院人始终把为百姓解决疾患的使命扛在肩上,这是对医院“生命至上、健康至上”服务宗旨的最好诠释。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医院坚持“人才战略、学科发展战略、创新战略”三大战略发展方向:人才战略方面,引进优秀人才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医院高级职称人数超过1200人,博士学历人数比例在全市各医院中名列前茅。医院还建立了全市医院中唯一的院士工作站——洪茂椿院士工作站,该站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院士工作站”。学科发展战略方面,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2019-2023五年总科技量值”中,我院9个学科进入全国百强学科,综合排名居全省前三、厦门第一,其中核医学科、血液科都位列全国前40。创新战略方面,在洪茂椿院士的支持与指导下,医院携手中国稀土协会稀土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中心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提升科研能力,在疑难杂症和肿瘤的精准诊断上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在第六届CMIA(中国医学创新联盟)医学创新大会发布的《2023中国医院创新转化100强》中,我院排名全国第18。医院通过医工、医教融合,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把创新成果转化为临床技术,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体职工将坚定信心、铆足干劲,为夺取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胜利奋楫扬帆、医鹭远航。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