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75人 | 陈辉煌:嘉庚文物的守护者
2024-08-20 08:48 来源:厦门日报

  陈辉煌在整理记录陈嘉庚纪念馆中的藏品。

  陈辉煌

  34岁,厦门同安人,陈嘉庚纪念馆文物保护科科长。他尽职尽责,参与大量嘉庚文物的征集和解读工作,让更多人了解陈嘉庚先生,传承和弘扬嘉庚精神。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林桂桢 图/记者 林铭鸿)为啥叫辉煌?这是从小到大,陈辉煌常被问到的问题——在大家的印象中,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人叫“辉煌”的很常见,但“90后”鲜有取这一名字的。“因为我的名字是爷爷取的。”陈辉煌说,或许“辉煌”二字寄予了祖父对孙辈的美好希冀。

  作为嘉庚文物守护者,陈辉煌对嘉庚先生的家国情怀,有比常人更深的体会。“嘉庚先生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先的精神,让他在许多关键时刻做出正确抉择,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拥护者,并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陈辉煌说,这份家国情怀感染了他,他希望自己能坚持做好嘉庚文物研究,让文物“开口说话”,把嘉庚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入门】

  到单位报到第一天 “见面礼”是十几本文史资料

  陈辉煌并非文博专业出身,他大学读的是一个跟这份工作“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英语。作为一名师范院校毕业生,他曾经的理想是教书育人。2015年,他无意中从同学口中得知陈嘉庚纪念馆要招人,因为从小喜欢历史,就抱着试试的想法报名了,没想到却被幸运录取。

  “虽然我从小就知道陈嘉庚先生,但仅限于他实业救国、倾资兴学等大众耳熟能详的事迹。”陈辉煌至今仍清楚记得,到单位报到第一天,就领到了满满一袋子的书——《南侨回忆录》《嘉庚精神读本》等厚厚十几本。他一头钻进了资料室里,一本一本研读起来。

  《南侨回忆录》是陈嘉庚1943年至1945年在印尼避难时所写的回忆录。一开始,陈辉煌对嘉庚先生了解不多,“啃”起这本大部头很吃力,“我是个执拗的人,如果遇到一个地方看不懂,就会一直钻研,有时候到深更半夜都停不下来。”陈辉煌说,“不过,这也是一种乐趣,每当遇到疑问,就去找人咨询,查询文献,问题解决了就很有成就感。”

  就这样,陈辉煌对嘉庚精神逐渐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但他觉得这些还远远不够,“陈嘉庚文物和史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还有许多东西可待挖掘。”

  【寻宝】

  全球找帮手 让散落世界各地的嘉庚文物“回家”

  去年10月,在陈嘉庚纪念馆举办的“集美学村——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10周年暨集美学村命名100周年”展览上,两块十分罕见的招牌——陈嘉庚公司代理商招牌、陈嘉庚公司中西大药行招牌首次以实物形式公开亮相。这两件文物的捐赠者,是83岁的新加坡华人陈来华。

  陈辉煌说,为了更好地“寻宝”,他与同事们和很多像陈来华这样的人保持密切联系,包括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会、南洋大学校友会、集美校友会的成员等。他们积极提供文物线索,有的还直接捐赠文物和史料。近年来,陈嘉庚纪念馆征集到的不少宝贝,都来自他们。

  两块招牌落户陈嘉庚纪念馆后,陈辉煌又征集到陈嘉庚公司中西大药行的广告、“钟”标太古堂药行贴在药品上的小标签等。“陈嘉庚的生意,广为人知的是橡胶和菠萝罐头,很少人知道其实他也生产药品。事实上,他的公司经营范围很广,但此前相关的文物或材料不多。”陈辉煌说。

  陈辉煌说,自己做文物征集,是建立在前辈们的基础上。此前,纪念馆工作人员曾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北京、上海等地,收集到大量陈嘉庚相关文物和文献资料。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和交通的发展,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嘉庚文物和史料得以更快捷地来到嘉庚故里。

  前阵子,陈辉煌在群里求助,想找一本南洋大学的纪念刊,大家纷纷响应,有的提供线索,有的主动去找。最终,厦大马来西亚校区图书馆馆长找到了那本纪念刊,并亲自带到集美。

  陈辉煌在海内外各地还有许多热心帮手。陈嘉庚先生的长孙陈立人先生、孙女陈佩仪女士以及孙子陈君宝的遗孀王理女士等嘉庚后裔都积极为陈嘉庚纪念馆的文物征集工作提供帮助。

  【钻研】

  从亲笔信里找线索 还原陈嘉庚在集美为村民修建居所的故事

  近两年来,陈辉煌征集到的陈嘉庚亲笔书信有75封,有的来自新加坡陈嘉庚生前好友的后人,有的是原厦大建筑部主任陈永定后人捐赠的。

  拿到书信,陈辉煌细细研读,总能发现一些或有趣或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一封陈嘉庚1953年致陈永定的书信中,陈辉煌发现了陈嘉庚建造集美“贫民屋”的线索,经过多方求证、实地考察,终于厘清了来龙去脉。原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陈永定主持厦大扩建和华侨博物院建设事宜。陈嘉庚总是在信中交代陈永定要节约,把用剩下的木料、石料拉到集美来,给失去房屋的村民修建居所。后来,陈嘉庚就是用剩下的木料和石料,在集美建了22排的联排瓦房,这些瓦房至今还在。

  “文物研究是一份慢工出细活的工作,要耗费大量时间和心力去求证,急不得、躁不得。”陈辉煌说,有时候,文物研究也需要与时间赛跑。在一封书信中,陈嘉庚提到一个疑似叫“丰汉”的人,但字迹模糊,陈辉煌辗转咨询了多位专家,才确定集美大社确有一位嘉庚族亲叫“陈丰汉”,但已经中风二十多年了。陈丰汉已90多岁高龄,知道他过往经历的人要么年事已高,要么已不在人世,线索就此中断。但陈辉煌没有放弃,半年后,他认识了集美工业基金会的一位工作人员,终于获得了新的信息:陈丰汉1953年以前在厦大建筑部工作,但陈嘉庚纪念馆只有1953年12月以后的厦大建筑部的人员名单,因此没能查询到。这也成了陈辉煌的一个遗憾,他说有机会还要继续找线索。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