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兰云丝 通讯员 钟婷婷 漫画/小牛)近日,在奥运会上夺得六枚奖牌的游泳名将张雨霏发布了一条艾灸保养日常,只见她的腹部挺立着一个大葫芦,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那个葫芦里到底装的是什么药?为何能获得专业运动员的青睐?
原来,张雨霏使用的是中医里的葫芦灸。用这种灸器为人体熏灸穴位,能达到灸感更强、灸量更足、灸效更好的效果。它有什么适应症和禁忌?和一般的艾灸比有哪些好处?有哪些注意事项?今天我们请相关专家来谈一谈。
原理
葫芦里装艾条 艾烟保存更全面
什么是葫芦灸?厦门市中医院推拿科主管护师许丽芸介绍,葫芦灸,谐音“福禄”寓意,是一种温热中医外治疗法,也是中医艾灸的一种。其独特的外形结构使得艾温循环,以纯阳灸力引火入元,通过葫芦灸的热效应把艾灸的能量散发出来,调和人体阴阳平衡。
《针灸大成》中记载:“无艾不成灸,无火不成灸,无烟不成灸。”其中强调了艾、火和烟的重要性。许丽芸介绍,葫芦灸壁附涂层,内置艾条,温度恒定。同时,还利用葫芦形成的天然腔体把温度和艾烟基本都保存住,热效更加全面,并利用了火力和艾烟的有效成分,施灸面积大,舒适度高。
葫芦灸采用的是自然种植的葫芦,并不是其他材料。葫芦本身就是一味中药,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为壶卢,又名瓠瓜、匏瓜,性味甘平,滑,归肺脾肾经。有通利小便、消肿除心烦的作用。
相比传统艾灸,用这种灸器为人体熏灸穴位,灸感更强、灸量更足、灸效更好,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健脾利湿的功效,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功效
适用范围广 行气活血驱散寒邪
葫芦灸都有哪些作用呢?厦门市中医院推拿科医师刘小艳介绍,正所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灸之所易”,首先,葫芦灸可以温通经络、驱散寒邪,使热力深达肌层;其次还可以行气活血、消淤散结,同时防病保健、强身益寿。
葫芦灸的适用范围很多,首先是脊柱筋骨相关虚寒性疾病,例如颈肩腰腿痛、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葫芦灸有10厘米-20厘米多个尺寸,可以在人体大部分穴位使用,通过穴位、经络、脏腑途径,渗透至体内,引药入经。
临床上,妇产科疾病的葫芦灸处方也较多,例如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症、子宫肌瘤、产后恶露不止等。刘小艳说,对于广大女性来说,葫芦灸颇有益处,利用其具有温补元阳、调理冲任、补气活血的作用,可以治疗女性患者的痛经。
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也适用葫芦灸,例如鼻炎、哮喘、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胃痛、胃胀、便秘患者,也可以用葫芦灸来调理肠道。
葫芦灸还可以通过安定心神、扶助正气的作用治疗失眠,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艾灸本身也有扶正的作用,针对中气不足或者更年期妇女常见的颜面早衰、浑身无力、精神倦怠、自汗盗汗、失眠多梦、四肢厥冷等,以及免疫力低下需要改善体质的亚健康人群。
支招
葫芦灸操作方法
1.体位:患者仰卧或俯卧于治疗床上。
2.常用施灸部位:腹部、腰背部等。
3.皮肤清洁:纸巾擦拭施术部位。
4.定穴:选取各类疾病的常见穴位进行定穴,以患者感受酸胀感为度。
5.艾条放置与点燃:在葫芦内部插入5柱艾柱,调节艾柱与皮肤的距离,以8厘米-10厘米为宜,点燃艾柱,其间根据不同患者的耐热程度随时调节艾柱与皮肤的距离。
6.葫芦放置:待艾柱燃烧充分时,将葫芦放于底座之上,置于穴区,以患者自觉温热而无灼痛为度。遮盖好布罩,减少热量散发,外置排烟孔接通排烟机。患者裸露部位用毛巾包裹,避免受凉。
7.治疗过程中注意防烫伤,保暖,并嘱患者治疗后3 小时内避免用冷水洗澡。
健康提示
适用人群:1.长期使用电脑、手机或其他电磁辐射类器械的人群;2.血液循环不良,腰部、肩部及颈部容易僵硬或疼痛的人群;3.精神压力大,需持续放松恢复精神的人群;4.工作节奏较快、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的人群;5.常失眠、精神萎靡,需改善精神及体力的人群;6.免疫力低下,需改善体质的人群。
禁忌人群:1.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带有心脏起搏器者)、血压过高、中风早期患者禁灸,身体植入金属的患者慎用;2.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剧烈运动、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及孕妇禁灸;3.某些传染病、咳血、吐血、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禁灸;4.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禁灸;5.艾叶过敏者(闻到艾灸气味出现呕吐、憋气、头晕、连续打喷嚏、咳嗽等症状),经常性的皮肤过敏者禁灸。
注意事项
灸后要注意保暖
许丽芸提醒,葫芦灸灸前灸后,患者要多喝一些温开水。艾灸属火,会加速新陈代谢和体液循环,适当补充水分很重要,尽量以温开水为宜,避免“上火”。
灸后,施灸部位要注意保暖,4个小时后才能洗澡,以免寒气入侵。
有严重心血管疾病、体质特别虚弱者、孕妇、过敏性皮肤者不适合施灸,刚吃完饭、空腹或过度疲劳也不宜灸脐,月经周期内也不宜施灸。
相关链接
还有这些常见艾灸种类
艾灸作为传统中医外治法,可以通过经络调整人体生理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防病能力,适应范围十分广泛,种类也很多,刘小艳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艾灸种类。
1.火龙灸 火龙灸又称”长蛇灸”“扶阳灸”“督灸”,是在传统中医外治法的基础上结合灸法特点嬗变而来,是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上进行的一种大面积隔物灸,多用在背部。火龙灸面大、温通力强,是目前灸疗中灸量最大的灸法,尤其对虚寒性疾病疗效显著,如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脾胃虚寒等。
2.雷火灸 雷火灸又叫雷火神针灸,起源于《黄帝内经》,是一种通过火热、红外辐射力和药力,与独特操作手法相结合,在人体面、位、穴的强力渗透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经络的治病方式。内置雷管和火药,能够在点燃后产生强烈的火焰和高温,通过高温疗法和强大的穿透力,将所释放出的热能深入皮肤组织,直达病理部位,更好地刺激穴位和促进气血流通,可用于治疗鼻炎、近视、耳鸣、妇科病等。
3.热敏灸 热敏灸又叫热敏悬灸,是一种对传统悬灸灸法进行创新与突破的灸法,通过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采用艾灸“热敏点”的方法激发经络感传,促进经气运行,不直接接触人体。临床上凡是出现热敏穴位的疾病,无论热证寒证,还是虚证实证,均适用热敏灸疗法。常用于寒湿痹痛、脏腑虚寒、阳气虚脱、气虚下陷、经络瘀阻等证及亚健康调理。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