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75人 | 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董事长林秀芬:海的女儿炼“糖”记
2024-08-26 07:41 来源:厦门日报

林秀芬在企业博物馆介绍氨糖产品。(厦门日报记者 卢剑豪 摄)

蓝湾氨糖生产线。(受访者 供图)

  ●向海学习:从小向往海洋,从大海中汲取“激情澎湃”和“大度兼容”的力量,最终成为海洋生物科技领域“弄潮儿”

  ●向海问“糖”:打造规模化生产线,从虾蟹壳中提取高纯度氨糖,将氨糖技术从“中国制造”上升为“中国创造”

  名片:林秀芬

  祖籍福建泉州安溪,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福建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曾获“福建省优秀企业家”“厦门十大新锐民企创业英雄”“厦门健康产业凤凰花奖年度杰出贡献人物”等殊荣,入选“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厦门70位优秀女性”。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泥)从岛内驱车西行约半小时,便能到达厦门生物医药港。其中占地4.5万平方米的蓝湾工业园里,潜藏着“逐梦蔚蓝,向海问药”的炼“糖”史。在工业园内的氨糖原料全密闭智能化生产线上,工作人员往来忙碌。这条生产线上生产的,是从虾蟹壳中提取高纯度的“关节粮食”——纯度大于99%,不含钾、钠、氯的硫酸氨基葡萄糖(简称“氨糖”)。

  “在2005年之前,国内并没有生产高纯硫酸氨基葡萄糖的技术,只能把从虾蟹壳中提取的甲壳素原材料低价卖给国外,再以百倍千倍的价格从国外买回氨糖类产品。”林秀芬说,蓝湾科技之所以能够打破欧美日对海洋生物多糖技术的垄断,正是得益于厦门浓厚的“海洋气息”。

  潮起

  一个科研成果改变人生轨迹

  1968年,林秀芬出生在泉州安溪一个教育世家。作为地道的闽南人,她自幼对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我一直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有些神秘和未知的。与之最相似的,大概就是海了。”

  文静秀气的外表之下,林秀芬的个性也像大海一样,激情、澎湃,充满勇气和冒险精神。1987年,她从安溪一中高中毕业,考入福州大学物理系,又选修了计算机作为第二专业。1991年,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从福州大学应用物理专业毕业的林秀芬,选择了山海相融的厦门作为实现人生梦想的城市。拥有计算机专业学位的她,投身厦门金融系统后很快崭露头角,28岁便成为当时全市金融界的精英、全国十佳先进工作者。

  “人生就像一个闯关游戏,唯有像大海一样,潮起潮涌,日夜不息,才能不断前行。”林秀芬说。从小喜欢钻研新鲜事物、探索未知领域的她,内心从未放弃过对更具挑战性的科研工作的向往。

  在金融行业摸索几年后,林秀芬转到政府部门工作,主要职责是为科技成果招商。2004年,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她遇到了国家海洋三所8年攻关取得的“高纯硫酸氨基葡萄糖”项目。这个科研项目成果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潮涌

  变卖家产 辞职下海创业

  为了更好地招商,当时对海洋生物医药领域一点儿都不了解的林秀芬虚心请教专家,学习氨糖知识,并上网调研、查找资料。随着学习和调研的深入,她越喜欢这个项目,也越有信心。

  氨糖是生成关节软骨和滑液的一种基质,广泛应用于骨关节炎的治疗和预防。海洋三所研发的是纯度大于99%的硫酸氨基葡萄糖,易于吸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可在招商中,海洋生物医药行业的高风险却令许多投资人望而却步。

  “有一位澳籍华人听了我的推介,有了投资兴趣。”林秀芬回忆,此后的一年时间里,这位澳籍华人多次来厦,就此项目各方面的问题谈判了十多个回合,合同都起草好了,却在签约前一天反悔了。

  功败垂成,一年多心血付诸东流,林秀芬深深陷入痛苦之中。她深知该项目背后的价值——这是个可造福中国1.55亿骨关节患者的项目!虽然这个项目当时还只是实验室阶段的成果,但林秀芬看到了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看到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

  “眼看着这个项目只能囿于实验室,藏在抽屉里,我感觉对不起科学家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当时30岁出头的她,有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气神,她坚信,人这一生总会遇到挫折,但无论遇到什么,也不要轻言放弃,“因为潮起之后,便是潮涌”。

  “这么好的项目,我为啥不做?”她毅然辞去公职,变卖房产股票,创办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湾”),带着变现的几百万元,走上“产业化生产高纯氨糖”的创业路。

  潮暖

  拿到第一张氨糖“准生证”

  2005年底,3个员工,20平方米的办公室,蓝湾艰难起步。

  当时,项目成果还在实验室里,一个月只能生产不到一千克的高纯度氨糖粉。为了实现高纯氨糖规模化生产,林秀芬一边申请保健食品批文及生产许可证,一边走南闯北寻找技术、人才和资源。

  “产业规模化之路满是荆棘,一方面没有现成的可借鉴之处,另一方面,研究、改造到落地需要较长的周期。”国家海洋三所研究员、蓝湾氨糖研发组组长易瑞灶回忆,创业之初,林秀芬向研发团队立下“军令状”,要在三年内将项目成果转化为产品,否则就任由海洋三所收回项目另转他人。可两年不到,她变卖资产得来的几百万元就用完了,保健食品的批文及生产许可证还没什么进展。她不得已继续卖房子、卖首饰,老母亲甚至拿出自己的养老金帮她渡难关。

  “最艰难的时候我告诉自己,人要像大海一样,大度兼容,能伸能屈。”林秀芬说,她自始至终坚信的一件事是“相信”:“很多事,相信了,才有可能,才会做到,才有改变。”

  林秀芬咬紧牙关,一次次找到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的专家教授,请他们帮忙做实验;找到北医三院、积水潭医院、体育医院等的骨科专家教授,请他们帮蓝湾的产品做临床研究……她用自己的冲劲和韧劲,“磨”来一个又一个“不可能”的合作。

  终于,林秀芬拿到了第一张氨糖的“准生证”。2007年,蓝湾取得了国内第一个硫酸氨基葡萄糖保健食品的批文,即蓝湾牌氨糖胶囊。

  潮舞

  打造海洋生物科技“蓝色药库”

  有了技术,下一步如何规模化生产?“当时我们把研发科学家与技术工程师整合,对传统的生产工艺设备进行非标准化改造。林总带领着最初的研发团队,一千多个日夜无数次试验、调整,设计图纸堆起来比人还要高。”蓝湾分管产品研发和质量的副总经理孙丽回忆。

  2008年,蓝湾实现了高纯硫酸氨基葡萄糖的规模化生产。如今,蓝湾已是全球高纯硫酸氨基葡萄糖规模化生产基地、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骨营养与骨健康促进项目示范基地,将氨糖技术从“中国制造”上升为“中国创造”。

  2014年,蓝湾开启了药品批文的申报准备,用同样的方法历经十年药品研发的攻坚,今年2月,蓝湾氨糖取得药品原料批文,4月取得药品制剂批准注册证书,成为我国新药品法实施以来获批的第一个既有原料又有制剂的硫酸氨基葡萄糖药品。蓝湾也成为自新药品法实施以来国内首家拥有氨糖药品原料与制剂一体化的工业企业。

  蓝湾氨糖的成功,既是林秀芬梦想与激情的产物,也是勇气和坚持的结果。

  19年来,蓝湾先后投入至少5亿元,不断夯实“蓝色药库”产业链。2022年完成蓝湾氨糖100吨级生产线扩建,从20年前实验室一个月生产不到1千克高纯氨糖,到现在拥有年产能100吨、年产值可达10亿元的氨糖生产线,实现了批量化、规模化生产……目前,林秀芬正紧锣密鼓地把高纯硫酸氨基葡萄糖开发成为针对骨关节病有更多适应症的新药。她说,这是企业未来三年到五年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19年深耕,十多项发明专利、荣获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被四部委授予“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产品服务国家女排、田径、体操、羽毛球等30多支运动队15年,蓝湾成为我市海洋生物科技的一张闪耀名片。

  林秀芬与蓝湾的故事,是新时代女性创新创业的缩影,也是厦门乃至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见证。“大海象征神秘和未知,海洋是一个神秘的宝库。”畅想未来,林秀芬踌躇满志。“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有望成为千亿产业集群。”林秀芬说,蓝湾将继续致力于做深做透“海的文章”,打造海洋生物科技领域“蓝色药库”。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