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三十一年中冲锋镇总兵官关防外观
刻字面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 (厦门日报记者 杨进福 摄)
18世纪德国的洋瓷花卉纹金边大盘。
这个钴蓝色交叉双剑花押,表示瓷器为德国梅森王室瓷厂十八世纪的产品。(本组图/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提供)
厦门网讯(本组文/厦门日报记者 罗子泓 通讯员 郑婷楠 本组图/厦门市博物馆 提供 除署名外)今年是郑成功诞辰400周年。为此,厦门市博物馆(以下简称“厦博”)拿出了“压箱底”的宝贝,其中不少文物是首次对外展出,如作为郑军抗清复台重要物证的千字墓志铭,见证郑军多场重要战斗的南明关防等。
另外在厦博,您还可以看到最近大热的游戏《黑神话:悟空》关底BOSS宝箱的原型。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展出的外国瓷器也别具特色。
记者探馆,带您“抢鲜”观展。
【厦门市博物馆】
“当盛世·忆英雄——纪念郑成功诞辰400周年暨收复台湾362周年”特展将持续至明年1月5日
纪念郑成功诞辰400周年
厦博拿出“压箱底”宝贝
共有75件文物,其中不少首次对外展出
近日,“当盛世·忆英雄——纪念郑成功诞辰400周年暨收复台湾362周年”特展在厦博开幕,馆方遴选了49组75件文物,其中不少首次对外展出,是厦博“压箱底”的宝贝。特展将持续至明年1月5日。
千字墓志铭
是郑军抗清复台的重要物证
“皇明钦赐祭葬太师彦千郑公暨弟太傅涛千公墓志铭”是此次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之一。这块千字墓志铭,于1994年从思明南路大生里“太师太傅墓”中出土。
厦博馆务会成员、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馆长叶玮介绍,该墓的主人是郑成功堂叔郑芝鹏的长子郑广英和三子郑海英,两人皆因抗清战死。墓志铭详细记载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南明永历皇帝赞赏两兄弟忠贞报国,分别追封他们为太师、太傅。
如今,“太师太傅墓”已迁葬至鸿山公园,紧挨着后人为纪念郑广英、郑海英在巨石上题刻的“双忠魂”石刻。“太师太傅墓、双忠魂石刻、延平郡王祠、嘉兴寨遗址等,都是研究和见证郑成功及其部将抗清复台的重要物证。”叶玮说。
印章带编号
见证郑军参与多场重要战斗
特展中,有一枚带着编号的铜质关防(注:关防是印章的一种)。在文博工作者看来,它既“有故事”,也“有意义”。“全国范围内现存的南明关防不多。现在展出的这枚,是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在漳州市平和县征集到的。”叶玮解释说。
印章铸造于1677年,归属于“中冲锋镇总兵官关防”。印上刻有铸造日期以及编号等信息。它与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两枚南明关防型制几乎完全相同,都是大使许寿造,而且,印章的编号恰好处于二者之间。
中冲锋镇是郑成功麾下的重要部队,先后参加过小盈岭、江东桥、漳州、海澄、北伐南京等郑成功抗清战役,也随郑成功踏上了收复台湾的征途。
朱成功银币
其上花押经过郭沫若辨别
郑成功铸造的银币长什么样?“漳州军饷”或许就是答案。20世纪70至90年代,“漳州军饷”多发现于漳州地区,各枚钱币的形状都不太规整。
“漳州军饷”还和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有渊源。1962年,郭沫若到鼓浪屿上的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参观,馆领导请他鉴定铸有“漳州军饷”且有草书花押的古银币。经辨认考证,郭沫若首次辨认出该银币花押为草书“朱成功”三字的合体。
该银币或为郑成功为解决士卒粮饷问题而铸造;后来,也可能被用于海上通商贸易。不过对此,学界仍有争议。
迁葬墓志铭
因墓葬被盗而发现的重要文献
因郑成功墓被盗,郑氏后人不得不对墓葬进行清理。而写有郑成功子孙世系、婚嫁情况的《郑氏附葬祖父墓志》,也因此得以重见天日。
目前,该墓志铭拓片正在厦博展出。据介绍,1699年,郑成功等人灵柩迁回南安,葬于石井康店村郑氏祖茔。1929年,郑成功墓被盗,郑氏族人清理墓葬时,发现两块墓志铭——其中一块是郑成功之子郑经西征时,回乡重修祖坟所写的重修郑氏祖坟墓志铭;另一块则是郑成功由台湾迁葬入郑氏祖坟时,由其孙郑克塽撰写的迁葬墓志铭。
当时,两块墓志铭均请人拓片,字迹清晰,现在南安市石井郑成功纪念馆、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等处均有展出。“墓志内容是研究郑成功家世的重要文物文献。”叶玮说。
【厦门市博物馆】
“曌——武则天和她的时代” 特展将展出至10月7日
《黑神话:悟空》宝箱现身厦门
近期,火遍全网的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关底BOSS宝箱现身厦门。据介绍,该宝箱的原型,是鎏金如来说法盝(lù)顶银宝函,来自陕西省宝鸡市法门寺博物馆。这段时间,该宝函正在厦博“曌——武则天和她的时代”特展中展出。
该宝函用于盛放佛指舍利,是八重宝函中的一重。展览讲解员张琦介绍,宝函共有8层,层层相套,通俗点说,和俄罗斯套娃的原理有些相似。
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正面錾饰的释迦如来说法图,正是游戏中展示的宝函上的画面。八重宝函是法门寺文物中最精美、等级最高的一套舍利容器,也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曌——武则天和她的时代”特展时间将持续到今年10月7日。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9月8日至10日教师免费观展,在校学生享受学生票优惠
看花体字识文物
师生观展有优惠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朱道衡)教师节将至,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推出“文物馆里的教师节”活动。9月8日至10日,持有效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可免费进馆参观。在校学生也可凭有效证件,享受“两人同行,一人免单”学生票优惠。
该馆特别推出“妙笔生花”英文花体字小课堂。款识是瓷器身上的重要标识,通常能够直接反映出瓷器是在哪个年代、由哪家造瓷厂烧造、出自何人之手等。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展出的外国瓷器中,底部的款识多为英文花体字字母组成的特殊标记图案,线条流畅优美,同时含义特殊,因此款识也可看作是瓷器本身独有的标识。
“例如,故宫博物院藏的18世纪德国洋瓷花卉纹金边大盘,现展于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这件瓷盘的盘底印有一个钴蓝色交叉双剑花押,表示其为德国梅森王室瓷厂十八世纪的产品。”相关负责人介绍,英文花字体与中国的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包含很多种书写体形式,可应用在贺卡书写、手账装饰等地方。
结合展出文物中的花体字元素,参观者可以学习、辨认、书写花体字,破解神秘文物的出生地,还能亲手制作彩绘香薰石膏花牌、花体字贺卡。在馆内,大家还可参观“海国微澜——故宫博物院藏外国文物展”,感受精品外国文物的魅力。
【同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厦门大学等发表研究成果
仰韶村古人DNA 揭秘中华民族起源
新华社电 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厦门大学等单位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通报》发表研究成果,研究发现距今7000年左右的仰韶村古人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遗传贡献。
该研究成果表明,各地汉族人群有57%—92%的遗传成分来自以仰韶村古人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地区古代人群,而这一比例在西藏藏族人群中也高达70%—80%,华南地区的苗瑶和壮侗语人群也有大量血统来自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地区古人。
这篇题为《古代基因组揭示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人群动态历史》的研究论文首次发表了仰韶村遗址8个属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个体的古基因数据组,并通过对这一时期古人基因组研究分析,发现仰韶村遗址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相关人群之间具有高度的遗传连续性,并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遗传贡献。
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从1921年第一次发掘以来,该遗址见证了百余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其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仰韶文化也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个考古学文化名称。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