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江埭工业区工厂遍布,一到上下班时间,美仁宫一带就塞车。当然,塞的是自行车。(资料图 高振碧 摄)
曾经工厂烟囱林立,如今高楼鳞次栉比。记者 陈理杰 摄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 林爱玲)“后江埭(dai)站到了!”提到后江埭,许多厦门年轻人可能会认为只是厦禾路上的一个站点。但对于习惯将其念成后江埭(di)的老厦门人来说,它是一个凝结着太多回忆的地方,更是承载了一个时代传奇的所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厦门最早最大的工业集中区。
1955年,从零出发、艰苦草创,厦门工业从这里发祥;改革开放后引进设备、技术提升,发展攀新;20世纪90年代,转机建制、结构调整,老工业区华丽转身……一路风雨一路歌,曾经的后江埭工业区,成为镌刻在厦门城市发展脉络里的重要记忆。
从零开始艰难草创
海堤建设余款建工业区
“67年前,我刚满20岁,花了10元‘巨资’,在同乡的自行车后座上颠簸了7个多小时,才从晋江来到厦门,进入浮屿角的一家工厂当学徒。”厦门市关工委原常务副主任、市总工会原主席陈垂康告诉记者。
老人口中的浮屿角正是现在的思北路口。据陈垂康回忆,当年浮屿角周边都是大海,慢慢地,通过填海造陆,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从浮屿角到后江埭、文灶一带的厦禾路两侧厂房、烟囱密布,渐渐形成了后江埭工业区。“我是厦门最早的一批工人之一,后江埭工业区是我在厦门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我人生奋斗的起点。”陈垂康告诉记者。
作为厦门最早的工业区,后江埭也是厦门工业发展的起点。在1949年前,这里就有私营机器厂、食品厂等零星厂家。1953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举国上下都在积极开展各项建设。中央拨款1323万元用于厦门高集海堤建设。根据《厦门市土地志》(鹭江出版社1996年版)记载,1955年海堤建成后,结余的资金按照中央指示,归地方安排建设项目。市政府就利用这部分资金在后江埭一带开辟工业区,沿筼筜港南岸滩地,通过填海造地、平整山地,开发可利用的土地,建成罐头厂、酿酒厂、化工厂、橡胶厂、电池厂、电机厂等企业,形成后江埭工业区。这里,也就成了厦门工业的摇篮。
竹棚稻草搭车间
“火烧厂”内挥汗如雨
“当时后江埭遍地工厂,但其实都是一些小厂子、小作坊。”陈垂康说。当时的后江埭工业区存在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的困难局面。
1958年7月,陈垂康进入地方国营厦门度量衡厂。两个月后,原度量衡厂、五金厂等8个小厂、小作坊合并成地方国营厦门通用机器厂,陈垂康也正式成为该厂的员工。“当时我们厂是厦门最大的工厂,有1500多名员工,说出去响当当。”但是,这样听上去“高大上”的工厂,条件依然简陋艰苦。
陈垂康回忆道:“全厂没有一台电动机床,用的是皮带牵引的老式机床。有些车间是用竹棚搭盖,棚顶铺着稻草。”因为火星容易引燃稻草,所以火灾频发。当时的人们一说起机器厂,就笑称其为“火烧厂”。
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无数老一辈厦门人和陈垂康一样艰苦奋斗、奋发拼搏。翻砂、烧铁水、浇筑模型……回想起当年在翻砂车间当工人的日子,陈垂康坦言“非常苦”。“但每个人都咬着牙拼命干,因为大家心中都有一团火,就是我们国家工业这么落后,我们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陈垂康说。
70多岁高龄的原厦门酿酒厂职工林树铭对后江埭工业区同样有着很深的感情。他拿出当年酿酒厂大门的旧照片,指着现今的厦禾裕景小区对记者说:“这一片原本都是酿酒厂的厂房,到处是烟囱。”他非常怀念年轻时在厂里工作的时光。他说,“大家鼓足干劲忙生产,每一天都是热火朝天,全身上下仿佛有使不完的劲。”
改革开放助腾飞
工业区跨岛发展换新颜
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技术和资金,后江埭工业区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当时我们厂成为厦门锻压机床总厂,可以生产十几种压力机,产品出口28个国家和地区。”陈垂康回忆道。
林树铭介绍说,1975年,酿酒厂引进了先进的瓶装酒包装线。“1978年以后,工厂里的机械设备多起来了,设备每天开足马力,工人日夜赶工,固本药酒、春生药酒等近10个名牌产品远销新、马、泰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每年换回近百万美元的外汇。”1988年,酿酒厂安装了啤酒自动化罐装线和生啤桶装线。林树铭说:“厦门人都爱喝的丹凤啤酒就是我们生产的。”
除了更多“厦门制造”走出国门,1998年2月23日,菲侨首领陈永栽财团属下亚洲啤酒(厦门)有限公司怡景兴业(厦门)有限公司并购厦门酿酒厂,成立亚洲酿酒(厦门)有限公司,在后江埭工业区内掀起了经济体制改革高潮。在完成并购的当年,亚酿创造了1997万元的税收。
1993年,厦禾路开始改造,开启了厦门旧城改造的序幕。当时改造的“第一炮”就是在原厦门酿酒厂的门口打响的。“为配合厦禾路改造,工厂后退了8米。”曾在厦门酿酒厂工作的陈卫东告诉记者。
进入新千年,厦门市提出“跨岛发展”战略,随着岛内“退二进三”城市发展策略的实施,后江埭的企业陆续搬往岛外发展———原厦门罐头厂搬往同安、原厦门酿酒厂搬往海沧……完成搬迁后,这些老厂家、老企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继续为厦门经济腾飞贡献力量。
记者手记
难忘激情岁月
如今在后江埭,耳边再没有隆隆作响的机器轰鸣声,早晚上下班的自行车大军不见了,老厂区里的厂房、配套完整的幼儿园、小学、厂区食堂等也逐渐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取代。一座座现代高档小区、一栋栋摩登写字楼、三五步就能看见一家酒店,间隔几百米就有一家商场超市,路边川流不息的车流……处处都在诉说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69年的时间过去了,后江埭工业区撑起了一个城市创业发展的雄心,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腾飞。如今,林树铭等老工友们仍时常聚在一起,忆往昔、说当年,怀念那艰苦奋斗、敢拼想赢的火红年代。而后江埭工业区所代表的拼搏奋斗的精神,值得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去铭记、去传承。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