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盒药一个追溯码预防药品倒卖隐患 市纪委监委压紧压实部门牵头责任
2024-09-25 07:37 来源:厦门日报

  一盒药一个追溯码 预防药品倒卖隐患

  市纪委监委对医保部门的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采集应用试点工作“回头看”,压紧压实部门牵头责任

在厦门弘爱医院,回访人员向门诊药房相关负责人了解药品“追溯码”相关情况。

在药品耗材追溯码数据应用中心,回访人员查看医保追溯码试点应用模块。

  厦门网讯(文/图 厦门日报记者 柯笛)一位在医院买药的市民发现,扫描药盒上的“追溯码”,手机上出现了一串写着“药品唯一身份标识码”的条形码,下方还标明“药品追溯码验证通过”“总扫码人数1人,且在有效期内”等相关信息。“刚刚看到药师也在一盒一盒扫描收集‘追溯码’信息。”他由衷地赞许,所购药品都“有迹可循”,用药安全更有保障了。

  这样的变化,源于市医保部门正在推行的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采集应用试点工作。在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中,市纪委监委聚焦食品药品领域,紧盯倒卖药品耗材、二次销售回流等群众用药安全隐患,推动市医保部门的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采集应用试点工作,通过药品耗材的“来源可查、去向可追”,保障群众用药安全。

  近日,市纪委监委组织市党风政风监督员、本报“监督在线”记者等,对试点工作推进情况开展“回头看”。

  【现场】

  来源

  扫描识别追溯码 药品明细一目了然

  为了解药品扫描识别追溯码的操作情况,9月11日上午,回访人员走访了部分医院药房和零售药店。

  在厦门弘爱医院开放的4个药房窗口,药房人员核对患者信息后,将药品调配单放在药品追溯码识别终端下方扫描,再将药品包装上标注的“追溯码”也对准识别终端扫描,电脑屏幕上依次列出被识别的药品,形成“已扫码明细”清单。此时,药品调配单的“药品明细”也一行行变红,意味着“已扫追溯码”。

  定点零售药店的扫码流程则有不同。在一家定点零售药店,消费者在收银台结算时,药店人员将药品追溯码对准医保刷脸支付设备扫描,完成结算后,数据自动上传。

  医疗器械耗材,也通过与追溯码类似的UDI码(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完成入库、配送、验收、使用、结算。“入库后,这批耗材就进入了医院管理范围。”在弘爱医院的医疗耗材管理场所,相关负责人说,当耗材具体到使用患者,医务人员将通过该耗材的UDI码上报结算,实现“耗材使用在哪些患者身上、患者使用了哪些耗材”的双向追溯。

  去向

  数据库实时更新 可通过明细倒查

  采集的数据,去向哪里,有哪些用途?沿着追溯码信息采集的路径,回访人员来到国家医保局与厦门市政府共同成立的药品耗材追溯码数据应用中心。

  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福建省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厦门专区的医保追溯码试点应用模块,药品和耗材完成结算后,相关数据实时更新到追溯码数据采集库,分别进入追溯码销售采集和耗材UDI销售采集列表中。

  点开上传明细,回访人员看到,不同定点医药机构通过医保接口传入的数据,实时进行更新,一秒内就新增了5条上传明细。在每一条记录中,都可以看到由哪家定点医药机构上传、相应的药品追溯码(或耗材UDI)、精确到秒的采集时间、销售/退货时间等信息。

  “如果有人同时买了两盒相同的药,将会出现两条不同的上传记录,因为每一盒药的药品追溯码都是不同的。”市医保中心信息科科长介绍,追溯码具有“唯一性”,可以通过这条记录的就诊ID和人员编号对应到具体购药人;医院端也可以通过具体明细进行倒查。

  推动

  立足源头治理 解决堵点难点

  据了解,试点工作从今年3月开始,目前全市2074家定点医药机构100%实现了追溯码数据主动采集上传。在此期间,市纪委监委压紧压实医保部门牵头责任,市医保部门立足源头治理,有效破解数据上传动力不足、采集质量不齐等堵点难点问题。

  堵点:数据上传动力不足

  解决:正向激励负向扣分

  在查看医保追溯码试点应用模块时,回访人员注意到,第一家医药机构在今年4月就接入了追溯码数据采集库,但有些医药机构直到7月才完成接入。同时,部分医药机构前期上传数据远未达到每日应有的药品、耗材流通量。

  “一开始,有不少医药机构对追溯码采集工作对接主动性不强,存在数据上传动力不足问题。”市医保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今年5月,市医保、财政、卫健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厦门市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医保基金绩效管理试点实施方案》。回访人员注意到,该方案中设置了6大项管理评价指标,通过给予绩效点数加分进行正向激励。

  此外,在医保年度协议中,市医保部门进一步完善了追溯码补充协议及考核指标,对未在规定时限内打通追溯码信息采集渠道上传数据的,或医保结算药品耗材追溯信息传输率未达标的,设置相应扣分项,并与年底考核挂钩。

  “正向激励”与“负向扣分”两相结合,效果如何?回访人员再次查看追溯码数据采集库,相关举措实施后,全市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房全部实现追溯码数据主动采集上传,24小时内累计上传数据近19万条。

  堵点:数据采集质量不高

  解决:完善事前校验机制

  有码药品未传追溯码预警、同机构追溯码重复预警、结算与销售不符预警……在试点应用中,这些曾经频繁出现的预警信息引起了回访人员的关注。

  经了解,在试点推进初期,各机构的重视程度不同,不同机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的差距,出现数据重复上传、追溯码张冠李戴、码值长短不一、结算明细不匹配等各类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已解决?”回访人员问。“经过23次版本迭代,我们已经完善了追溯码上传质量控制事前校验机制,目前基本解决机构追溯码上传不规范数据问题。”市医保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回访人员注意到,医保追溯码试点应用还设置了数据质控考核板块。“每日、每周或每月,对各家追溯码数据上传率在全市机构间公示。”该负责人介绍,这个措施有效督促定点医药机构形成自我排查数据质量的优化。

  回访人员进一步提问,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该负责人表示,针对药品耗材拆零使用后产生的数据上传规范问题,目前已在多家三级医院试点,并结合实际不断优化,“此外,在拓展应用与监管方面,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数据】

  截至9月10日,全市定点医药机构累计采集追溯码超过1355万条,覆盖药品品类33718种,完成药品耗材编码规则映射24346条,并运用大数据模型筛查出疑点数据并向机构发出预警提醒。

  【感受】

  “感觉买药用药 更放心了”

  集中整治效果好不好,群众“可感可及”是关键。为此,回访人员随机询问了一些就诊购药的市民群众,他们表示,曾听说外地有些药贩子从不正规渠道收购药品后回流销售,现在通过这项举措,“感觉买药用药更放心了”。

  回访中,不少定点医药机构也表达了起初的顾虑:“全市有几十甚至近百家门店,比较担心系统改造流程复杂,经济投入大。”在镇海路一家鹭燕大药房,相关负责人告诉回访人员, 试点工作推进中,医保部门制定了改造指引,还点对点实地指导,仅用7天时间,全市100余家门店就完成了系统改造。

  还有的定点医药机构曾担心,医院日均门诊量大,如果发药窗口一盒一盒扫完追溯码才能出库,工作量明显增加,也会延长患者排队等候时间。“一些处于稳定期的慢性病患者,有时需要一次性开具几十天的用药量。”筼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管理科科长说,在市医保部门的协助下,中心很快用上了高速追溯码采集设备,一次就能批量扫码,“能自动清点数目,还能精准核对药品,反而提高了发药效率,如今我们一天的追溯码上传量可达上千条。”

  针对回访情况,市纪委监委表示,将对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采集应用试点工作持续保持关注,督促推动职能部门进一步落实责任,找准破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深化协同治理,真正从源头上斩断套换、倒卖药品耗材套取医保基金的“黑手”,确保群众用药安全。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