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瓷雕技艺传承到林欣墙(后排右一)这辈已经是第三代了,村中大部分剪瓷雕都是由林家设计建造的。
做一个剪瓷雕作品需要几天时间。
■剪瓷雕在闽南古厝的屋脊上可常见。 吴嘉诚 摄
厦门网讯 (文/厦门晚报记者 陈恩泽 戴舒静 图/郭航) “剪瓷雕”,顾名思义,就是将瓷器剪成自己需要的零部件,再一片一片拼凑成各种造型的雕塑,在闽南古厝的屋脊上可常见。剪瓷雕在闽南地区有着平安、健康等美好的寓意,因此闽南地区很多人家要盖楼,总会叫上剪瓷器的手艺人去楼顶添个彩头。
27岁的林欣墙家住翔安区凤翔街道垵山社区,是剪瓷雕世家的第三代传人。他的家族从上世纪40年代他爷爷那一辈开始从事这项非遗技艺。社区大部分剪瓷雕的活儿都是由他们家族承包的。
摩托车上载着锅碗瓢盆 干这个活“全年无休”
林欣墙家门口停放着一辆漳州牌照的哈雷摩托车。上一辆摩托车早已报废卖了,这辆哈雷是他的父母2006年在漳州做工时买的。“当时一年有十几个活要做,最远的有龙岩的客户找我们去做剪瓷雕。”
林欣墙的妈妈林花舞从事剪瓷雕已20多年,她说,20世纪90年代是剪瓷雕最繁荣的时期。每年正月初七一过,林花舞和丈夫林水灿就要出门干活,直到冬天才停工。当时交通较不便,一旦需要去外地干活,夫妻两人就会骑着摩托车带上行李出发,上一辆摩托车就是这样骑坏的。
因为每次出发都不知道多久才能回家,林花舞的行李里每次都会放着锅碗瓢盆和各类工具。从家出发到外地只需要一天,从外地做完工回家却要一两个月。剪瓷雕的辛苦不仅在于“全年无休”,还在于这是一个需要“抢天气”的职业。安装剪瓷雕要求空气干燥、太阳大,这样才能干得快。工人们常需要顶着烈日抢工,因此中暑是常有的事。
可即便辛苦,当时仍有许多人慕名前来学习这项技艺。林花舞回忆,当时厦门每年都有几名学习剪瓷雕的新人。
家中添置了小轿车后,跑工地就不用再顶着大太阳了。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现在一个剪瓷雕团队一年可以轻松完成十几座房子的剪瓷雕工作,可愿意从事这项行业的人却越来越少了。“现在整个厦门可能就20多人做这一行。”林欣墙说,年龄最大的师傅也有60多岁了。林欣墙的兄弟姐妹之中,也只有他在从事这个行业。他说:“我是真的喜欢”。
与闽南建筑天生有缘 4岁就跟在爸爸身后爬脚手架
林欣墙与闽南的传统建筑天生有缘,他说,他名字里的“欣墙”,意为“欣赏墙壁”,是因为他出生时,爸爸正在修缮翔安垵山顶头里的林氏小宗祠外墙脊坠灰塑彩绘。
林欣墙带记者爬上了正在安装剪瓷雕楼房的脚手架,摇摇晃晃的脚手架离地七八米高,除了简易搭建的围栏外,没有别的防护措施,林欣墙却如履平地。他4岁起就跟在爸爸身后爬上脚手架,拿着爸爸妈妈的工具摆弄瓷器玩耍。七八岁时,他开始模仿妈妈剪瓷。
林欣墙回忆,他小时候学剪瓷,粗糙的工具常常会把手指磨出水泡。“哪根手指磨出水泡就掰开不用,等伤好了再用。”他摊开手掌,几根发力的手指都有厚厚的茧子,不用怕磨破皮了。
高考时,林欣墙选择了5年制的建筑学专业。当他通过二伯得知华侨大学的建筑学专业有闽南传统建筑的研究方向时,他选择继续深造。凭借着对闽南地区传统建筑的了解和研究,他被班上同学称为“样式林”。林欣墙今年7月毕业,他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对闽南传统建筑修缮工程中各专业工种的做法和工艺进行归纳总结,最终获得了优秀论文。
林欣墙希望未来在这个领域继续深耕,做出些“门道”来。林欣墙说,艺术研究不能纸上谈兵,他希望自己日后也能成为一名有思想,懂技术的“哲匠”。
成立工作室连接过去与未来 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林欣墙研究生毕业后,家里人想让他考公务员获取铁饭碗。但他还是回到家中,捧起家中的瓷碗,开了一个小工作室。林欣墙的剪瓷雕工作室在他家的顶楼,那是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一盏风扇在9月的午后吱吱呀呀地摇头吹着。屋子里整齐地摆放着从爷爷那辈留下来的剪瓷工具,上面早已锈迹斑斑。林欣墙如数家珍地介绍每个工具的历史、作用。
除了龙、凤等传统样式的剪瓷雕,房间里还摆放着一些样式新颖的小瓷雕。毕业后,他开始做剪瓷雕的研学体验课,那些新式的小瓷雕是他带研学课时从小朋友那里获得的灵感。
今年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翔安区文化馆邀请林欣墙为小朋友们开了一个研学团。接到这个邀请后,他花了许多时间准备适合小朋友体验的工具,购买了轻质泥土代替传统的水泥基底。他本来担心与扎染、扎春花等热门的民间艺术相比,他的课会无人问津。结果开课之后,不到十分钟就被报满了,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信心。
目前,林欣墙已开设了5场这样的非遗研学活动。在互动中,林欣墙发现,孩子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如此丰富而独特。孩子们的作品虽然稚嫩,却充满了童真与个性,这些手工艺品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林欣墙的创作世界。他开始尝试将孩子们的想法融入剪瓷雕的创作之中,设计出了一系列既传统又有童趣的新样式、新形式的作品。
林欣墙深知,自己的小工作室已经成了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剪瓷雕,爱上剪瓷雕,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在毕业之时,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如今,这条路正引领着他,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出镜家庭
●林欣墙,剪瓷雕手艺人、华侨大学建筑学专业闽南传统建筑营缮技艺方向研究生,毕业后开设了两家工作室。
●父亲林水灿从事剪瓷雕技艺40余年,母亲林花舞从事剪瓷雕技艺20余年。
人物感言
不同年代的瓷碗有不一样的特色,瓷雕是这样,我也是这样。梁思成是我的偶像,我希望未来能像他一样,成为一个有思想、懂艺术的“哲匠”。——林欣墙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