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炳粦(左二)在实验室和工作人员探讨研发产品。
厦门优迅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主要产品。
柯炳粦
经历开挂
他出生于一个工人家庭,16岁夺得福建省乒乓球少年冠军,18岁应征入伍当通信兵,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到厦大任教、进入外贸公司做高管,下海创业做芯片……柯炳粦的经历仿佛“开挂”一般。
实力出圈
他创办的厦门优迅,如今已成为光通信芯片领域的领头羊,产品广泛应用于家庭网关、5G无线前传、云计算、数据中心、传输网等领域,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全球第三。
柯炳粦
1955年生,福建莆田人,厦门优迅芯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当过通信兵、大学讲师、律师、科技公司投资人等,2003年创办厦门优迅。
厦门优迅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并多次斩获“中国芯”优秀市场表现奖等荣誉。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林露虹 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在柯炳粦的记忆里,有一个场景清晰如昨。那是20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第一次看到芯片,“就那么一点,跟指甲盖差不多,竟然要500美元。”柯炳粦当即下意识地算了算,“都可以买一台高级彩电了。”
在那个年代,我国的芯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当过通信兵,彼时从事高科技企业投资的柯炳粦,在心里悄悄埋下了一颗“科技报国”的种子。2003年,凭借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柯炳粦一头闯入创业赛道,成立厦门优迅芯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优迅”),专做国产光通信芯片。
风雨兼程二十余载。如今的厦门优迅,已成为光通信芯片领域的领头羊,产品广泛应用于家庭网关、5G无线前传、云计算、数据中心、传输网等领域,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全球第三。
回首来时路,柯炳粦深感自己是“时代的宠儿”,“是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造就了我们,是厦门这座城市良好的营商环境滋养了我们。”
【跨界】
法律系教师下海玩起高科技
1955年,柯炳粦出生于福建莆田一个工人家庭。自小勤奋、自律的他,经历仿佛“开挂”一般:16岁夺得福建省乒乓球少年冠军,18岁应征入伍,恢复高考后,第二年即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到厦门大学法律系任教。
“很多人觉得奇怪,我一个学法律的怎么跨界做起了高科技,其实人生选择的背后是种种经历叠加的结果。”在柯炳粦看来,五年军旅生涯和北京求学经历,如草蛇灰线一般,与后来投身科技行业相互呼应。
在部队,柯炳粦被分配进入炮兵指挥连做通信兵,对通信技术有了具象化的认识。而在中国政法大学求学期间,柯炳粦经常到一条马路之隔的北京邮电大学“蹭课”,先进的理论、技术使他再度燃起对通信技术的兴趣。
时间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下海”潮涌动。柯炳粦辞去教职,先是进入外贸公司做高管,后又投身商海,开启创业路。“厦门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营造了良好投资环境和发展氛围,对于天生热爱尝试、挑战的我来说,在厦门创业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2003年,柯炳粦以2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起步,在厦门大学旁的软件园一期,创办厦门优迅。
【关口】
推出国内首款支持“光纤到户”芯片
“如今想来真是无知者无畏,我们低估了芯片的烧钱程度。”做芯片好比盖一座“纳米级”的楼,设计环节但凡出现一个小缺陷,就必须推倒重来。厦门优迅经历了整整四年的产品“空窗期”,资金流濒临断裂,一度发不出工资。
不少朋友劝柯炳粦放弃,毕竟半导体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及时退出或许是最佳止损策略。但柯炳粦没有动摇,他多方筹资,甚至拿出家中积蓄给员工发工资,“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公司要活下去’。”
守得云开见月明,在好友支持,以及国家、我市有关产业政策资金的助力下,优迅得以渡过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口。此后,柯炳粦带领团队从试错中汲取经验教训,重组研发团队、重新定位产品研发方向。2010年,厦门优迅推出国内首款支持“光纤到户”的芯片——UX3328,这颗芯片同时也是当时全球集成度最高的产品。
“如果不是军旅生涯的磨砺,家庭的支持和内心深处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以及关键时刻国家产业政策的春风,我可能无法坚持下来。”柯炳粦事后感慨。
【跨越】
卖产品先攻小厂家再合作大厂家
芯片做出来了,怎么卖是个问题。“没想到做芯片难,卖芯片更难。”审时度势后,柯炳粦决定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策略,依靠高性价比的产品,先攻下小厂家,再逐步和更大的厂家合作。
令厦门优迅老员工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团队从技术支持到质量管控全力以赴,终于获得了某家大客户的认可。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客户要求优迅以大额资金作为担保。但是,公司账面资金捉襟见肘。
机会不等人,关键时刻,柯炳粦将家里房子拿去抵押贷款。他坚信,危与机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对于初创企业者来说,跨过市场的难关,就好比跨过了一个巨大鸿沟,接下来的路也将平坦许多。”
最终,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厦门优迅获得大客户青睐,并由此打开品牌知名度。“这一仗,不仅打响了优迅的品牌,也激励了员工斗志,为后续盈利奠定了基础。”
2012年,也就是柯炳粦创业的第十年,厦门优迅实现扭亏为盈,又适逢国家推行“光纤到户”这一重大机遇来临,公司从此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如今,厦门优迅的产品累计出货芯片近20亿颗,产品涵盖速率155M至800G的光通信前端核心收发电芯片。
【团队】
从青涩小团队到专业“精锐部队”
尽管已年近七旬,但柯炳粦朝气不减,享受忙碌带给他的充实感。采访当天,他向记者分享一则喜讯:不久前,中国移动入股厦门优迅,“这进一步丰富了公司的资本结构。”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而创新要做好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文章。”搏击商海,柯炳粦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风格,他认为,创新归根到底靠人才和投入,要注重以资本的手段撬动创新,注重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
柯炳粦最自豪的是,通过产教融合、“引智借脑”等举措,厦门优迅自主培养了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从最初只有30多人、一人身兼数职的青涩的小团队,锤炼成为一支150多名专业人才各司其职的‘精锐部队’。”
创业二十余载,柯炳粦也见证了厦门集成电路产业从荒漠到绿洲的转变。“优迅将继续发挥在光通信芯片领域的专业优势,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加强产业链合作等方式,积极助力厦门集成电路产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柯炳粦说。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