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家庭】
●庄晏红: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福建布袋木偶戏(厦门)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父亲庄陈华:布袋木偶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母亲晏曼英:木偶戏装制作师。
●女儿詹皓晶:美国威廉姆斯学院学生、闽南皮影戏项目思明区代表性传承人
【人物感言】
布袋木偶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将继续秉承父辈的匠心精神,致力于布袋木偶戏的传承与创新,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同时,我也将积极推动布袋木偶戏走进校园,培养更多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庄晏红
祖孙三代(左二起:庄陈华、庄晏红、詹皓晶)曾一同亮相“央视英语频道”。
庄晏红和父亲庄陈华。
厦门网讯(文/厦门晚报记者 戴懿 图/受访者提供)近日举行的文博会开幕式上,庄晏红编创的节目《海峡共明月 两岸共祈福》让观众耳目一新,她的父亲庄陈华表演了民间艺术布袋木偶戏。
近一年来,庄晏红致力于闽南非遗艺术的传承与出海,她带着木偶走进厦门实验小学、园南小学、厦门九中、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的校园,还前往瑞典、韩国、日本、卡塔尔等国家。在父母的影响下,“当人民的艺术家”是她从小立下的志向。“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就是对布袋木偶戏最好的传承。”庄晏红说。
潜心艺术
独创技巧演活了丑角 精美戏装纯手工制作
布袋木偶戏又名“掌中戏”,是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传统戏剧剧种之一,也是闽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历史悠久,造型精美,风格独特,表演技艺高超,被誉为“十指能做天上人,掌上可出千古事”。
庄晏红说,布袋木偶戏是一门崇高的艺术。她的父亲庄陈华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布袋木偶戏演员,曾到世界各国访问演出。1979年中美建交后,他曾在美国巡演一个月。文化巨匠郭沫若在观看了布袋木偶戏后写下:“创造偶人世界,指头灵活十分。飞禽走兽有表情,何况旦生丑净。”
掀开木偶的衣服,里面空荡荡的。木偶的一举一动,全靠表演者的手指操控,灵巧的十指要做到运用自如,同样需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继承前辈艺术的前提下,庄陈华创造了许多独有的表演技巧,如由下而上的拉线新操纵技术“关节腿”。他独有的丑角步法不仅演活了丑角,也为布袋木偶表演艺术创造了新的艺术境界。
庄陈华的妻子晏曼英是木偶戏装制作师。布袋木偶造型精美,戏装华丽,是精美的工艺品。戏装的制作是一门综合艺术,从服装样式设计、纹样的描绘,到裁剪、打样、刺绣等,晏曼英都是纯手工完成的。如今,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依旧忙碌在布袋木偶戏演绎、创作的第一线,这是他们一生钟情的事业。
勇于创新
创办传习中心和艺术馆 打造闽南文化名片
20世纪80年代初,剧团发展遇到困境,庄陈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承包剧团。在一场场演出中,他们渐渐打出了知名度。
从小受到艺术熏陶的庄晏红,对布袋木偶戏情有独钟。10岁时她进入艺校,11岁开始学习专业木偶表演并跟随母亲学习木偶服装制作和刺绣。艺校毕业后,她跟随父亲走南闯北演出。有时候到偏僻乡村演出,晚上无处借宿,父女俩就向村民借被褥,睡在简易戏台边。有一次演出,庄晏红的手指因受到细菌感染变得僵硬,但她还是坚持完成了表演。
为了绣一件木偶的衣服,她经常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搬运戏台、表演,她从来不觉得累。她说:“因为喜欢,所以越做越开心。”
2002年,她作为人才引进来到厦门。2009年,厦门布袋戏入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持下,庄晏红创办了厦门市弘晏庄木偶皮影戏传习中心、弘晏庄木偶艺术馆,成为传承闽南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
在弘晏庄木偶艺术馆,记者看到了庄晏红原创的木偶角色。她说:“来厦门后,我做了大量关于厦门木偶戏的史料挖掘和收集工作。这些史料以及历史人物、文物的发现让我非常兴奋。”
庄晏红积极推动“闽南文化布袋戏进学校”公益活动,走进中小学开展木偶皮影戏的培训和讲课,组织木偶皮影演出团。她还谋划和高校联合打造大师工作室,将木偶艺术带入高校。
传承发展
女儿学习中西多剧种表演 为布袋木偶寻找灵感
庄晏红小时候就跟着父亲演出,她的女儿詹皓晶三四岁起跟着母亲和外公到处跑。既深入街头巷尾及乡村演出,也曾在大场合表演,庄晏红说:“让孩子从小接触优秀的艺术,能激发她积极向上不断追求的动力。”
作为庄家布袋木偶戏的第三代传人,詹皓晶上中学后开始接触中国其他剧种表演以及西方各种戏剧表演艺术,参加国家艺术基金皮影戏工艺与创作培养工程,为布袋木偶戏的发展与创新寻找灵感。
怀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詹皓晶参加了“少年听你说”“TEDx”演讲等活动,介绍布袋木偶戏,用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厦门故事。
木偶是戏剧重要的一部分,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在家人的支持下,詹皓晶进入美国威廉姆斯学院戏剧专业学习,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今年,该校戏剧节的灯光、舞美都是由她设计的。如今,那个曾跟随外公、母亲登台表演的小姑娘,已成为长辈们的骄傲。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