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戏探索人性幽微 小剧场《青蛙记》连演8场
2024-12-15 07:55 来源:厦门日报

  《青蛙记》剧照。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 图/闽南戏曲艺术中心 提供)荷塘蛙声再起,卷起重重迷云——从12月11日开始至14日,小剧场歌仔戏《青蛙记》在闽南戏曲艺术中心·黑匣子剧场连演8场。这是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时隔16年后对该剧进行第四次创排,以沉浸式小剧场戏剧的形式全新呈现。该剧被列入2024年度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数十年打磨四次创排 再度回归小剧场

  小剧场歌仔戏《青蛙记》改编自郑怀兴先生创作的同名剧本。郑怀兴成稿于1986年,此后20多年未曾搬上舞台,直到2008年,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将该剧搬上舞台,以《荷塘梦》为名参加“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暨歌仔戏展演”,实验小剧场的创新形式首次亮相,惊艳全场,引来业界关注;2011年,剧团在《荷塘梦》的基础上全新排演剧目《荷塘蛙声》(大剧场版);2012年,主创团队对剧目进行修改提升,相继获得第五届福建艺术节第25届戏剧会演剧目奖一等奖、福建省第七届百花文艺奖一等奖等。

  《青蛙记》将笔触对准了“探索人的深层心理”这一很难诉诸舞台的题材,其艺术品性与思想内涵,在当今时代依然有其深刻的隐喻性。为此,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在今年对该剧进行第四次创排,将剧名恢复成《青蛙记》,并且再度回归小剧场,时长由原本的2小时缩减至70分钟。

  该剧从新科进士秦世康折桂归来告慰生父说起,由此引发一桩其生父是“抱病攻书,呕血而亡”还是被人“醉落荷塘”的疑案。在不超过一昼夜的时间里,一场心理的风暴横扫秦府,几个人接连走入精神的绝境,继而是生命的毁灭。

  哲学家尼采曾提出“这个世界,没有真相,只有视角”的视角主义,这也是小剧场歌仔戏《青蛙记》的中心思想——一起事件,数个视角,谁能看清事实与真相?因此,当观众走出剧场时,开放式的结局让大家意犹未尽,各种答案在每个人的心中久久萦绕。

  从歌仔戏本体出发 加入现代戏剧表现方式

  台前表演的“新”,源自幕后的“变”。小剧场《青蛙记》让人看到被拓宽的戏曲叙事边界,主创团队从歌仔戏本体出发,解构传统戏曲模式,在剧中加入现代戏剧的理念、表现方式和悬疑色彩,让观众置身于层层迷雾的荷塘之中,获得独特的浸入式观演体验,引发他们对于“视角主义”的哲学思考。

  剧场里没有恢弘布景或炫目声光,观众将注意力全放在演员的四功五法上;表演者如何用有限的人物、片段式的剧情,呈现更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思考,让戏曲演员压力不小。“戏曲演员的一招一式一前一后都是有标准的,而沉浸式表演恰恰需要跳脱于这些程式,演员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肢体动作上,都需要进入较现代的人物状态,甚至一个转身、一个眼神都不能疏忽和跑戏。”导演苏燕蓉说,这一版《青蛙记》分为两组卡司,一组由剧团的中坚力量带领新人,另一组则完全起用年轻演员。对于成熟演员来说,他们要抛弃固有的表演模式重塑自己;而年轻演员则需要通过不断地磨炼,去寻找感觉,揣摩剧中人物。

  探索实验表达 “圈粉”年轻群体

  小剧场,最开始发端于国外的“自由剧院”。这种形式带来了一场反传统、具有实验性质的戏剧运动,而这一特性也成为根植在小剧场作品中的强大基因。中国的小剧场戏剧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

  在业内人士看来,“小剧场”这种戏剧形式从诞生之初就不仅仅局限于“小”,其创造精神的核心在于“实验剧场”的自由探索。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也一直走在保护与发展歌仔戏的探索道路上。早在2006年,编剧曾学文创作的小剧场歌仔戏《孟姜女哭长城》,首次探索歌仔戏融入当代艺术的可能性,获得不少年轻人的喜欢。

  10多年前看过《荷塘梦》演出的戏迷羽轩,对当时的表演念念不忘。得知《青蛙记》复排,他毫不犹豫地买票,“把老戏重新包装、打磨,并赋予情感,和当下人们的感情一下就接通了,让自己去找到真正的自我。”

  此外,还有不少是第一次看小剧场歌仔戏演出的年轻观众。他们表示,独特精巧的结构、深邃哲思的意象和颇具实验探索的表达,既有原汁原味的歌仔戏元素,又有突破传统舞台的限制,加上错综复杂的情节、人物关系和不断反转的剧情,充满惊喜。

  相关新闻

  现场施展“声音魔法”讲述不同时代巾帼力量

  厦大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师生制作沉浸式声音剧《赴戎机》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现场拟音、现场演绎……近日在闽南大戏院·小剧场上演的沉浸式声音剧《赴戎机》,“可视化”的声音制作全过程,让观众眼前一亮。

  《赴戎机》由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音频研究与创作中心制作。该剧讲述了现代女侦察兵周兰与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在平行时空相遇,共同开启一段治愈心灵的成长故事。

  两次应征入伍的“嘉庚学子”冷佳慧饰演女主角周兰,在舞台上为观众近距离展示战斗、特种侦察、人质解救等极具冲击力的作战科目。此外,她还是该剧的编导。其他演员也来自嘉庚学院,从大一到大四都有,不同专业,因为喜欢表演而走到一起。

  相较于传统舞台剧的成品音效和音乐,《赴戎机》邀请曾参与多部好莱坞院线电影配乐的吴瑞潮创作主题曲,并采用现场原声器乐演奏。同时,还将在幕后的拟音师“请”到台前,桌面上摆放着纸屑条、气球、抹布、刀具、包菜、水桶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2名拟音师在现场配合演员的动作,展现声音制作全过程,将声音可视化,还原密林作战和古战场兵戎相见的紧张氛围。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邓葳告诉记者,传统的拟音制作流程一般在幕后完成,成品肯定是效果最好的一条,而现场拟音只能一次成功,因此难度特别大,学生们为了形成默契反复排练。“厦大嘉庚学院音频研究与创作中心主要以广播剧为主,这次排演声音剧算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在专业的小剧场里,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邓葳说。

责任编辑: 刘福伟,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