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花儿与海》讲述闽宁两地携手共进的感人故事。
《花儿与海》中杨一琼(中)和她的学生。
舞剧《花儿与海》序章。
《花儿与海》全体演员向观众谢幕。
在宁夏非遗“花儿”的歌声与《鼓浪屿之波》旋律的交融中,绿色的藤蔓(女子群舞)翩然起舞。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 通讯员 张奇玲 郭江鸿 图/小白鹭 提供)“山啊,能有几重;海啊,终会相逢……”由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以下简称“小白鹭”)、厦门艺术学校联合创演的舞剧《花儿与海》,作为第九届福建艺术节的展演剧目之一亮相。闽宁共建28载、山海相连的深情厚谊,以及由此展现出的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再次感动了观众,也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
在近日公布的第九届福建艺术节获奖名单中,《花儿与海》收获满满荣誉——第六届全省音乐舞蹈杂技曲艺优秀剧(节)目展演“优秀剧目奖”,以及个人单项4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和3个三等奖。
2022年,《花儿与海》首演,曾入选2022年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获2022年、2023年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次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荣膺“优秀剧目”。2年多的积淀打磨、提升优化,30多场演出,这部以闽宁协作为创作背景的现实题材舞剧,历经了艰苦而又美好的孕育过程。它的背后有哪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对探索现实题材的多元舞蹈范式又带来哪些经验与启示?
真实的见闻与感受 激发创作灵感与决心
1996年开始,一批又一批福建援宁工作者,用智慧、心血和决心,向贫穷发起挑战,创造了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闽宁模式”。在山海挽手、东西互助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故事,涌现了一批值得颂扬和铭记的模范人物。
“这些年,‘小白鹭’多次派遣演职员赴宁夏进行文化帮扶,他们在帮扶过程中深入基层,感受到宁夏人民的淳朴与热情,以及援宁工作者所展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厦门艺术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主任林乃桢说,正是这些真实的见闻与感受,激发了舞团成员创作闽宁协作题材舞蹈精品的灵感与决心。
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执着地坚守,不懈地追求,在《花儿与海》主人公杨一琼的身上折射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美好品质;她和伙伴们的援宁故事,展现了援宁工作者众志成城、不畏艰辛、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这些人和事,是现实生活的真切,是理想与信念的坚守,舞剧《花儿与海》诠释的不仅是闽宁协作的故事,而是一群援宁工作者的“群体肖像”,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表达提供了新视角。
在第九届福建艺术节的演出现场,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坐在台下,演出结束,他专门找到主创团队,表示该剧真挚感人,应加配中英文字幕,多开展演出场次,让更多人能感受到闽宁协作的感人事迹。
主导权交给年轻导演和舞者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文艺院团要发展,作品是关键,人才是核心。一直以来,“小白鹭”和厦门艺校坚持“校团合一”模式,通过实战练兵,让年轻演员快速成长为舞台上的新生力量,也历练出一支抗压能力强、专业素质过硬的创作、舞美团队。随着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青年舞蹈演员、编导迎来更多展示才华的舞台,也赋予文艺创作更多的活力和市场。
舞剧《花儿与海》的主创团队,除了特邀编剧傅小凡是厦门大学教授,总导演郭勇滨、执行导演何颖等都是从“小白鹭”成长起来的。此外,还有主演缪斯琦、李鑫、袁昕,演员赵越、杨德奇等80后、90后甚至是00后的“小白鹭”们。“通过最大程度把创演主导权交给年轻导演和舞者,充分激发出青年艺术家的创新创造力。”林乃桢说。
舞蹈界常说“舞剧拙于叙事”,特别是对于扶贫这样的现实题材来说,戏剧冲突本身不强。如何将文学叙事的故事文本转换为舞台叙事的“场幕次”?如何在短短90分钟内去体现“闽宁协作”的伟大壮举?“‘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种信念、精神和情怀,是《花儿与海》要传达和表达的中心思想。”郭勇滨说,这部剧通过跨时空、多维度的叙事方式,围绕主人公内心对生命真善美的极致追求,发挥舞蹈“长于抒情”的优势,让故事随着人物情感流淌出来,“花儿调”的曲艺风格和“海”的元素交汇在一起,将舞蹈之美与扶贫精神的昂扬动人更为有机结合,舞与剧深度融合,引领观众走进角色的精神世界。
参加第九届福建艺术节前,《花儿与海》的主创再次对该剧进行修改,并确定了舞剧的主视觉,对舞美和服装进行全新的调整。“讨论时,大家看到一张宁夏西海固梯田的航拍图片,所有人为之一振,惊呼‘找到了!就是它!’”郭勇滨说,从空中俯瞰梯田,那迷人的肌理,既像指纹又似年轮,指纹象征着来自山海的誓言,代表着援宁工作者留下的印记,誓将“闽宁协作”一直延续。而一圈圈的年轮,仿佛闽宁携手28年来一批批的援宁工作者队伍,随着时间的流逝还将不断扩大。“我们将这个元素意象化,随着剧情的发展,层层叠叠的指纹不断重组与变化,时而像福建的海浪,时而像宁夏连绵不绝的戈壁滩,时而又像生长的麦穗,最后完整的指纹形象建构起来,就像年轮,这个元素除了在舞台背景里出现,还被巧妙地设计到演员的服装中,让舞台的视觉语言更加统一,中心立意更加凸显。”
演员打磨表演技巧 努力塑造感人角色
舞剧《花儿与海》叫好的背后,除了质朴、真实、真情、创新,更有脱贫攻坚引发的普遍共鸣,以及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作为一部现实题材作品,要让观众坚信台上的演员就是那个角色,并不容易。郭勇滨说,“人各有貌,境各有别”,要舞出丰富的、迥然不同于他人的内心,仅仅“境各有别”是不够的,还要“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对于以中国民族民间舞为长的“小白鹭”演员来说,只有打破固有的舞蹈模式,不断打磨自己的表演技巧。
在采访中,演员们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蜕变”。舞剧排练期间,演员们没少受到导演的批评和鞭策。但他们并未因此气馁,通过一遍遍地练习,观看电影、电视剧中人物的表演,反复学习揣摩,努力地将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内心情感相结合,从而塑造出令观众印象深刻的角色。
“小白鹭”女演员队长缪斯琦,从《花儿与海》创排之初就饰演“杨一琼”,“2年多时间,我一直在想怎么去演好这个角色,因为在她的身上,浓缩了所有援宁工作者的崇高精神,要演好特别难。”缪斯琦告诉记者,每一次排练都充满艰辛,第三幕中杨一琼得知自己患上重病,面对痛苦的挣扎,她选择坦然面对死亡,继续工作。由于自己没有这样的经历,是在导演的引导下,不停地练习,努力让自己的每一次起舞,都能够传达出“杨一琼”的内心情感。缪斯琦坦言,真正的舞蹈演员是需要这样的转变过程,“杨一琼对科研工作的坚持与热爱,让我特别感动,从她身上我学会了坚持,更加热爱自己的舞蹈事业。”
这次改版,主创在《花儿与海》中增加了“苏俊山”一角,他是主演“苏俊青”的弟弟,由“小白鹭”青年演员杨德奇饰演。去年,杨德奇成为新一代“小白鹭”, 他也曾是厦门艺校的学生。“在‘小白鹭’,‘老带新’‘传帮带’的氛围特别好,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舞台经验传授给新演员。”杨德奇说,一开始演“苏俊山”,找不到情绪点,因为想要离家出远门而被哥哥打,那种委屈如何才能用肢体语言构建出是最难的,所以自己只能不断去找到正确的表达方式。
为了锻炼年轻演员,主创团队将《花儿与海》的主演分为A、B角,虽然担任B角的舞者很年轻,但身上蕴藏的艺术能量却令人赞叹不已。
“小白鹭”自建团以来,始终保持初心,用心用情创作出一批像舞剧《沉沉的厝里情》那样既有口碑又有奖杯的精品剧目。每一部作品,主创人员不怕打磨,不断突破,精益求精,确保每部作品有生命、有情感、有温度,经得住市场考验。“创排一部作品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我们特别不愿看到这些作品在演完之后就束之高阁。”林乃桢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打磨提升《花儿与海》,推动这部舞剧更上一层楼,实现“一直演、一直改,常演常新”的目标,让作品更好实现价值、发挥影响力。
专家点评
舞动的山海情 希望的交响曲
石振华(福建省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导演)
原创舞剧《花儿与海》以福建独特的大海和宁夏地域“花儿”风情为背景,通过舞者们充满张力的动作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两地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舞动的山海情、希望的交响曲,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以及深刻的主题内涵,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
舞剧的情节巧妙编织了闽宁两地携手共进的故事,通过舞蹈与戏剧表演艺术的语言,生动地展现跨越山海的情谊与不懈的奋斗。那蔓延的绿色,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希望的象征。它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在困难面前永不放弃的信念。
舞剧的基调充满温情与力量。从一开始的艰难困苦,到逐渐展现出的希望与生机,情绪的起伏把握得恰到好处。整个基调既不刻意渲染悲伤,也不过分夸大喜悦,而是以一种真实而动人的方式,营造出简约、写意的舞台调性,却又能时刻让观众感受到剧中人物人性的温暖,让观众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产生共鸣。
演员们的人物形象塑造入木三分,表演走心、入魂。他们用身体语言诠释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情感的张力。舞者们仿佛与角色融为一体,将闽宁人民的精神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而立体的人物形象。
导演从生活中挖掘人物和事件,经过提炼,运用舞蹈本体的语言加以外化呈现。这部舞剧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其双重并举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将人物、事件等转化为本体语言。编舞的匠心独具,使得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态都仿佛在诉说着故事,传递着情感。剧中,舞与剧的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升华。舞蹈成为剧情的最佳诠释者,而剧情则为舞蹈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宁夏非遗“花儿”与厦门大海“鼓浪”交替配乐为舞剧增色不少。舞台的灯光和视觉呈现有着如同电影摄影般的简洁与精致。特别是“指纹”的多义性,给人以无限的联想,这在现实题材舞剧中并不多见,令人赞叹。此外,舞台的制作设计独具匠心,服装设计颇具巧思。
舞剧的整体节奏把握很好,紧张与舒缓、欢快与沉重相互交织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舞者们通过肢体交流和戏剧表演方式,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信息,这种“对话”更加纯粹和直接、生动,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角色之间的情感纽带。
这部舞剧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彩的表演和动人的情节,更在于它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它让我们看到了舞蹈作为一种语言的无限可能,也让我们对未来的舞剧创作充满了期待。相信会有更多像原创舞剧《花儿与海》这样的优秀作品涌现,继续推动着舞蹈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节选自《山海情长 梦想花开——评原创舞剧〈花儿与海〉》)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