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这一年”新闻发布会昨举行
厦门网讯(记者 林露虹 吴君宁)作为“厦门这一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场,“转型升级这一年”新闻发布会昨日举行,回顾解读今年以来厦门产业转型发展成效。
发布会上,市委常委、副市长庄荣良介绍有关情况,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文旅局、市会展局相关负责人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发展动能加快转换。
【同步】
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发展动能加快转换
我市举行“转型升级这一年”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来产业转型发展成效
我市突出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图为鹭江沿岸风光。(厦门日报资料图/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摄)
厦门市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实验室。(厦门日报资料图/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摄)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林露虹)我市产业运行呈现“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发展动能加快转换”的鲜明特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年预计增长9%左右,增幅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6.6%……
在昨日举行的“转型升级这一年”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常委、副市长庄荣良介绍今年以来厦门产业转型发展成效。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赖建州,市科技局局长孔曙光,市工信局局长肖峰,市文旅局局长黄碧珊,市商务局副局长、市会展局局长喻皓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一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厦门提出的“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的嘱托,排难而进、勇毅前行,突出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茁壮成长,从而有效对冲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对我市外向型经济的考验,保障了经济运行整体回稳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逐月加快回升。
产业结构更优
发布会介绍,今年来,我市抓牢实体经济这个根本,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年预计增长9%左右,增幅无论在全国同类城市,还是全省都位居前列;工业对GDP增长贡献达41.4%,对全市经济增长起到了有力支撑。1-11月,我市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软件信息等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9.2%和27.8%,彰显出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正加快壮大成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和主要阵地。今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6.6%,其中新能源产业过去三年年均递增超30%;今年锂电池、液晶显示模组、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同比增长67.4%、47.2%和29.8%,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一批新赛道产业也在加快集聚。
创新动能更强
创新已成为厦门鲜明的城市底色。今年来,我市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由2020年的3.08%预计提高到今年的3.4%以上,在全球城市“科技集群”百强榜排名上升至第72位,三年跃升31位,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厦门科学城产业创新引擎功能进一步凸显,核心园区累计新增企业超1800家,引进12家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成为新质生产力“超级孵化器”;高能级创新平台研发成果加速释放,嘉庚创新实验室建成全球首条23.5英寸MICRO-LED激光巨量转移示范线,百千瓦级PEM电解槽入选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翔安创新实验室研发的首支国产九价宫颈癌疫苗正在申报上市,有望成为行业新爆点。
与此同时,我市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更加健全。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16条措施,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供给。我市还强化“企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导向,组织实施超50项重大科技攻关,强化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双向奔赴的有效激励。
产业能级更高
我市着力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通过精准招大引强,聚力强链补链,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壮大。1-11月,我市新增招商签约项目703个,总投资902亿元,同比增长12.2%。新能安二期、士兰集宏等25个重大项目加速落地建设,其中超百亿项目4个。产业智改数转步伐加快,工业数字化总体水平和关键评价指标居全国前列,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收超过4000亿元,入选国家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型技改试点城市,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14个。
绿色制造成为潮流。我市实施绿色智慧微电网试点工程,打造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厦门方案”。累计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13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9家,有力促进“十四五”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累计培育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7家,位居全国前列。
坚持文旅商体融合发展。我市深入实施“旅游品质年”行动,扩大深度体验的新模式、新产品供给,在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旅客满意度评价中,厦门持续位居全国前列。预计全年入境旅客超20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60%。演唱会经济火爆,“推着拉杆箱来厦看演出”成为文旅消费新时尚。
内生动力更足
今年来,我市深入实施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和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着力推动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局面。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全市285家企业设立了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全市90多项技术或产品处于全国、全球领先水平。
今年我市预计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500家。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3家,分别占全省的33%和41%。拥有1家独角兽和9家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全省第一。厦门制造遍布五洲,卫浴产品出口占国际市场40%,全球每10台跑步机中有6台厦门制造。
发展环境更优
我市还致力通过改革创新、优化服务,围绕金融支持、载体建设、人才培育等方面多措并举,持续完善产业生态。
金融支持方面,根据经济形势新变化和企业发展新诉求,升级完善“财政政策+金融工具”,推出总规模超1000亿元的政策组合,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超10亿元,累计惠及企业超1.4万家;载体建设方面,今年启动建设8个特色产业园,开工104个提容增效项目,预计新增各类园区厂房面积270万平方米;人才培育方面,实施“群鹭兴厦”计划,面向海内外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双百计划”,以及提供“一揽子”生活保障的“留厦六条”等人才政策体系,每年兑现人才政策资金约12亿元。
【声音】
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赖建州:
我们通过深化“益企服务”,先后推动瀚天天成、玉晶光电、华联电子等63个项目增资扩产;通过组建新质生产力基金,形成直投基金集群,带动招商落地基金类项目31个。
市科技局局长孔曙光:
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管理机制改革,优化科技支出结构,集中力量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聚力增加科技成果、技术和人才供给,打造吸引产业集聚“强磁场”。
市工信局局长肖峰:
我们推动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是主角、是中坚力量。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
市文旅局局长黄碧珊:
我们真诚期待更多艺术家、音乐人来厦门举办演唱会,共享文旅经济发展机遇;诚挚邀请全国的歌迷朋友来厦门看演出、赏美景、品美食,寻找“诗和远方”。
市商务局副局长、市会展局局长喻皓:
会展业招商引资、产业促进的平台功能进一步彰显,以会展活动为引领,第二和第三产业联动发展的“大会展”产业生态圈已经建立。
【问答实录】
五部门详解厦门一年来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做法和成效
厦门日报记者 吴君宁
在昨日举行的“转型升级这一年”新闻发布会上,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赖建州,市科技局局长孔曙光,市工信局局长肖峰,市文旅局局长黄碧珊,市商务局副局长、市会展局局长喻皓聚焦转型升级这一主题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坚持专精特新方向 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
问:中小企业是城市经济发展韧性的重要保障,在培育优质企业、壮大专精特新、培养“小巨人”企业等方面,厦门取得了哪些新成效?有什么具体举措?
肖峰:今年来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我市与广大企业共同面对,坚持专精特新方向,全力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全市制造业企业超5万家。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6%,高出全国30个百分点。
全年我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2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752家,各梯次数量居全省第一,新诞生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近八成专精特新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产业链关键领域实现“补短板”“填空白”,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专精特新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一年来,市工信局按照“培育一批、储备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全面升级企业服务体系,推动成立了两岸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专板,在机场、高铁、地铁等场所集中宣传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优秀产品,有效帮助企业供需对接、抱团发展。同时瞄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全力优化政策供给,加大工业固定投资补助和技术创新基金等政策力度。全年兑现惠企资金超110亿元。
企业掌握创新主导权 提高创新竞争力
问:过去的一年,厦门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孔曙光:我市把创新的主导权交给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政策规划方面,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16条措施,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并配套出台建设联合实验室等实施细则,为系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全面政策支撑。
研发组织方面,市科技局支持7家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今年立项支持揭榜挂帅项目10个。将52个企业自主组织的重大科技项目纳入市级科技计划体系;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项目33个。
产学研融合方面,我市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首批7家联合实验室,立项支持182个产学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新授牌支持126家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创新中心),总数达到了239家。
金融支持方面,我市设立规模达50亿元的科技增信子基金,推动组建规模达50亿元的科创风投基金,策划全省首只“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科学家基金,新增发放科技贷款24.34亿元,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103.77亿元,全市有6000多家次企业受益。
支持重大平台建设 提升城市创新实力
问:厦门这一年在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平台方面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
孔曙光:今年来,全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加快布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撑城市创新实力快速提升。
一是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嘉庚创新实验室布局实施储能、硅能等9大项目群80余项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累计孵化企业26家,吸引社会投资近6亿元。翔安创新实验室牵头研发并上市全球首个戊型肝炎病毒抗原尿液检测试剂盒、全球首个鼻咽癌诊断试剂等创新产品。
二是创新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我市以“专项债+国企投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促成全省首个大型科研基础设施——智慧储能项目落地启动,将为我市氢能与储能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是“拨投结合”新模式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在厦门科学城试点“直接拨付+股权投资”的“拨投结合”新模式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中国科学院理化所“低密度微球及复合材料研究院”高性能浮力材料项目投产,新开发航天隔热材料等一批新产品。
四是培育国际协同创新平台。重点打造金砖科创孵化园、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等重大战略平台。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有序推进,全球首个海洋碳中和国际标准提案项目正式启动。
深耕演唱会经济 带动文旅市场新发展
问:厦门演唱会经济火爆,“拉着拉杆箱听演唱会”成为厦门旅游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请问演唱会对带动厦门文旅经济新发展有哪些具体作用,厦门在服务演出市场和用好演艺资源方面有哪些心得?
黄碧珊:今年来,厦门积极推动演艺市场做大做优做强,“周周都有演唱会”,已先后举办大型演出60场,平均每周有1.15场,观众规模超过90万,其中外地观众占比高达87%。
厦门演唱会经济之所以“热辣滚烫”,主要得益于设施完善的场馆条件、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独具特色的文旅资源以及诚意满满的暖心服务。
白鹭体育场、凤凰体育馆和海峡大剧院等场馆的投用,让厦门大型演唱会举办场地在数量、硬件设施、接待条件方面都得到极大的提升。我市专门成立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管理协作小组,不断提高审批效率、规范票务市场、落实安保措施、加强服务引导,用心保障每一场演出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此外,厦门交通便利,服务设施完备。市文旅局常年推出艺术迎宾活动。酒店、宾馆、民宿数量多、服务好,许多酒店为演唱会提供了免费接驳巴士等一系列专属服务。我市还推出了地铁延时加密、志愿服务等“宠粉行动”。
深化强链补链延链 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问:火炬高新区作为全市招商引资的“主力军”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今年在重大项目招引和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有哪些新成效、新亮点?
赖建州:火炬高新区紧紧围绕我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部署,紧盯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抓新型显示、电力电器、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项目建设,产业根基进一步夯实。
从项目签约落地来看,我市聚焦先进制造业,科学谋划和持续优化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着力推动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今年来新签约落地新能安二期、中能瑞新、盛屯磷酸铁锂、国家电化学储能系统等130个项目,总投资超400亿元。
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火炬高新区加强统筹协调、靠前服务,先后推动14个重大产业项目摘地,总面积2283亩,同比增长56%,用地宗数、总量均位列全市第一;新开工新能安二期、火炬电力电气产业园以及国家电化学储能系统建设等12个项目;新竣工天马8.6代线和厦门时代、电气硝子五期等9个项目。今年1-11月,高新区15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47%;44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33%。
发挥经济引擎作用 推动会展与产业融合发展
问:这一年来厦门会展业如何发挥经济引擎作用,推动厦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喻皓: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会展+”战略,不断增强会展活动对产业、招商、消费、文旅等领域的带动作用,会展业招商引资、产业促进的平台功能进一步彰显。今年1-11月,我市共举办展览166场,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58%;50人以上的商业会议4145场,参会人数约74万人,同比增长2.57%;实现经济效益约287亿元,同比增长10.64%。
会展活动能迅速聚集技术、产品、信息、资金等要素资源,为产业融合提供新平台,助推产业强链补链,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重大的国家级展会和专业展会的举办,为我市产业创造了更多的发展商机。今年举办的第二十四届投洽会无论规格、规模、展洽效果、会务组织、国际化程度和影响力,都达到了新时代以来的新高度;全球规模最大的厦门国际石材展,汇聚了全球顶级石材企业和专业人士,成为引领全球石材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同时,我市还引进了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等高能级产业会展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机械电子、生物医药、体育用品等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