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弘凝神细听讲话内容,迅速切换语言。
方文弘深度参与在厦举办的各类国际交流活动。
方文弘与外籍嘉宾合影。
这段时间,方文弘很忙碌。他作为翻译参加了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东盟中学校长论坛等重要活动,还出差去了海南、深圳、福州、泉州等地。方文弘说,今年年末活动密集,尤其忙碌。
方文弘是一名中英口译员,也是厦门为数不多的自由职业译员之一。从业10年来,他为厦门大大小小的国际活动提供口译服务, 见证了这座城市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厦门网讯(文/厦门晚报记者 李小庆 图/受访者提供)
反复训练形成条件反射 无论活动大小都全力以赴
11月,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暨2024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闭幕式在厦举行。方文弘和搭档负责整场活动的同声传译,提前三个小时就到达会场。活动涉及大量影片名称、奖项名和明星发言,方文弘和搭档提前准备了一份双语词汇表,将生僻词、难记单词单独整理出来,反复记忆。
这样的准备,是方文弘十年如一日的习惯。每场活动前,他都会提前搜集资料,整理相关术语表。
2014年,从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英汉口译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方文弘目标十分明确:自己单干,做自由译员,专注于口译。
求学期间,英语一直是方文弘的爱好和强项,尽管他本科读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但参加的英语活动很多。研究生保送厦大,他毅然选择了英语口译。
有一次,为了准备一场关于网络安全会议的同声传译(简称“同传”),方文弘提前一周准备,因为对计算机、通信方面的专有名词十分陌生,他跟主办方沟通,拿到会议议程和幻灯片,并整理出十几页的双语词汇表,背下三四百个单词,并将不熟悉的词打印成单页放在手边备用。
“一听到就要立刻翻译出来,这需要反复训练,形成条件反射。”方文弘说,作为自由译员,无论活动大小,都要全力以赴。
“一心多用”是基本要求 卡顿超20秒就算事故
台上嘉宾开始发言,两三秒内,方文弘的声音就要跟出。他紧盯大屏幕上不断切换的幻灯片,凝神细听讲话内容,偶尔还要记下一串数字,并迅速译成汉语或英语。耳听、眼看、手记、嘴说在同一时间进行,“一心多用”是最基本的要求。
当然,偶尔的卡顿在所难免,比如,遇到生僻字、不熟悉的书名、人名、专有名词等。方文弘的解决办法是,尽量提前做足功课,实在有“漏网之鱼”时,一边重新组织语言,翻译已知内容,一边等待搭档查询或者自己同步用电脑搜索,结果出来后再找合适的时机把这部分信息补上。“偶尔5秒至10秒的卡顿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超过20秒基本上就算事故了。”方文弘说。
口译厢通常不足5平方米,大多是临时搭建的。在小小的空间里,为了避免杂音传到听众的耳机里,方文弘和搭档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比如,避免翻纸张发出沙沙声。
10年参与近500场活动,方文弘给自己每一场活动的表现打分都在80分以上。“一旦接下了任务,就要做到最好!”方文弘说,有一次要做一场关于建筑学的同传,主办方请来了日本著名的建筑学大师,嘉宾很重视演讲效果,方文弘与嘉宾提前沟通,了解演讲内容与思路。此外,他和搭档还准备了30多页的资料,反复查阅嘉宾的过往代表作和公开发言,确保翻译内容准确流畅。
“翻译很顺畅。”那场活动结束后,方文弘给自己打了95分,这是他至今给自己打的最高分。他说,做同传永远没有100分,因为总有进步的空间。
口译是传情达意的艺术 译员要像“演员” 但不能喧宾夺主
学术会议、行业交流、商业谈判……方文弘除了做同传,也做交替传译(简称“交传”)。他说,翻译不只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意义和情感的再现。
一场商业谈判中,如果发言人态度强硬,翻译也要传递这种态度,除了词汇和句式的选择,面部表情也要更严肃,契合发言人的气场。“同时也要拿捏好度,传递出坚定的立场和态度,但不能具有攻击性。”方文弘说,口译是传情达意的艺术,在工作中要尽量贴近发言人的风格,比如语速的快慢、声调的起伏等。“某种程度上,翻译要像‘演员’,但绝不能喧宾夺主。”
翻译工作中也常遇到难题,其中,幽默笑话和古诗词尤为典型。比如有一次,嘉宾用“how old are you=怎么老是你”的梗,这种非常考验临场发挥。还有的嘉宾喜欢引经据典,突然抛出一句“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种时候翻译需要在“信达雅”之间做出取舍,为了保证流畅度,方文弘选择翻译出句子的核心意义,舍弃形式上的对等。
方文弘说,口译的难度还在于对特定行业业务逻辑的理解,如医疗、法律、技术研发等,需要具备相关行业的知识储备。“准确、忠实、全面、流畅”,是对译员的行业要求。
深度参与国际交流活动 感受城市发展 不断学习成长
10年间,方文弘深度参与了在厦门举办的各类国际交流活动,感受城市的对外交流,如金砖国家工商论坛、APEC蓝色经济论坛、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庆祝大会等。“翻译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敢于做出不同的尝试。”方文弘说。
在一次次的翻译中,方文弘也感受到潮流词汇的变化。例如,几年前,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等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近两年,双碳、企业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新质生产力等逐渐成为高频热词。方文弘坦言:“会议的技术性越强,译员的工作强度和难度越高,但这也是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动力。”
现在,方文弘组建了自己的翻译团队,希望搭建一个高质量的多语种翻译梯队。他说,当下就是把眼前的事情尽力做到“95分”,并保持对技术发展的关注,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链接
高端口译人才
厦门不足百人
厦门翻译协会会长韦忠和表示,在厦门,能够胜任会议口译的高端英语人才和其他语种翻译人才不足百人。高端口译人才,特别是英语之外的口译人才,厦门非常紧缺。厦门经常举办各类国际会议和重要外事活动,一到会议旺季,就需要从外地聘请口译人员。
随着厦门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推进,知名度越来越高,厦门成为国际会议和展览的热门城市,对于高端口译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希望相关部门能更加重视翻译人才储备,将高级外语人才纳入厦门市人才引进的范围。
责任编辑: 刘福伟,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