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江茶桌仔 | 两岸同味
2025-01-18 07:57 来源:厦门日报

  ●卢燕

  14日,2025年春运正式开启。因应年前人潮,这天起,五通客运码头厦金“小三通”航线每日增开4个班次。台湾同胞来厦置办年货,大陆新娘大包小包把娘家好味带往婆家。这条“黄金通道”迎来送往两岸同胞,满载年味。

  这一味,从舌尖到心头。

  闽南人年夜饭必吃韭菜,韭菜是“韭菜春”,寓意长久幸福,台湾也有同样的习俗。在闽台的年夜饭餐桌上,除了韭菜,炖鸡、蒸鱼、海蛎等都是不可缺席的菜品。不仅菜同名,大家更是食同味。

  这一味,连起此岸和彼岸。

  闽台饮食文化同根同源。清代起,大陆先民自福建、广东渡海入台开垦山林,也带去地方菜,闽菜成台湾饮食初始源头,台菜深层基础基于大陆八大菜系。台菜中常见的佛跳墙、红蟳米糕,是福州菜;广受喜爱的五更肠旺原是川菜;颇具台味的三杯鸡,则是江西菜……

  可以说,融合本身就是台菜的理念,也是其成长密码。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两岸一脉共生的食之味,不曾停止流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融合程度,是任何人为因素所无法拆解的。

  这一味,从登鹭到融陆。

  20世纪90年代起,台菜西进,台味飘香大陆餐桌。厦门对台有“五缘”优势,成为台胞台企登陆首选,它们也构成了厦门台味的“锅底”。

  从小吃店到羊公馆、鹿港小镇,从海底捞餐饮连锁到欣叶、王品牛排等商圈内的餐厅,无论走到哪儿总能见到台湾餐馆的身影,这种平常态就是厦门台味里人们天天需要的五谷蔬菜。从“70后”“80后”到如今的“00后”,台湾厨师接续登鹭,并因应趋向做出立异,不少台式餐饮店都承认菜色有稍做调整,比如减少米酒和白糖的用量,适当加入辣椒等。这些变通成了厦门台味里时不时放进来的“山珍海味”。

  厦门台味,能否越熬越好吃呢?取决于锅底的那把火。“煮”字,底下四点水,实为火的变形。煮食,需要水,也需要火,食物的美味能否完全释放出来,就在于水与火的商量,即火候。水多火小,食物会变老;水少火大,食物会烧焦。水和火如何商量得恰恰好,凭借的是你来我往的良性互动,越走越亲的默契。

  台式料理在厦红红火火,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因为舌尖上品味的不仅仅是美食,也是登鹭台胞的家乡味,更是两岸相融的血脉情。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