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进校园:形式多样 引领传承(2024年度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2025-01-23 10:51 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 通讯员 杨佳怡 图/各申报者 提供)2024年度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及奖励项目共100个,其中闽南文化进校园项目20个。这些项目旨在推动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聚焦闽南文化在校园的普及和推广,开展包括课堂教学、技艺实践、展览展示、文创开发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闽南文化的影响力与覆盖面。本版展示部分特色项目,以飨读者。

  “中国日”文化节活动现场。

  中外学生欢聚厦大 共享文化盛宴

  ●项目名称:基于闽南非遗文化的厦门大学第十二届“中国日”文化节暨“走进来”“走出去”系列研修活动

  ●申报者: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以“走进来”与“走出去”结合的形式打造了一场独具特色的文化盛宴。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和“文化现场研修”,将闽南文化的艺术精粹融入课堂与生活,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师生参与。与此同时,厦门大学还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日”文化节,以“文化荟萃联欢”和“文化互动体验”两大板块,生动呈现非遗文化魅力,展现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丰硕成果。

  【点评】

  项目将闽南非遗文化巧妙地融入校园教育与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育人品牌。通过深入体验与互动学习,中外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既讲好了中国故事,也让闽南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国家一级演员教学生表演歌仔戏。

  传承闽南戏曲 绽放校园活力

  ●项目名称:歌仔戏社团活动

  ●申报者: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

  项目将闽南戏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融入校园生活。邀请国家一级演员庄海蓉、苏燕蓉担任艺术指导,通过专业授课,帮助学生掌握戏曲表演基本功。社团成员60余人在为期一年的学习中,不仅掌握了唱腔、身段等传统技艺,更加深对闽南戏曲文化的理解与热爱,他们参与表演的歌仔戏作品在多个赛事中脱颖而出,如歌仔戏《萌娃唱唐诗》获“说唱‘福’文化 喜迎二十大”第五届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少儿大赛厦门专场比赛三等奖,歌仔戏《采茶情歌》荣获厦门市第二十五届“鹭岛花朵”少儿文艺汇演金奖、优秀创作奖等。

  【点评】

  该项目将传承非遗文化与培养年轻观众相结合,在提升学生艺术鉴赏力的同时,为闽南地方戏曲注入了新生力量。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们用歌仔戏这一艺术形式,彰显了传统艺术在现代校园焕发的新活力。

  学生展示剪瓷雕作品。

  剪瓷雕进校园 传统非遗焕发新生

  ●项目名称:闽南文化进校园——闽南剪瓷雕非遗技艺的创新性传承

  ●申报者: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小学

  剪瓷雕作为闽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材质和表现形式闻名。学校邀请闽南文化研究专家、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进校指导,开设非遗剪纸课程、闽南主题美育课程、“闽风石韵”工作坊等,实现传统技艺的现代化创新传承。项目开展以来,共参与各级各项展演活动10场,吸引约2000名观众参观体验。学生们创作多件剪瓷雕创意作品,为传统技艺注入新的活力。

  【点评】

  莲前小学通过构建较为完整的非遗教育体系,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借助展演、夏令营等形式将技艺带向更广阔的舞台,实现非遗技艺的创新性传承。

  老师指导学生制作陶瓷。

  创意课程寓教于乐 沉浸式体验陶艺之美

  ●项目名称:“青瓷熠熠·窑火不熄”同安窑珠光青瓷进校园活动

  ●申报者:厦门市同安区珠光青瓷传习中心

  揉、搓、压、捏、拍、打、敲……在杯身刻上名字、图案,并最终烧制成陶瓷制品。一件件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作品,不仅成为孩子们的个人纪念,也为校园文化增添了艺术气息。活动深入厦门市梧侣学校与同安区西塘小学,为两校学生带来持续两个学期的珠光青瓷陶艺课程,通过非遗文化的亲身体验,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在厦门市梧侣学校五育之旅活动中,学生们制作的创意珠光青瓷精彩亮相,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欣赏,孩子们还化身小小讲解员,为观众介绍珠光青瓷的历史与技艺。

  【点评】

  同安区珠光青瓷传习中心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本次活动还特别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通过闽南非遗文化的学习,增强他们对新生活环境的归属感。

  闽台青草药与保生大帝信俗专题讲座。

  学生制作短视频 与闽南非遗深度融合

  ●项目名称:闽南文化传承与大学生“五育”教育协同创新

  ●申报者:厦门理工学院

  厦门理工学院充分挖掘闽南传统技艺、传统戏剧、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结合大学生“五育”培养目标,在校内外开展一系列大中小型的非遗活动。项目团队还拍摄了4部闽南非遗传承人的微纪录片,并在校园内举办展映活动。学生在非遗短视频拍摄制作上取得不俗成绩,如《绮梦头饰·戏韵匠心》荣获第十八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短视频类二等奖,进一步彰显“非遗正年轻”的艺术与传播力。

  【点评】

  “非遗+教育”的模式,实现了文化与教育的双向赋能,不仅为闽南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思路,也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样板。

  学生展示泥塑作品。

  扬帆闽南蓝海 领略海洋文化魅力

  ●项目名称:“探寻闽南文化·领略海洋魅力”校园实践

  ●申报者:厦门市同安区新城小学

  学校美术组与非遗教师组组建团队,通过开设以“福建海洋文化”为主题的课堂和实践活动,涵盖泥塑、绒花、编织、剪纸等非遗手工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同时,学生们通过参与“闽南海洋文化美食”“闽南海洋文化习俗”“闽南海洋文化设计”“闽南海洋文化时装”等主题学习活动,加深对福建海洋文化的理解。令人惊喜的是,学生们融会贯通,创造出一幅幅极具创意的佳作。“这是同学们在掌握基础技法的前提下,经过各自的研究和探索创作出来的,而非按部就班,这也是我们所倡导的活态传承的意义。”学校老师说。

  【点评】

  项目将非遗手工技艺与学生教育相结合,既激发了学生对闽南文化的兴趣,又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了青少年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活力。

  学生介绍闽南红砖雕。

  学生妙手生花 创意闽南红砖雕

  ●项目名称:非遗闽南红砖雕进校园

  ●申报者:厦门市金鸡亭中学

  项目历时一年,开展了9次活动、7场展览、88次培训,参观人数达3240人次。从课堂教学到技艺实践,再到展览展示,内容覆盖传统文化理论、非遗技艺操作及文化创意融合。学生们创作了如“校庆吉祥物”“嘉庚建筑系列”“厦门名人名景”等多种主题的红砖雕作品,还尝试将砖雕元素融入现代文创产品中,如红砖雕手袋、砖雕茶盘、红砖雕杯垫等。其中多件作品在学校展示空间和市级展览中展出,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评】

  非遗闽南红砖雕进校园项目在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中找到平衡点,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也让传统技艺焕发出时代生机,打破了非遗与生活之间的隔阂,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新时代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链接】

  2025年度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进行中

  2025年度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进行中,申报时间截至2月12日。

  闽南文化进校园项目主要资助:一、讲古、答嘴鼓、闽南童谣、厦门歌仔说唱、诗词闽南方言吟诵等闽南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闽南话等曲艺和语言类相关节目的创排与展演。二、歌仔戏、高甲戏、南音、闽南皮影戏、木偶戏等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小戏、戏曲课本剧、小曲目、闽南戏曲广播体操、韵律操和戏曲程式舞蹈等戏曲类,古埙等闽南传统音乐类相关节目的创排与展演。三、闽南传统民居营造、厦门漆线雕、厦门珠绣、厦门微雕、同安锡雕、珠光青瓷、影雕等闽南传统美术、技艺类进校园普及教育的有关项目。

  申报详情可通过厦门网和厦门文艺、厦门文旅、厦门文联微信公众号查询。

  扫码关注“厦门文艺”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