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刻划花碗(残) 宋,口径14.5厘米,高6厘米,足径4.8厘米 侈口,弧腹,小圈足。釉色呈枇杷黄色,釉面匀净,光亮润泽,玻璃质感强,有冰裂纹。碗内对称刻划莲花、荷叶,两两对称,荷瓣丰满,含苞欲放,栩栩如生,荷纹间轻划弧线篦纹;外壁刻划莲瓣纹,莲瓣内、莲瓣间刻划篦划纹,分布有序。整个碗轻巧、别致,很具观赏性,是汀溪窑珠光青瓷最精美之作。
青釉刻划花斗笠碗(残) 宋,口径12.2厘米,高4厘米,足径4.1厘米 釉色青黄带紫,釉面光亮、润泽、透明、玻璃质,开细冰裂纹。内壁口沿下刻一宽弦纹,弦纹下刻划莲纹,外壁满刻折扇纹,分布有序。刻划技法娴熟,线条流畅,制作精细,斜直腹,小圈足,状似斗笠,造型小巧别致,让人爱不释手。
宋代的鹿纹碗片,鹿纹在珠光青瓷中为同安窑独有。
同安汀溪窑遗址所立石碑。
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记者 唐俐 图/杜志政 提供)在厦门,称得上“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古遗迹,当属同安区汀溪窑遗址,那里是珠光青瓷的故乡,是中外闻名的同安窑所在。
早在宋元时期,珠光青瓷就已畅销海外;500多年前,珠光青瓷更因日本高僧的推荐而广受喜爱。
这个被誉为“海丝遗珍”的珠光青瓷到底有何魅力?近日,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杜志政携瓷片标本做客厦门文史沙龙,讲述珠光青瓷的故事。
别称“同安窑青瓷”
珠光青瓷出身宋代民间却别有韵味,被认为有“三美”:釉美,釉色青黄,以“枇杷黄”为正宗,釉面光亮、透明、呈玻璃质;纹饰美,纹样洒脱奔放,以梳篦纹为典型,以米字形荷花纹为标志;造型美,带有浓厚的“宋代美”风格,挺拔秀丽,棱角分明。由于当时产品行销海外,在国内完整个体留存较少,且相关烧制技艺一度失传数百年,近几十年来才逐渐被重新发现,珠光青瓷被认为是古瓷“黑马”。
对于珠光青瓷产地何处,业内小有争议。
1956年,同安兴修水利,在修建汀溪水库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古老的窑址。中国古陶瓷专家、时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万里等闻讯赶来调查,认定这里出土的卷草间加篦纹的青黄釉片,就是珠光青瓷。
杜志政对同安窑系的珠光青瓷研究长达20余年,在认真考察同安窑系窑址,并对全国50多个珠光青瓷窑口进行调查、分类后,从造型、釉面、纹饰的精美程度作全面比较,发现浙江龙泉窑、闽北松溪窑和同安窑三窑烧制的珠光青瓷同为上品,可称之为“珠光青瓷三大名窑”。
其中,同安窑以其窑场规模之大,窑群之密集,器形种类之多样,釉色之纯正、纹饰之精美,堪称珠光青瓷窑口之“最”。在《中国古陶瓷图典》一书中,提到珠光青瓷的另一种称谓便是“同安窑青瓷”。杜志政认为,珠光青瓷以“同安窑系”命名,并确立同安窑在珠光青瓷系中的“中心地位”是恰如其分、当之无愧的。
受15世纪日本茶道大师偏爱
1489年,珠光青瓷遇到了赏识它的“伯乐”。据日本的史料记载,被称为日本茶道“开山之祖”的日本僧人村田珠光曾把在日本九州博多地区挖到的一个刻有篦纹的完整茶碗,献给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足利义政爱不释手,遂用村田珠光的名字命名茶碗。此类青瓷由此得名“珠光青瓷”,在日本贵族圈声名大噪,成为争相收藏的珍贵文玩。
珠光青瓷之所以能够走出国门,得益于当时发达的陶瓷业和便利的海运条件。宋元时代,同安因丰富的瓷土(高岭土)、陶土(黏土)和林木资源,窑场林立,瓷业进入鼎盛时期。得益于发达的水陆交通,同安珠光青瓷得以从宋元时期发达的泉州港直接运往朝鲜和日本。
泉州后渚港宋代沉船、“南海一号”宋代沉船,上海青龙小镇港口遗址、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日本东京博物馆、根津美术馆等艺术收藏馆里,都有珠光青瓷的身影。杜志政说,窑口有生产、海边有发现、海外多国有出土,足够证明中国珠光青瓷是通过海运出口,输出到世界各地。
南宋理宗宝庆年间,曾经担任泉州提举市舶司的赵汝适著有《诸蕃志》,称当时中国所产瓷器,包括青瓷、白瓷等,已行销于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东印度群岛、阿拉伯半岛、波斯湾沿岸以及东非海岸一带。按照《诸蕃志》记载,中国陶瓷外销范围囊括当时亚洲、非洲的许多地区。不过,除了日本、菲律宾、印尼等地区,在上述史料提及的其他地区,尚未发现珠光青瓷实物。
杜志政所著的《珠光青瓷故乡——同安窑》《同安窑系——珠光青瓷》,记录着他从同安出发,探寻全国珠光青瓷窑的珍贵资料。现在,他有个心愿,就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找寻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的珠光青瓷,印证史料“行销亚非”的记载,完成珠光青瓷研究“三部曲”。
杜志政希望在厦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市民能更多地了解同安窑,了解同安珠光青瓷的历史、艺术价值,更珍视并保护这些精美的艺术瑰宝。
珠光青瓷 前世今生
南北宋时远销海外
珠光青瓷始于北宋时期,兴于南宋,得益于当时泉州港的兴起,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元代末期,由于产品外销减少,同安汀溪窑连同珠光青瓷逐渐衰弱,生产技艺一度失传。
烧制技艺复现成功
近年来,在诸多专家学者和爱好陶瓷的热心人士不懈努力下,珠光青瓷复烧成功,获得重生。
2011年,珠光青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开发生产的珠光青瓷,2017年入选金砖厦门会晤指定伴手礼,向世界展示延续千载的荣光。在这期间,纪录片《汀溪青瓷》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以纪实手法、中英文解说等形式反映汀溪珠光青瓷历史面貌,受到广泛关注。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