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海上“大力士” 守护巨轮进出港
2025-02-06 07:52 来源:厦门日报

  邓开辉(右)和同事春节期间坚守岗位。(厦门日报记者 卢剑豪 摄)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林桂桢)驾驶台上,手握舵桨,目光如炬。邓开辉像往常一样,登上与他并肩作战多年的“老伙计”——“厦港拖十八号”轮,起航去辅助一艘300多米长的大型集装箱船舶进港。这是记者近日在厦门港看到的情景。

  今年春节假期,厦门港依旧船来船往,景象一派繁忙。厦门港务船务有限公司的40艘拖轮正常作业,近500人放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坚守在风起浪涌的环境里,保障巨轮安全进出港。

  “别看我们的拖轮才38米长,但它能产生50多吨的推力和拉力,2艘拖轮就能拉动300多米长的巨轮,是名副其实的‘小个子大力士’。”邓开辉一边说,一边驾驶拖轮向大船靠近。作业的第一步是挂缆绳,将大船与拖轮连接起来。

  两条船靠近时,大船底部会产生强大的吸力,一不小心就会把拖轮吸进去。“所以,我们既要靠近大船,又要避开船吸效应,如何把控距离,就非常考验经验和技术。”邓开辉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全靠日积月累的经验,一名拖轮船员从新手到独立上手,至少要3年时间。

  冬天风浪大,邓开辉小心翼翼地操作着舵桨,“小马拉大车”,拖带“巨无霸”船舶转弯、掉头,顺利进入远海码头。

  巨轮靠泊时,相当于让万吨巨轮以厘米级的精度“侧方停车”。作为本次任务的主拖轮,“厦港拖十八号”轮在邓开辉掌舵下,克服船吸效应和风流压差,顶推巨轮稳稳地停靠在泊位内。

  从业15年来,邓开辉驾驶拖轮在厦门港各个角落穿梭,协助货轮安全靠离码头,对于每个码头的气象、水文条件,他熟稔于心。当班时,邓开辉平均每天要执行七八次任务,每次耗时两三个小时。近三年来,“厦港拖十八号”轮作业近万艘次,零安全事故。

  “厦港拖十八号”轮是厦门港明星拖轮,曾跑赢过15级台风,也抢救过着火的大船。“我们365天不停工,24小时待命,即便是台风、大雾、暴雨等恶劣天气,也要迎难而上。只有除夕夜停工三个小时,让船员们一起围炉。”虽然辛苦,但邓开辉很自豪,他说,“拖轮不仅承担着‘迎来送往’的责任,也肩负抢险救助、守护平安海域的担当。”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