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在看剧就是在路上 厦门女孩一年在多地看演出200场
2025-02-16 16:22 来源:厦门晚报

  厦门观众排队进场观演。

  闽南大戏院上演精彩剧目,上座率很高。

  戴嫣妮昨晚在厦观看舞剧《英歌》时,体验英歌槌。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林晓云 图/卡卡)2月11日,厦门女孩戴嫣妮再一次到香港,只为看当晚由刘嘉玲、黄子华领衔主演的舞台剧《香港式离婚》,这部剧去年12月才在香港进行了首场公演,而对戴嫣妮来说,这只是一年多来观看的200多场演出之一。也就是说,并非从事演艺行业的她,不到两天就看一场演出。她还特别关注从事舞台表演的厦门人,比如演音乐剧的张智涵等,他们参演的原创剧,她都会去追看。

  有两场音乐会 她“刷”了整整4次

  在厦门,戴嫣妮看了宁峰的小提琴音乐会、音乐剧《唐璜》、“托迪斯”舞蹈专场、陶身体舞蹈剧场、王耀庆出演的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新创作的现代歌仔戏等。看话剧《宝岛一村》时,她带妈妈一起去,而小提琴家陈锐的音乐会,她一年内在不同城市,“刷”了整整4场——厦门这一场,她特意买了第一排的票,此外她还去了上海和香港看。“四刷”的还有指挥家佩特连科的音乐会,“前年他和香港管弦乐团合作马勒,惊为天人,我非常喜欢,所以会追。他和陈锐一样,体内都住着有趣的灵魂,都不拘泥于古典音乐传统的样子,并且都很热爱生活,能从音乐里听到满满的爱。”戴嫣妮说这是一刷再刷的原因。

  2024年她看演出最多的城市是上海,有近100场,香港排第二。在演出类型上,舞剧看了34场,芭蕾是27场,话剧46场,音乐剧42场,音乐会36场……她说,过去一年能看的演出选项,几乎恢复到2019年的丰富程度,所以会尽可能选择多看不同类型和内容的演出。

  将看演出视为刚需 每月花费破万元

  戴嫣妮是文娱从业人员,差旅很多,大多数追演出,以及看展览,都需要兼顾工作。因为对艺术的热爱和今后的学术规划,戴嫣妮说,“观看演出对我来说是一种刚需存在,也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粮食和打工挣钱的动力,类似吃茶之于厦门人,煲汤之于广州人的存在。”

  200多场演出,她没算过总花费(因为不敢算,应该是很大一笔钱),但每个月的票钱是大几千元,加上机票、酒店的花费,肯定是破万元的。时间倒是因为兼顾差旅,外加对常去剧院的熟悉度很高,可以做到基本上当天赶场并精准踩点。

  对于那些多刷的剧和演出,主要是因为有她非常喜欢的演员和音乐家,或者是在演出内容达到及格分前提下,乐于集卡不同演员的演绎。在戴嫣妮看来,舞台演出是不可复制的一种现场体验,作为观众无法预知也许哪一天再也看不到某些演出,但她会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努力做到“应看尽看”。

  剧透

  2025年厦门有这些好剧可看

  在备受关注的音乐剧领域,有乘中意建交五十五周年东风而来的意大利原版音乐剧《神曲》,它取材于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同名巨作,也是首部把《神曲》用音乐来诠释的音乐剧作品。

  自2023年11月首演后即火爆全法的法语原版音乐剧《莫里哀》,聚焦法国喜剧大师莫里哀伟大而坎坷的一生,大量运用都市音乐与说唱形式的曲风,今年将带给厦门观众迥异于其他法剧的别样惊喜。

  曾于2021年、2022年两度来厦的“国产原创音乐剧之光”《赵氏孤儿》也将在2025年6月再次“返场”。

  今年春节期间,被誉为“亚洲最重要的舞者之一”的王亚彬已携代表作《青衣》与新作《西游》率先登台;接下来,浙江歌舞剧院舞剧《风起大陈》,曾执导《赵氏孤儿》等口碑舞剧的国家一级导演李世博的新作《二十四时舞》,舞剧《天下大足》等,将纷纷上演。这其中相关联的中国传统文化亮点,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比如通过舞蹈演绎世界文化遗产重庆大足石刻及相关人物故事,聚焦大足石刻背后的平凡缔造者,由大足石刻题记中有署名的46名工匠引发联想,致敬人类文明史中平凡的匠人。今年将在厦上演的舞蹈诗剧《九歌》,则由粉丝无数的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舞者胡阳导演,是他创排的第一部大型舞台作品,取材于楚辞《九歌》中的若干诗篇,以舞塑神,以神喻人,将传统之美赋予当代解读。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