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霉素软膏并非万能 滥用效果适得其反
2025-02-27 14:36 来源:厦门晚报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陈恩泽 通讯员 凌梓 图/小牛)几块钱一支的红霉素软膏,是许多家庭药箱的必备品,皮肤过敏、起痘、蚊虫叮咬……似乎无论什么皮肤问题,都能用它涂一涂,在很多人心中,它就是“万能药膏”。需要警惕的是,滥用这种“万能药膏”,可能会给您的健康埋下隐患。

  厦门市第五医院皮肤科医生李世茹说,红霉素软膏本质是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感染引发的皮肤病。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将其误用于湿疹、真菌感染甚至唇炎,导致病情加重、细菌耐药。“不要‘神话’红霉素软膏,才能避免无药可用的困境。”

  病例

  厚敷三天 伤口不结痂反而溃烂

  “医生,我涂红霉素软膏一周了,脚背越涂越肿,还一直流水……”在诊室里,42岁的李女士脱下袜子,脚背皮肤红肿溃烂,渗出的组织液浸湿了纱布。她告诉医生,起初只是脚背发痒,忍不住抓挠后破皮渗液,便翻出家中的红霉素软膏厚敷。“没想到涂了3天,伤口不结痂反而溃烂了,袜子和皮肤黏在了一起,疼得没法走路。”

  接诊医生说,李女士得的是湿疹,渗出明显,并伴有感染。“她误以为出现皮肤破溃,外用红霉素就能杀菌消炎。其实,外用药剂型选择是有讲究的,应该用溶液湿敷拔干,而非用油性药膏封闭伤口。”医生解释,红霉素软膏中的凡士林和液体石蜡虽能保湿,但会“闷”住渗出的组织液,反而会使渗出液更多,从而滋生细菌,加重炎症。

  经过两周的抗炎治疗和湿敷护理,李女士的伤口才逐渐愈合。

  治疗

  辨明类型 方能避免“越治越伤”

  李世茹说:“像李女士这样的病例并不少见。患者一看皮肤破损就想到涂红霉素,却不区分病因。湿疹、过敏、真菌感染等,若滥用抗细菌类抗生素,轻则无效,重则会诱发过敏反应,甚至继发感染。”

  李世茹介绍,红霉素软膏本身属于抗生素药剂,适用于化脓性皮肤病、小面积烧伤、溃疡面感染轻度擦伤、细菌性口角炎等细菌性感染。而湿疹、过敏性皮炎、真菌感染等非细菌性导致的疾病,则不在红霉素软膏的治疗范畴里。“红霉素软膏中,红霉素的占比仅1%,其他部分为黄凡士林和液体石蜡。前者抑菌,后者保湿、阻隔细菌,所以对非感染性皮肤病无效。有些病是由辅药在发挥作用,例如有时患者嘴唇干燥,用红霉素软膏涂一下就好,这其实是红霉素软膏中的黄凡士林起到了保湿、润滑的效果。”

  如何判断自己属于哪类感染?李世茹介绍,细菌感染常伴有红肿热痛、黄白色脓头、脓疱、可能伴发热;真菌感染则会出现环形红斑、脱屑、脚气等症状。

  李世茹说,皮肤疾病种类多达三四千种。同一种皮肤病,在不同时期、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各不相同,不同的皮肤问题也可能存在相似的皮疹表现,除了医生的经验判断外,还需要借助化验检查去进一步鉴别诊断。药膏对症了就能事半功倍,不对症就可能事倍功半。如果出现了皮肤问题,还是要听皮肤科医生的建议。当然,如果家里有很多药膏担心浪费,那就一起带上,医生可以帮您挑出能派上用场的。

  提醒

  莫要滥用 使用时遵循“四个原则”

  李世茹说,误用红霉素软膏,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例如,湿疹是免疫异常引发的炎症,红霉素软膏无法缓解瘙痒,急性渗出期还可能加重渗液,可能“闷”住渗液,加重病情;长期使用红霉素软膏缓解嘴唇干裂,可能诱发唇周细菌耐药;痤疮需综合治疗(如联合过氧化苯甲酰、阿达帕林),单用红霉素易致痤疮丙酸杆菌耐药。

  李世茹强调,当红霉素频繁接触细菌时,部分细菌会通过基因突变变成耐药菌,这些耐药菌存活并繁殖后,抗生素便逐渐失效。若细菌产生耐药性,同类药物就有可能无效。

  如何正确使用红霉素软膏?李世茹提出“四个原则”:患者应当严格限制使用时长,最长用3天,若3天无效或加重,需立即停药就医;在涂抹眼睛、口鼻等部位时,可选红霉素浓度更低的红霉素眼膏替代软膏,减少对脆弱部位的刺激;过敏体质者、孕妇、哺乳期妇女需遵医嘱谨慎使用;禁止长期使用,避免细菌对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同类药产生交叉耐药。如果是局部感染,可优先选择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耐药风险更低。

  科普一下

  它们都叫霉素

  其实并非“一家人”

  红霉素、青霉素、金霉素,同样是“霉素”,但它们并非“一家人”。李世茹介绍,以金霉素眼膏为例,虽同属抗生素,但其为四环素类药物,属于广谱抗生素,对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沙眼衣原体等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和红霉素抗菌谱有交叉。但是要注意的是,对四环素类过敏的人群避免使用金霉素眼膏,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过敏者,要避免使用红霉素软膏。

  李世茹提醒, “霉素”类药膏名称相似,但属于不同类别,抗菌谱也有一定的差异性。用药前需明确感染类型,必要时咨询医生。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