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故事 | 电影放映员苏志雄:流动影院的“掌门人”
2025-03-03 17:07 来源:厦门晚报

  露天电影放映员苏志雄调试设备。

  市民在思明区群众艺术中心门口观看露天电影。

  苏志雄进社区、进乡村开展公益放映活动。

  对电影来说,今年春节堪称“史上最强春节档”。国家电影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档创造了票房和观影人次纪录,其中,《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截至今天中午已突破144亿元,刷新了一项又一项纪录。另据网络平台数据显示,厦门春节期间电影票房超过4814万元。

  42岁的苏志雄最近在手机上反复刷到《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精彩片段,心里越来越痒,于是决定走进影院,亲眼验证一下这部爆火的动画片。苏志雄是一名露天电影放映员,与电影打交道近30年,但是很少进电影院。现在,他一年放映300多场电影,“流动的影院”不收门票,观众自愿来看。

  厦门网讯(文/厦门晚报记者 李小庆 图/记者厦门晚报 刘东华)

  露天电影进社区进乡村 本月开启忙碌时光

  一方银幕,一束光,几排凳子,正月二十晚上7点多,莲花公园旁的思明区群众艺术中心门口,大屏幕上正在放映电影《叶问2》。屏幕前,三四十名路过的市民或站或坐,聚精会神地看着。

  苏志雄戴着耳机,一边注意放映情况,一边拍照发朋友圈:露天电影放映中。这部《叶问2》,他已放映了七八次,也看了七八遍,电影里的每一个片段,他几乎都了然于胸。这是蛇年春节以来他在这里放映的第六场电影,是思明区“春节惠民电影周”的内容之一。

  电影里打斗得激烈,观看的人慢慢变多,有年轻的妈妈带着两三岁的小孩来,更多的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他们被紧张的情节吸引,全然不理会一条小路之隔的广场舞队伍的劲歌热舞。苏志雄说,最近天气较冷,观众还不算多,夏天才是露天电影的观影高峰。

  从3月开始,苏志雄真正忙碌的时光到来。他跟相关部门合作,进社区、进乡村开展公益活动,为市民放映露天电影,加上各种展映活动,一年要放映300多场电影。

  十三岁时第一次“掌机” 站在凳子上才够得着放映机

  苏志雄家住前埔,小时候,父亲就在村里放映露天电影。苏志雄说,父亲会做木工,会捣鼓电器,动手能力强。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被村里派去黄厝塔头学习放电影。学成后,父亲就在村里及周边当起了电影放映员。在苏志雄的印象里,父亲常常骑着一辆自行车,驮着装有电影胶片的马鞍包,一路到塔头、黄厝、西潘等地。

  那时候流行《少林寺》《地道战》《血色玫瑰》等电影,每到放映时间,能容纳好几百人的场地座无虚席,挤得满满当当的。苏志雄记得,村里放映《妈妈再爱我一次》时,他早早到场占据C位。“看到影片中的小强风雨之夜跑出去找妈妈,那个音乐一响起,我就受不了了,眼泪哗哗哗地流。”苏志雄回忆。这部电影成了苏志雄最爱的胶片电影之一。直到现在,他还会随身携带这部片子,在放映其他电影前,重温一遍“小强找妈妈”的片段。

  苏志雄第一次“掌机”是13岁,在东坪山上。他说,那时父亲去其他地方放映电影了,没有人手,自己只好独自上阵。放映的设备大约40公斤,他抬不动,舅舅就骑着摩托车载他上山。电影放映结束后,舅舅再把他接下山。彼时的苏志雄个头不高,站在凳子上才够得着放映机。“每到假期,我和哥哥不是写作业、干农活,就是帮父亲倒片。”苏志雄因此早已熟悉放映流程。

  放映高峰期,父子三人常常“总动员”。苏志雄印象最深的是放映电影《少林寺》,要等其他放映队播放完,片子才会送来。即使等到凌晨才开始放映,现场依旧人头攒动。“当时,我们放电影主打一个‘新’字,争取每个放映点三到五年内不重样。”苏志雄说。

  小小放映员也常常跟其他观众一样,不小心就“沉迷”其中,等到所有人都扭过头来看他时,他才发现影片已播放完。苏志雄说,为了“防沉迷”,他不得不时刻关注放映机,等到屏幕左上角出现提示的白点时,就赶紧准备换片。

  从胶片机到数字电影 露天电影魅力独特

  再一次独自“掌机”,是2006年之后。苏志雄说,读书期间,放假时也会去帮父亲放电影,虽然断断续续,但一直没有停过。然而,这期间,露天电影热潮逐渐退去。

  转折出现在2019年,当时,由他们一家组成的“前埔电影队”,参与了厦门市“温馨家园”公益电影放映项目,一年里,他们进社区免费放映100场露天电影。除了为市民公益放映露天电影,苏志雄还走进大中小学放映,并带学生认识和感受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一次,在学校里放映《我和我的祖国》,看到高潮时,学生集体鼓掌,这让他很感动。

  苏志雄说,去年自己看得最多的电影是《猪猪侠》,超过20遍,《门徒》《飞驰人生》等也不下10遍。热映电影在影院下架后两到三个月,就可以购买版权用来放映了。“现在基本上是放映次新电影,我喜欢看我自己放映的。”苏志雄笑着说,这么多年,自己只进过电影院两次:一次是陪儿子看《熊出没》,另一次就是最近看《哪吒之魔童闹海》,因为“全民在追”。苏志雄体验后觉得,影院的音响、光线、氛围都很好,但是看露天电影可以边看边聊,也别有一番乐趣。

  这些年,电影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志雄说,早期放电影用的是胶片机。最开始,父亲放的是8.75毫米电影(一种窄胶片电影),他用自行车载着放映设备,绑在后座上就能出发。后来又变成了16毫米和35毫米胶片电影放映机,放映机有两个转盘,重量增加到大约40公斤,一部影片被“切割”成多个片子,放映员需要交替换片。而现在,数字电影替代了胶片机,有投影仪和幕布就能放映,有时甚至连幕布都不需要。

  “看露天电影,是许多人儿时的回忆。现在,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平时常常抱着手机不撒手。”苏志雄希望能把这些手机屏幕前的观众拉回来,去看一看露天电影,不单看电影,也嗑嗑瓜子、聊聊天,享受悠闲时光。

责任编辑: 刘福伟,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