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思明区学校课堂,成为教师数字分身。(思明区教育局 供图)
教师数字分身
厦外附属小学让生成式人工智能扮演各种类型客户,考验“快递员”学生的反应。
学校版“豆包”
会展南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老师和科技公司组成“无边界共同体”,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AI阅读助手。
教师数字助手
滨北小学将AI引入学校质量分析、会议管理等,减轻教师填写表格等行政负担,更专注教育教学。
厦门网讯(本组文/厦门日报教育工作室首席专家 佘峥 通讯员 黄丽虹)
上周,思明区校(园)长论坛——“鼓浪屿教育大讲堂”又开张,不过,这次有点特别:要求与会者不仅要带手机,还要提前下载豆包、DeepSeek(深度求索)、腾讯元宝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
与此同时,思明区一些老师接到通知,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实践培训”。
新学期,DeepSeek等热火朝天,思明区在校园里加快人工智能教育脚步,启动一系列接地气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新探索,让人工智能教育的愿景步入实践。
事实上,思明教育对人工智能教育并不陌生。五年前,教育部在全国遴选确立90个“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思明区是福建省两个实验区之一。过去几年,思明区一些学校已经开设人工智能普及课。
思明区教育局说,生成式人工智能现在的冲击似乎更多在校园外,但是,它很快会影响到教育——无论是产业还是管理,最终回归到培养人的教育层面。如果教育不主动关注,主动对接,主动融入,未来可能会“踩空”。
思明区教育局说,教育系统的数字创新,最终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人才。
灵活
“智能校长”传授
如何设计AI应用场景
郑雅芬是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她把上周的两场会,称为思明教育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打出的“普及应用拳”。
所谓“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指的是原本没有文字和路径,通过你的提示语,将文字或是视频生成出来。AIGC能力在于编写、生成和创新。
某种角度看,上周校长论坛更像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小白培训班”,思明区教育局邀请专家从豆包、DeepSeek、元宝等应用软件下载说起,介绍它们能为老师做些什么,如何将生成式AI技术融入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学情研判、学术研究全过程。
论坛邀请四位校长做案例分享,被称为“智能校长”的滨东小学校长王跞认为,人工智能进入校园,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重要的是感知和体验,学校的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应用场景。
滨东小学七星校区每个教室门口,都安装了一个智能终端。智能终端有一些交互功能,例如,学生可以向学校图书馆借书,机器人随后将书送到孩子手中。王跞说,我们设计这样的场景,让孩子感受物联网的过程,对人工智能有感性认识,到了高年级,他们或许就会创新。
这位小学校长认为,学生如何应用人工智能,将是未来学校非常重要的任务。
减负
AI扮演教师数字分身
加速知识传递
刘耀斌是厦门市民立二小的体育老师,上周他接到区教育局的通知,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实践培训班中,讲讲如何将人工智能运用在体育课。
刘耀斌在家里吃饭时提起这事,家里人觉得不可思议:你一个体育老师,好好教体育不好吗?搞什么人工智能?
他在开讲之前,说了这事,下面听众都笑了,显然不少人就是这样认为。
刘耀斌说,体育老师其实有个痛点:对学生的评价相对主观,但是,引入人工智能就不一样了。
不过,民立二小的智能体育课并不只是靠设备来收集学生心率等身体数据,更重要的是,体育老师课前通过AI生成个性化预学资源,进行运动能力测试,课中融合AI设计实时动作分析等,课后依据心率数据生成个性化运动报告,譬如说,学生在哪些动作学习上有问题,对哪些环节感兴趣,以及学生评价等。
上周在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这个培训会,不请大咖当主讲嘉宾,邀请的都是像刘耀斌这样的一线普通老师作为主讲嘉宾,他们已经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教、学、评、管、研、育等领域。
每个人都有绝招,滨北小学黄雅静老师介绍AI在质量分析、会议管理以及制度优化等方面的运用,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让AI扮演教师助手,减轻中层干部填写表格等行政负担,从而使其能够更加专注于教育教学。
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叶瑞碧说,每个案例背后其实都是当前教育的痛点。例如,到底能不能用AI改作文?众说纷纭。金鸡亭小学老师找到第三条路:教师设计提问助学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以辩证的视角审视AI给出的建议,从而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詹鹭娜老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速递新探”职业体验课,也是典型案例。学生扮演快递员,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帮助下,与各种类型的“客户智能体”角色互动,有吹毛求疵的,有不依不饶的。此前,客户由老师扮演,一节课一种类型客户,可能还轮不到所有学生体验。
詹鹭娜说,AI技术相当于老师的“数字分身”,提升了学生实践的真实性,激发了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
思明区每所中小学幼儿园负责信息化教学融合的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思明区教育局说,他们是“种子”,回到学校后,还要培训一批人。
叶瑞碧表示,校园引入AI,并不是说老师可以当甩手掌柜。思明教育的实践证明,AI要承担知识传递的“加速器”功能,教师便能专注创造力与人格培养。
聪明
探索“无边界共同体”
解决个性化需求
不过,在人工智能挺进传统教育进程中,老师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学科老师不知道如何运用技术,而信息技术老师不知道学科老师有什么需求。
在思明区,老师们探索一条跨越各学段、各学科、各角色的“无边界共同体”,打破教育资源流通的壁垒,促进知识、经验与创意在不同教育场景间传递与共享。
大同中学甘泉老师就是“无边界共同体”的积极实践者。郑雅芬说,他是学校的网管老师,但是,在AI浪潮中,他和学科老师联手,探索常用AI工具在作业和试题设计上的应用,设计了文本类和口语类教育测试智能体,助力教学评估与个性化学习。
厦门市会展南小学的“小螃蟹”小分队,也是“无边界共同体”的一个具象。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出动语文和信息中心教研员“空降”学校,学校语文组和信息组教师组成“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共同体,围绕“孤独的小螃蟹”开展AI攻关——信息科技教师作为技术攻坚队,提供AI技术应用支持,语文教研组聚焦阅读四个维度,提出自己需求,最终为每位学生提供阅读AI导师。
这还不够,郑雅芬将科技公司的技术人员也拉进学校群里,老师提出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让研究人工智能的技术人员解决。
换句话说,通过“无边界共同体”,思明区一些学校拥有自己的AI智能体,它不同于豆包、元宝和深度求索,这些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助手,可以解决学校个性化需求。
思明区教育局说,我们要实现每位教师至少熟悉使用一种AI工具,能运用AI解决至少一个实际场景问题,以达到人工智能教育的真普及、真应用、真研究、真减负、真创新,最终达到真教育,取得真成效。
责任编辑: 刘福伟,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