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坚定不移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速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平安稳定底板更加稳固。图为厦门鹭江两岸。(厦门日报资料图)
矛盾双方通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调解,握手言和。
东孚街道综治中心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当事人送来锦旗。
集美区综治中心构建矛盾纠纷化解“最强大脑”,实现矛盾纠纷全流程闭环式管理。
工作人员对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厦门日报记者 薛尧 摄)
各部门进驻综治中心,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效力。
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耐心解答群众的咨询。(厦门日报记者 薛尧 摄)
点击
超九成
综治中心各驻点单位协同配合,让矛盾纠纷实现“一站式”化解,2024年超九成的矛盾纠纷在区、镇(街)、村(居)化解。
15年新低
加速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效能明显提升,平安稳定底板更加稳固。去年全市刑事警情数降至近15年新低。
99%以上
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事了、人和”,近年来群众安全感率长期保持在99%以上。
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记者 吴俊鸿 薛尧 图/受访单位 提供(除署名外))在集美区诚毅大街1-1号,有一幢嘉庚建筑特色的大楼。大门两侧,“集美区政务服务中心”和“集美区综治中心”两个牌子格外显眼。这两块牌子,一个聚焦“发展”,一个着眼“安全”,从某种意义上看,映射出一座城市对发展与安全的思考。
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化解矛盾纠纷,防范各类风险隐患,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与基石。
2023年以来,全市政法系统与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政法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坚定不移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眼安全问题,树立底线思维,注重实用实效,全面铺开、加速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市、区、镇(街)综治中心全覆盖建设、规范化运行、实效化运作,并向“城中村”等重点社区拓展延伸,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效能明显提升,平安稳定底板更加稳固,进一步提升了全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化水平,探索实践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在“谋”上重统筹
高位统筹,建章立制,落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施工图”,强化试点先行加速推进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城市治理的宏大棋局中,制度设计至关重要。
2023年以来,按照中央政法委部署和省委政法委具体要求,厦门市委市政府高位统筹,大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明确三级党委书记总负责亲自抓、政法委书记常态调度具体抓、政法委分管副书记常驻中心蹲点抓,镇(街)政法委员担任本级综治中心主任,相关部门指定分管领导全程配合建设工作,有效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工作合力。
建章立制是关键。市委政法委科学谋划,以快行动落实、严标准执行,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2023年出台《厦门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规划2023—2025年的三年建设计划。2024年11月,中央政法委等部门出台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相关意见,厦门对照文件要求,研究出台了系列工作指引,进一步明确综治中心的功能定位、主要职能和具体任务。此外,厦门市还积极探索村(居)综治中心试点建设与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融合路径,出台《关于开展村(居)综治中心试点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这些文件进一步完善以综治中心为枢纽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作机制,从组织架构、场所设置到运行机制,全方位明确了规范化建设要求,为区、镇(街)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厦门也不急于求成,从2023年开始,选择基础较好的集美区、海沧区东孚街道等一批综治中心作为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市6个区、45个镇(街)综治中心硬件升级改造。
“我们通过制定方案、建章立制,精心绘制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施工图’,并逐步将其转化为区、镇(街)综治中心建设的‘实景画’。从制度设计到具体落地,探索实践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市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实”上下功夫
合署办公,一站式解纷,落实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打造矛盾纠纷化解“聚集地”,让老百姓最多跑一地、只进一扇门
综治中心的建设,方便老百姓去,去了有人办、依法办,才是关键。2023年以来,厦门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方面,从老百姓角度出发,在“实”上下功夫。
综治中心选址,在于“方便”——集美区综治中心选址与集美区政务服务中心为邻,从地铁1号线官任站下车,步行200米左右就能到。作为街道一级的东孚街道综治中心,选址与街道文体中心一街之隔,主打两个字:便民。
综治中心建设,在于“实用”——在试点的集美区综治中心和东孚街道综治中心,按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来设置业务窗口。各部门以常驻或轮驻的方式合署办公,对老百姓来说,最大的便利在于,涉及多部门调解的矛盾纠纷,可实现“一站式”化解。
在东孚街道综治中心,有一摞厚厚的锦旗,其中一面写着“调解公正 情暖人心”,锦旗来自东孚街道鼎美村村民老郑一家。3年前,老郑父亲的房子被列入征地拆迁范围,面对1000多万元拆迁款,老郑七个兄妹之间起了矛盾。三兄弟认为:“女儿都已经外嫁,怎么还能来分娘家的家产?”四姐妹却坚持:“根据法律,子女同样都有继承权,‘出嫁女儿’怎么就不能分?”就这样,原本关系亲密的七兄妹吵得不可开交,案涉房屋征拆工作也因此停滞。东孚街道综治中心迅速介入,针对这起农村征地拆迁中关于“出嫁女儿”参与分配利益的矛盾纠纷案件,调解员约七兄妹到综治中心进行调解,还请来征地拆迁法律援助律师、东孚法庭驻点法官一起调解。最后,在调解员和驻点法官的调解下,七兄妹当场签订拆迁补偿协议与调解协议,中心内的共享法庭马上出司法裁定确认书,两年多的家族矛盾得到圆满化解。
“在此之前,经司法部门调解成功、双方签订协议后,还要跑到法院进行司法确认,至少还得等一两天。如今,综治中心成立后,法官和调解员在这里办公,了解核实情况后,半小时就能出司法确认,实现矛盾纠纷的‘一站式’化解,让老百姓‘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东孚街道综治中心副主任、东孚司法所所长陈明哲介绍说。
海沧法院东孚法庭庭长芦絮认为,矛盾纠纷在综治中心化解,比起诉到法院有两方面好处——首先,老百姓通过调解,时间缩短,还不用诉讼费;此外,相比于判决案件的“刚性”,经过调解,双方当事人比较“心服口服”,案件自觉履行增多,进入强制执行减少,真正做到“事了、人和”。
在“效”上见真章
科技赋能,打通壁垒,构建矛盾纠纷化解“最强大脑”,实现全流程闭环跟进和督办问效,让矛盾纠纷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合署办公,窗口整合,如果说,这些是各部门进驻综治中心后物理上的聚集,那么,通过科技赋能,打通各部门之间数据“卡点”、协作“堵点”,才能真正实现化学上融合,进一步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效力。
集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挥中心被称为综治中心的“最强大脑”,7×24小时全时段动态分析研判、应急指挥,依托“智慧集美”平台矛盾纠纷化解功能模块,实现全区矛盾纠纷及社会治安事件“一屏统览、一键指挥”。在平台上,每一起矛盾纠纷“走”到哪一个环节,点击鼠标就可查看,还可以做到对各环节各部门的跟踪督办。去年4月,集美区法院陆续接到多起外地车主反映,他们在集美一家信息技术公司办理ETC业务,当时公司承诺每月分期返还押金,结果却未兑现,涉嫌“欺骗客户”。同一时间,集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也收到多起涉该ETC代理商的投诉。区法院将相关情况上报区综治中心,中心经分析研判后认为,该纠纷标的虽小,只有300元,但涉及面广人多,后续还会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就马上组织法院与市场监管部门会商。最终,法院精选1件案件示范判决,并根据是否退还设备制定2个调解方案,供当事人选择,推动700多件纠纷一并解决。“如果车主通过市监部门投诉、法院诉讼,整个维权流程通常要半年,现在案件处理时间缩短至1个月,避免了700多件纠纷的解纷程序重复进行。”厦门市集美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陈晓亮说,区综治中心成立后,全程跟进案件、全链条统筹督导各部门的高效“化学反应”日益显现。
“之前,如果调解不成,出了调解室,当事人去了哪里,事情最后有没有解决,各部门不知道,形成‘断头路’。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来,我们会对每一起矛盾纠纷跟进,调解不成,仲裁介入,仲裁不成,进入诉讼渠道,实现全流程闭环跟进,努力让矛盾纠纷的处置,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集美区委政法委分管领导介绍说,在对矛盾纠纷闭环跟进的同时,也通过平台加强督办问效,各部门之间更加配合,有效避免了“丢手绢”式的相互推诿,形成协同作战的“接力跑”,提升了各部门矛盾纠纷化解效力。
对于显性矛盾纠纷,实现全流程闭环跟进,对于潜在未发生的隐性风险隐患,实现精准预警、及时处置,从以前“被动应对”向如今“主动预防”转变。2024年,集美辖区一名男子多次和前妻发生矛盾,今年1月初,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集美区综治中心敏锐捕捉并第一时间发出预警,警方和社区工作人员等迅速介入,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特”上创品牌
聚力牵引,联动各方,打造“枫桥经验”创新地,共创厦门平安法治新局面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这是“枫桥经验”的核心精髓。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厦门结合本地实际,传承和发扬“枫桥经验”,发动群众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和社会治安防控,打造本地化、有特色“枫桥经验”新品牌。
在思明,深田社区探索“近邻解纷”模式,将协商议事的“茶桌仔”搬到群众“家门口”,通过闽南“泡茶话仙”的方式,社区干部每周至少半天与居民谈心,议群众心头事,解群众烦心结,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黄厝城中村组建“1+N”调解队伍,以社区调解委员会为核心,联合网格员、老党员、律师等多方力量。网格员每天穿梭在街巷,一旦发现矛盾苗头,便迅速上报网格长,简单纠纷当场解决,复杂问题则由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介入。
在湖里,厦门湖里区涉台纠纷化解中心去年5月31日成立,聘请在厦台胞为调解员,围绕完善涉台司法服务、强化台胞台企法治保障、促进涉台纠纷调解,构建“台胞枫桥”机制。此外湖里还打造“访调对接”模式,探索“法律指引+人民调解+多元参与”的解纷路径,禾山司法所“144”架构、殿前司法所“148+N”体系等百花齐放。
在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高山议理堂”,设在一处古厝大院内,墙上张贴着闽南传统典故、家风家训等,村民们遇到矛盾纠纷就到这里来,由村民代表评议,司法人员释法,镇街干部讲政策,在泡茶聊天中把矛盾说开来、化解掉。
在翔安区,创新“四色工作法”,依据矛盾严重程度分为蓝、黄、橙、红四等级,请村里党员和有威望的老人,参与“随手调”“村居调”“联动调”等。心理服务也是翔安综治中心建设的一大亮点,整合各方资源搭建“暖心会客室”,常态化开展心理讲座等活动,免费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情绪管理等服务。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