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以高质量涉外法治建设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
2025-03-30 07:54 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以高水平涉外法律服务助力高质量发展。图为活力迸发的观音山-会展北片区。(资料图)

  平台优

  截至2024年,海丝中央法务区已集聚900余家法务及泛法务机构,涵盖国际仲裁、跨境投融资、知识产权等全产业链,40余家国内头部律所相继落户

  人才强

  目前,厦门市有26名律师入选全国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库、93名律师入选福建省涉外律师人才库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张珺 通讯员 林锐 卢彦彬)走进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场关于“跨境电商知识产权合规”的专题讲座正在进行。台下,数十家企业代表认真记录着律师分享的应对海外平台侵权指控的策略。这样的场景,正是厦门涉外法律服务经济蓬勃发展的缩影。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厦门以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为契机,持续深化涉外法治建设,构建起“机制引领、平台支撑、人才赋能、创新驱动、服务护航”的全链条涉外法治生态圈,为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机制先行

  政策创新夯实涉外法律服务根基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理念在厦门自贸片区得到生动实践。2021年,省委省政府赋予厦门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的重任,旨在打造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法治服务高地。作为先行区的厦门自贸片区,率先推出全国首个法务产业专项扶持政策《支持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建设的若干措施》,从机构落户奖励、人才引进补贴到业务创新支持,全方位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机制先行,政策创新的红利迅速释放。截至2024年,海丝中央法务区已集聚900余家法务及泛法务机构,涵盖国际仲裁、跨境投融资、知识产权等全产业链。40余家国内头部律所相继落户,形成“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赋能的格局。数据显示,2022年到2024年两年时间内,厦门律师办理涉外法律事务从217件攀升至903件,律师涉外法律服务涵盖跨境投资并购、知识产权、“两反一保”以及在境外参与诉讼、仲裁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厦门率先探索临时仲裁实践。2023年8月,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联合厦门自贸片区发布《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填补我国自贸区临时仲裁规则空白,为跨境争议解决提供更灵活高效的路径。此外,厦门还积极推动建立“金砖国际仲裁中心”,吸引金砖国家仲裁员加入,进一步拓展国际仲裁服务网络。

  平台聚力

  构建全链条国际化法律服务体系

  在厦门观音山海西金谷广场2号楼,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已经实体化运营了近三年。这里集调解、合规审查、贸易救济、域外法查明等12项服务于一体,打造“一站式”法律服务超市。

  中心创新推出“线上+线下”协同模式:线上,“海丝法务通”小程序提供24小时智能咨询,累计服务超97万人次,12348热线月均解答咨询1.3万件,其中40%来自厦门市外乃至福建省外;线下,实体化窗口定期接受各类主体的法律业务咨询,并可以提供一对一的全流程法律服务解决方案。

  “相比诉讼,调解省去了跨境文书认证和执行的繁琐流程,成本大大降低。”中心负责人表示。成立两年来,该中心累计收案数持续攀升,其中2亿元股权回购纠纷案通过“调解+司法确认”机制高效化解,成为全国商事调解市场化实践的标杆。

  “在墨西哥投资建厂,如何规避土地购买限制?”面对企业难题,福建省域外法查明中心给出方案:设立本地法人公司间接购地,并同步指导劳动用工和环保合规。该中心自成立至今,数据库覆盖80余国法律,专家库超2000人,累计处理200件跨境法律咨询。2024年,中心助力某车企在乌兹别克斯坦完成担保权益登记,避免因程序瑕疵导致的投资风险,成为中亚地区法治合作的典范。 

  海丝中央法务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涉外法律服务平台。(资料图/记者 张奇辉 摄)

  全国首个反垄断审查合规辅导中心落地厦门,为跨境并购提供公益性指导。2024年,厦钨新能源与法国欧安诺合资项目面临百亿级反垄断审查,中心联合上海、陕西市场监管部门加速流程,最终2个月内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无条件批准。“从政策解读到材料准备,中心全程护航,让我们少走弯路。”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人才筑基

  厚植涉外法律服务沃土

  涉外法治建设,关键在人才。

  近年来,厦门市司法局联合厦门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创新“理论+实务”培养模式,连续三年举办“海丝法治论坛”,邀请国际仲裁专家、跨国企业法务总监授课,累计培训涉外律师超千人次。目前,厦门市有26名律师入选全国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库、93名律师入选福建省涉外律师人才库。

  专业化团队更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北京安杰世泽(厦门)律师事务所代理香港企业与印度公司的买卖合同纠纷案时,面对对方以“语言障碍”拖延仲裁,律师团队主动改用英文应诉,最终在贸仲仲裁中全面胜诉,挽回货款损失。“精通国际规则、熟悉多国法律,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律所主任安寿志表示。

  ——盈科海丝国际法律服务中心组建“中国涉外律师+外国法律顾问”团队,服务网络覆盖103个国家,2024年成功协助跨境电商卖家应对亚马逊平台TRO禁令,和解金额降低40%。

  为加速涉外法律人才集聚,近年来,厦门以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为载体,构建起覆盖全球的法务服务网络。2022年,海丝国际法商融合服务基地落地厦门自贸片区,集成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投资贸易法律保障等“3+N”服务功能,吸引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香港海事仲裁协会等近60家机构入驻,服务版图覆盖100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专业法律机构的厦门代表处相继落地,有力地促进境内外法律人才深度交流。

  创新驱动

  为法商融合实践探索“厦门解法”

  在厦门,法治与商业的深度融合孕育了独特的“法商融合生态”,不仅解决纠纷,更推动产业升级与国际合作,展现出厦门涉外法治服务实践内涵的丰盈。

  跨境电商是厦门自贸片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平台之一,针对跨境电商侵权高发问题,厦门打造“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体系”。盈科海丝国际法律服务中心推出“全球监测+快速响应”模式,通过大数据追踪侵权线索,2024年协助企业成功处理两起在美国起诉的跨境电商涉品牌知识产权侵权案件。

  在厦门的先行探索中,法商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发挥“1+1>2”的协同效应。一方面整合集成各类法务、泛法务资源,不断构建全方位、全链条的法治高地;另一方面按照“以法促商、以商带法”的发展理念,培育适应市场需要和规则的法治生态,促进经济活动法治化,也激活商业主体,加速商业繁荣。

  2023年9月,海丝国际法商融合服务基地在厦门成立,集成国际商事海事争议解决服务、国际投资贸易法律服务、国际投资贸易保障服务和多元化专区服务,即“3+N”创新融合服务模式,为域内外经营主体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接轨国际的税务、法律、商务等法商融合服务。

  近年来,厦门持续扩大“朋友圈”,投资贸易伙伴遍布五大洲239个国家和地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跨国经营步伐加快,全市累计境外投资项目达1588个,中方投资额突破200亿美元。

  厦门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进一步激发了涉外法治服务需求,也让厦门不断拓宽涉外法治建设领域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服务护航

  法治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支撑

  厦门以精准化、多元化的法律服务,为企业“出海”筑起风险防火墙,释放开放型经济新活力。

  针对企业跨境投资的全生命周期,厦门推出“前期尽调+中期风控+后期争议解决”服务包。2024年,一家中国公司计划在阿布扎比设立分公司,以拓展中东市场并参与当地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项目,域外法查明中心提前分析当地投资政策、注册手续、税收优惠,帮助企业顺利进入中东市场并开展业务。这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能源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与此同时,聚焦跨境电商、海洋经济等特色产业,厦门还在着力打造“产业+法律”生态圈。福建省贸易救济法律服务中心首批吸纳了18名在贸易救济、贸易合规等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涉外律师,厦门市海丝商事海事调解中心共吸纳27家律师事务所调解工作室作为成员单位,成员单位律师调解员合计397名。厦门市海丝商事海事调解中心自2022年11月揭牌运营以来,累计接收法院委派案件345件,社会化委托调解案件5件,受理案件总标的额超过6亿元,成为厦门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闪亮名片。

  在此基础上,厦门市司法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充分发挥海丝中央法务区一站聚集法务资源的优势,指导协助企业应对贸易摩擦,强化法治权益保障,全面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质量,助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质效提升,正直接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厦门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进出口额增长3.2倍。

  “瞄准‘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优选地’目标,厦门将持续深化国际法律服务的交流合作。”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厦门高质量的涉外法律服务建设成效不仅要成为企业顺利“走出去”的跳板,更要成为全球法商资源聚集的“引力场”。

  从政策创新到平台搭建,从人才集聚到法商融合,厦门以系统性思维推进涉外法治建设,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在这里,法治不仅是营商环境的“稳定器”,更是开放创新的“加速器”。随着海丝中央法务区影响力辐射全球,厦门正以法治软实力,书写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硬核篇章。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