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中旬,由轨道交通6号线集同段潘涂站始发的盾构机安全通过潘官区间(潘涂站至官浔站区间)房屋腾迁施工段。
市地铁办工作人员现场推进“腾迁”工作。
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段工程穿越老城区。
目前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段工程厦沙区间的盾构机正在有序下穿大学路民房群。图为司机操控着盾构机缓缓前行。
何为腾迁
腾迁,即以“腾”代“拆”。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盾构需下穿连片居民区时,将盾构施工一倍洞径范围内的所有住户腾迁出去,待盾构施工完成,且监测数据稳定后回迁。
名片
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
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下设厦门市地铁办公室,每周组织召开办公会,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重要事项和问题,做到问题不出指挥部,有效保障轨道交通建设进展。
时间:3月下旬
地点: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段工程;轨道交通6号线集同段工程
厦门网讯 (文/图 厦门日报记者 林钦圣 通讯员 林业)轨道交通建设是厦门城市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长、涉及面最广的综合性基础设施工程。而土地房屋征收工作是工程推进的前提和保障。
厦大沙坡尾大学路,在这热闹街道的下方,有一条地铁盾构隧道正在施工——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段工程厦门大学站至沙坡尾站区间。3月下旬,本报记者和市地铁办工作人员一同来到大学路现场,要不是被提醒,还真不知道自己脚下是正轰隆隆向前的盾构机。顺着市地铁办副主任曾琳的指引,记者发现这里有一排围挡。“这一排沿街店铺及居民楼刚好处于盾构隧道一倍洞径范围内,为了保障盾构施工期间的人员安全,商户和居民正分批次、有序进行‘腾迁’。”曾琳表示,他们只是暂时搬离,待施工结束,房屋完成安全评估后就能回迁。
在以往地铁建设过程中,遇到连片居民建筑楼群,通常需要征地拆迁,为建设腾地。近两年,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市地铁办积极探索推进“腾迁”机制。以“腾”代“拆”的腾迁机制不仅节省财政资金、缩短工期,更让居民少折腾,实现“回迁、不离乡”。今年1月中旬,轨道交通6号线集同段工程成功下穿同安潘涂社区,腾迁居民也顺利、满意地回迁。据悉,这是福建省首例采用“腾迁”机制保障盾构下穿大规模居住区,足见厦门在轨道交通建设中的智慧。
创新 破解征迁僵局
“千难万难,土地房屋征收最难”。在厦门地铁十多年建设历程中,土地房屋征收常常成为影响施工进度的关键因素。“拆迁工作是一项大工程,而且随着城市化不断加速,难度与日俱增。”曾琳介绍道。
比如,在建轨道交通6号线集同段工程的侨英路站至同翔高新城站区间,跨越集美、同安两个行政区,需下穿约236栋房屋,涉及536户居民;在建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段工程的厦门大学站至沙坡尾站区间,需穿越大学路民房群段、艺术西区段房屋,涉及居民15户和经营户14户。
记者特意前往厦大沙坡尾艺术西区和同安潘涂社区的高点观察,从高处看,这些房屋密密匝匝地拥簇在一起。“这两段盾构区间,如果还是采取传统的征收拆除政策,将会面临前期手续多、征收体量大、时间跨度长、资金需求大等难题。”曾琳介绍。
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市地铁办坚持走群众路线,主动了解群众诉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一个切实可行的机制浮出水面:以“腾”代“迁”,即不对所涉房屋进行征收拆除,而是在盾构下穿前将房屋内人员腾出,待盾构完成下穿,并对房屋修复加固后,再将人员迁回。这种暂时为地铁建设腾出空间,建设完成后再回迁居住的“腾迁”机制,可实现小开销、快完工、少折腾。
据测算,采用“腾迁”机制的轨道交通6号线集同段工程,不仅节约了24亿元财政资金,还节省了近10个月的工期;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段工程,较传统征收方案,将节省资金约2.2亿元。
理念 变征拆户为同路人
那么,怎么确保盾构机安全通过建筑物下方?这是“腾迁”机制的核心所在。2023年9月,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市地铁办专程前往广州等地调研学习。“广州和厦门无论从地质上,还是从居民意愿上,都比较接近,这为我们量身定制厦门的‘腾迁’方案提供了有力参考。”市地铁办征拆安置部部长助理林晁光说。
“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不愿意搬离。”潘涂社区居民林女士说,“腾迁”机制一经提出,迅速得到居民的一致认可,“虽然还是会稍微折腾一下,但我们不用搬离住了这么多年的家,而且将来地铁就在家门口,感觉还是很方便的。”
轨道交通6号线集同段工程的腾迁具体实施方案由市地铁办、同安区轨道办、厦门轨道集团牵头,施工单位中铁建组织专家论证方案。曾琳说,采用“腾迁”机制保障如此大规模居住区的盾构下穿,这在全省尚属首例。没有捷径可走,就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出一条新路子;没有补偿先例可循,就参考住宅房屋征收过渡期的临时安置费标准。
“腾迁体量巨大,且房屋权属复杂,居民诉求多元。”同安区美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德龙颇有感触地说,潘涂社区盾构下穿房屋段一倍洞径内共涉及房屋87栋,他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多次到现场调研解释、反复召开协调会,“能做的全力以赴解决,不能做的也一定给出回复。”
在腾迁期间,还出现了停车难问题。为此街道和社区积极沟通和协调,在社区内租用一处停车场,专门为腾迁户提供停车服务。“他们没把我们当钉子户,而是地铁项目的参与者,我们也要用实际行动支持城市发展。”居民林女士见证了街道、社区领导对于腾迁工作的耐心与细致。
挑战 24小时不间断监测
今年1月中旬,历时7个月,厦门地铁首次直接穿越大规模居民楼:由轨道交通6号线集同段潘涂站始发的盾构机安全通过潘官区间(潘涂站至官浔站区间)房屋腾迁施工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与地下工程、特殊岩土工程专家陈湘生这样评价该段盾构工程:“叠加风险在国内类似工程中少见,保障房屋安全的难度极大。”专家咨询意见也指出,盾构下穿潘涂社区连片民房影响范围内地质复杂,房屋基础偏弱,结构类型多样,居住人口密集;盾构机穿越距离与影响时间长,施工时扰动土体,易出现涌水涌砂、地面沉降、房屋倾斜甚至倒塌等现象。
因此,自2024年5月起,盾构机穿越潘涂社区房屋期间,由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地勘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监测单位等“六方单位”代表24小时在施工现场,对房屋、地面监测点的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不同应对措施,直至盾构机成功穿越。
“盾构机穿越期间,沉降、倾斜、裂缝等数据24小时实时更新,一旦超过安全阈值,智能系统立即触发分级预警,切实将安全生产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施工单位中铁十八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盾构中心线两侧的一倍洞径(6.2米)为腾迁区,居民临时搬离;两倍洞径(12.4米)及以外为预警腾迁区,均实现了亚毫米级动态监测。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的施工监测方案,曾在厦门公路隧道建设中使用过——2009年,厦门成功大道梧村隧道在穿越浦南工业区段时,隧道“头顶”上的95栋建筑物在施工后安然无恙。“当然,此次既是盾构机施工,又是大规模居住区,还是有较大区别。”一位专家称,地铁的方案比当年要求更高、更苛刻。
安全 搬出放心 回迁安心
如何让被腾迁的居民搬出放心、回迁安心?“一房一档一预案一责任人”制度让居民吃下“定心丸”。
“之所以实施‘腾迁’,也是出于地铁施工对楼房结构造成影响,以及保护住户财产安全的考虑。”林晁光介绍说,在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市地铁办的指导下,同安区轨道办、轨道集团、美林街道、潘涂社区、中铁建、征拆公司、监测公司、同安保安公司等多家单位组成腾迁小组,充分利用中午、晚上以及周末群众在家的时间开展入户走访摸排建档工作。
“社区内的11号楼为8层框架结构自建房,桩基距离盾构隧道顶部仅有0.53米,又处于上软下硬的复合底层,基岩突起、拱顶为富水砂层,腾迁施工风险极大。”厦门地铁建设公司6号线集同段2标一工区项目经理吴载清表示,11号楼是风险控制点,在实施腾迁之前,先对地下室和房屋周边的地层采用WSS工法注浆技术进行预加固,注浆后又在原有筏板基础(底板、梁等整体组成)加厚一层30厘米的钢筋混凝土。吴载清说,为打消业主林先生的疑虑,特地邀请他来到施工现场,观摩施工方如何对楼房进行地基加固。
窥一斑而知全豹。不仅是11号楼,在腾迁过程中,腾迁工作小组全面落实腾迁实施期间的各项安全责任:一方面做好所涉房屋的事前加固、事中监测和事后鉴定,实现腾迁全过程的安全监测无漏洞无死角;另一方面完善应急预案和运营后的房屋安全处理预案,建立房屋震裂修复及危房处置机制,确保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记者从同安区美林街道了解到,当前潘涂社区涉腾迁居民基本回迁完毕。当记者追问道:“那未来地铁运行时,会不会影响到这些楼房的结构和使用安全?”市地铁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会有噪声等影响,但无安全隐忧,且地铁营运后的震动不会对居住在上面的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推进 实施精细化腾迁
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市地铁办表示,“以腾代拆”的腾迁机制将逐步落实完善,成为在建及规划轨道交通工程征地拆迁工作的新机制。
征拆还是腾迁,孰优孰劣?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段工程厦门大学站至沙坡尾站区间(厦沙区间)建设一度陷入停滞。轨道交通6号线集同段工程的腾迁实践,恰好为推进厦沙区间腾迁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参考。在决定具体方案之前,市地铁办需要组织专家根据地质情况、房屋结构等因素对盾构下穿方案进行论证。“能否实施腾迁,需要先根据地质条件,对房屋结构进行安全性评估。”林晁光说。
日前,记者来到厦大沙坡尾片区,越靠近大学路的民房群,越能感受到地下盾构机的“脉搏”。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攘,盾构机操作室内如履薄冰。盾构施工人员正全身心沉浸在紧张的工作里,目光如炬,紧紧盯着眼前的控制台。
“荧幕跳动的各项数据,正即时回馈当前设备掘进状态。”施工单位中铁一局厦门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段项目党支部书记李从锋告诉记者,目前盾构机正在有序下穿大学路民房群,计划6月初开始下穿艺术西区段房屋,“不同于正常的双线平行盾构隧道施工,考虑到工程地质条件、地形条件和沿线建筑环境条件,厦门大学站至沙坡尾站采用单线方案修建,需要耗费近一年时间。”
为最大程度减少对被腾迁户生产生活的影响,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段工程厦沙区间实施“精细化腾迁”,即分段腾迁——盾构机抵达前,有10天左右的搬迁期;盾构机安全通过后,有20天左右的观察期,通过房屋安全鉴定后即可回迁。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厦沙区间盾构推进期间,沙坡尾艺术西区市集(户外)仍可正常营业。
鹭江茶桌仔
钢铁与温情之间的“厦门答案”
●林钦圣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地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不再“躲着”建筑物——重庆轻轨(单轨)从居民楼房中飞驰而过,成为网红景点;厦门地铁的盾构机也在“悄无声息”地穿过密集的居民区,其上的建筑物不受影响。
这种转变背后,是城市治理从“工程思维”向“人本思维”的生动诠释。用“过程服务”替代“结果强制”,为和谐征拆(腾迁)提供了可行性路径参考;用“精准施策”替代“粗放作业”,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创新范式。
在蹲点调研过程中,同时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大到实施方案的制定、监督机制的建立健全,小到每一户被腾迁户的车位问题,在进行实地腾迁过程当中,共建共享的身影俯拾即是。
从轨道交通1号线被评为2014年度全省和谐征迁示范项目,到今年1月中旬轨道交通6号线集同段实现全省首例采用“腾迁”机制保障盾构对大规模居住区的下穿,厦门地铁用十余年时间实践探索,将征迁难题转化为城市治理创新的试验田,为财政减负、让群众满意、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实现“三方共赢”。
正如那穿越密集居民区的盾构机,既带着现代工程的精密,又怀着对社情民意的尊重,在钢铁与温情之间,写就城市更新的“厦门答案”。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