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江茶桌仔 | 包裹变“绿” 藏着哪些厦门智慧?
2025-04-09 07:57 来源:厦门日报

  位于同安的京东“亚洲一号仓”内,自动化设备分拣快件让快件破损率和包装强度需求下降。

  每年“双11”期间,我市快递业会组织快闪活动,市民游客在快递箱内种上心爱的多肉、海芋,DIY自己专属的种草箱。

  佰恩丽 BOPLA胶带印有邮政业标识,广泛投用于快递包装市场。

  厦门网讯(文/图 厦门日报记者 许晓婷 王玉婷 通讯员 施道雄(除署名外))

  最近,快递业掀起了一场高规格的绿色风潮。

  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草案)》(以下简称“《条例》”),首次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全链条治理”写入快递包装管理顶层设计。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1700亿件。而在厦门,去年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78406.2万件,同比增长12.5%。这相当于过去一年,厦门人均快递使用量达到147件,特别是双十一高峰期,平均每个市民每两天就会收到一个包裹。

  当你轻松“徒手拆快递”时,有没有想到,撕开的胶带,原料可能是玉米淀粉;手中的快递盒,是重量降低了15%、抗压强度仍不变的瓦楞纸箱。拆下的包装袋、内填充物、纸箱,经处理后,将“变身”购物袋、仿真绿植,甚至塑料课桌椅等,实现变废为宝……

  目前,在快递包装上,我市已构建起覆盖生产、使用、回收全链条的治理体系。一件件快递,是如何在各环节实现绿色接力,让全链条治理在厦门率先掀起这场绿色风暴?本报带您探寻。

  快递包装怎么做减法?

  胶带减塑

  快递胶带使用玉米淀粉制成,在完成包装使命后,在工业堆肥条件下,可以被完全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最终归于自然,达到绿色化、无害化、循环化处理

  纸箱减重

  通过优化纸箱的瓦楞纸板结构,在保持抗压强度的同时,将纸箱重量降低了10%-15%,从源头上实现包装减量化

  包装减量

  智能机器人负责挑拣和搬运商品,系统自动根据订单选择包装箱类型,自动化模式使得包装填充物使用量下降。快件提前分拣,快递员只需简单分类,就能出发派件,减少装卸破损率,节省纸箱层数

  包装回收

  我市新增或延续备案的快递末端网点,均已配置快递包装回收装置。消费者拆开包裹后,将纸箱投入驿站内的包装回收装置,驿站回收质量完好的纸箱免费提供给消费者直接用于寄件,破损或污染的纸箱集中放到垃圾分类回收点

  第一环:生产

  材料革命驱动源头减负

  不久前,中国快递协会公布第二届绿色快递示范产品评选结果,来自厦门的一款胶带——佰恩丽®BOPLA入选其中,这卷胶带因“含绿量”受到广泛关注。

  这是厦门长塑实业推出的双向聚乳酸薄膜产品。这款胶带的原料来自玉米淀粉,在工业堆肥条件下,可以被完全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在厦门,这款胶带印着邮政业标识,跟随一个个快件辗转千家万户,完成包装使命后最终归于自然,达到绿色化、无害化、循环化处理。

  “胶带减塑是快递绿色包装发展的重要方向。不过,研发一款环保胶带,成本一直是痛点。”厦门长塑实业产品经理刘跃强告诉记者,以双向聚乳酸薄膜为例,其价格至少是普通胶带5倍,生产成本自然也成倍增长。“近年来,得益于其产能规模持续释放,综合成本下降,这款胶带得以推广应用。”

  是什么撬动了快递包装的绿色产能?从厦门快递业发展的大事记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2018年,我市出台措施推广应用绿色包装技术和材料。2020年,《厦门经济特区邮政条例》颁布,规定邮政快递企业应坚持绿色运营,我市快递绿色发展迈入法制化阶段。2023年,厦门印发方案,在包装循环复用比例、包装操作规范化等方面,细化治理措施……

  随着快递绿色风劲吹,越来越多企业扎根厦门,深耕材料和包装的细分领域。

  在厦门合兴实业有限公司的包装实验室内,一款新型的蜂窝纸板引人注目。其研发团队告诉记者,通过优化瓦楞纸板结构,他们在保持抗压强度的同时,将纸箱重量降低了10%-15%。目前,这款瓦楞纸箱广泛应用于家电、食品饮料、日化等快递的上游行业,从源头上实现包装减量化。

  新材料包装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厦门合兴实业有限公司为例,截至去年3月,该企业共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61项、外观设计专利22项。2023年,其瓦楞包装产品营业收入共101.43亿元,占公司总收入比例81.71%。

  第二环:物流

  作业升级重塑绿色生态

  “买一瓶洗发水,却套了四五个盒子,外面还裹满气泡膜。”“买了三双袜子,胶带缠得如同‘五花大绑’,里三层外三层。”过去,快递过度包装问题广受消费者诟病。不过,许多人留意到现在过度包装的现象越来越少,甚至“徒手拆快递”已是真实的体验。

  数据可以验证这种感觉:目前,通过电商与快递的协同配合,厦门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的比例已超过98.65%。

  作为厦门电商企业代表,翼石电子在电商快件减量包装上颇有心得。“我们通过真实的寄递测试,根据不同电商产品特点,定制不同的外包装和内填充方案。发货的时候,快递公司就不需要再进行二次包装了。”该企业负责人陈镇聪介绍道。比如,健身器材体积大且重,公司在密切跟踪物流后,细化了包装方案:破损率高的整体增加包装强度,只是局部易破损的则只在局部加强。

  走进厦门各家快递企业,从人工到智能,减量化奇招也推陈出新:位于同安的京东“亚洲一号仓”,智能机器人负责挑拣和搬运商品,系统自动根据订单选择包装箱类型。自动化模式,使得包装填充物使用量下降20%,同城快件使用可循环箱比例超过10%;在厦门顺丰一些大网点,新投用的笼车内,快件提前分拣过,快递员只需简单分类,就能出发派件,装卸破损率减少50%以上,纸箱层数也因此节省了一到两层……

  在厦门顺丰公共事务部经理蓝杰斌看来,激发企业包装减量动力的,除了降低成本的直接驱动,更有鼓励政策释放的“绿色杠杆效应”——近年来,厦门通过税收优惠、补贴奖励、绿色认证等政策,将环保效益转化为经济激励,引导企业从“被动推进”转向“主动创新”。

  尤其是2021年,厦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现代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对绿色包材年购置费用达到80万元以上的企业,按年购置费用的10%予以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以真金白银的利好,吸引快递企业在绿色转型上跑出“加速度”。

  数据显示,去年,我市共有8家快递企业申报厦门市现代物流产业扶持资金项目,累计兑现补贴金额超400万元,为历年来最多。2021年以来,全市邮政业累计已获得超过800万元的惠企政策补贴。

  第三环:回收

  闭环体系加速变废为宝

  去年,厦门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78406.2万件。这么多快递,拆下的包装箱、塑料袋,如何处理?最终去了哪里?

  在厦门大学菜鸟驿站内,记者看到,学生们拆开网购包裹后,熟练地将纸箱投入驿站内的包装回收装置。站长谢丽芬指着后台系统说:“学生取件后当场拆包回收已成习惯,高峰期驿站每天能回收200多个质量完好的纸箱,我们免费提供给学生直接用于寄件。破损或污染的,就集中放到垃圾分类回收点。”“如今,我市新增或延续备案的快递末端网点,均已配置快递包装回收装置,用于回收质量完好的瓦楞纸箱。”市邮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并非个例。在厦门,快递绿色发展,不只是企业和电商的责任,更是市民共同参与的事。

  以厦门顺丰推出的可循环使用的环保纸箱——π-box包装盒来说。尽管价格较高,但在寄件时,许多人还是主动选择这种绿色包装盒。目前,厦门全域有6种型号的π-box包装盒近10万个,日均循环使用量近1万个左右。

  这些包装物进入垃圾处理体系后,如何变废为宝?在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高速传送带上,电商快件包装袋、内填充物和破损的快递纸箱,都被自动识别、分拣。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类名:低值可回收物。“低值可回收物经处理后,会被再次制成购物袋、环保再生纸、环卫垃圾桶等。”厦门陆海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奕斌说,厦门平均每天产生800吨-1000吨的低值可回收物,一年就是29万-36万余吨,经回收一年至少可减少12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目前中心处理的低值可回收物中,有约40%是电商、快递包装和内部填充物。

  快递包装治理 延伸出“智慧纬度”

  ●许晓婷 王玉婷

  绿色动能驱动高质量发展,厦门快递包装的全链条治理实践,在不断演进的“绿色经度”上,也延伸出“智慧纬度”。

  在中达电商园内,快递员利用手机App,扫描快件上的电子面单条形码,仅0.3秒,就能完成揽件操作;在厦门近百家菜鸟驿站内,居民取件只需扫描上面的“灯条”,所有包裹便会同时亮起同颜色灯光,取多个快件,一分钟内全搞定。

  一卷小小的胶带,斩获国字号殊荣。一个迷你“灯条”,让快递签收“加速跑”……一个个更精细立体的“零部件”,正在补强厦门快递包装治理的“全链条”,释放出更大的转型牵引力。

  事实上,在厦门,快递的“绿色变革”,是从十年前就开始的“战役”。

  2015年,国家邮政局提出重点加快绿色邮政建设,厦门立即行动,当年便在邮政专用汽车新能源化等方面率先突破。而隔年,厦门便已获评全国第一批“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如今,“系统治理、协同治理、全链条治理”被《条例》首次提出,厦门已有了自己的亮眼答卷。

  不过,这张绿色答卷中仍有许多未竟之问:如何突破企业成本与社会效益的平衡难题?怎样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包装物追踪体系?如何激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创造……这些思考,将指引着厦门向更深远的未来进发,书写快递业绿色转型的又一份高分答卷。

  点击

  “无废城市”构建 催生社会共治力量

  快递包装治理这一链条的末端,并不局限于回收和处理。在厦门,社会力量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发力快递绿色包装的科技研发。这从大学校园频现的主题作品和项目中,可以窥见端倪。

  此前,集美大学“毅路青流”团队的《构建绿色、高效、共享的校园快递包装物回收体系——基于厦门市十八所高校的调查研究》报告获得了2022年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决赛三等奖。2024年起,该校“绿动循环”团队围绕循环快递箱使用和纸箱复用两个维度,对北京、天津、厦门等6个城市社区居民展开调查,形成《提升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快递包装循环利用的路径探索——基于6个中心城市3636份的问卷调查》研究报告,为政府部门有关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在厦门大学,一个“绿色盒子”团队致力于校园快递包装闭环体系的构建优化,其提出的场景化拆解、双轨回收等方式,使得校园快递包装重复利用率提升40%;在厦门工学院,学生团队设计的“探循”快递包装回收服务系统,通过小程序实现“回收-清洗-再造-分配”全流程可视化。在线上,用户可实时追踪包装循环轨迹,并预约再生包装物使用。

  或萌芽,或结果,这些创新的种子,根植于一片厚实的绿色土壤。这些年来,厦门建立起由生态环境、发展改革、住房建设、市政园林、邮政管理等多部门参与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快递包装治理被纳入“无废城市”建设,在全社会范围内铺展开来。如今,“让每个包裹都成为绿色接力棒”,正由愿景加快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 刘福伟,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