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翁华鸿 通讯员 章燕宝) 近日,厦门市人民政府印发《厦门市加快推进数字化全面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该方案以数字中国建设“2522”整体布局规划为指引,围绕“数字化赋能需要什么”和“数字化如何赋能”两大核心问题,从5个方面提出21条具体任务举措,并明确提出到2030年建成数字化引领发展标杆城市的目标。
该方案旨在全面提升数字厦门的建设水平,提出以数字化为核心驱动力,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全方位、全要素、全链条的转型升级,并为千行百业的提质增效作出系统性部署。市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化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关键变量”。下一步,厦门将持续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民生、治理等领域深度融合,加快打造数字厦门升级版。
三步走战略
到2026年
在政府运行、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标志性应用,培育30个以上公共数据赋能典型场景,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65%。
到2030年
数字化全面赋能将更具广度、深度、力度,厦门成为数字化引领发展标杆城市。
展望2035年
数字化发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力支撑。
五大方面发力
三大基础能力夯实数字底座
●在数字技术创新方面,厦门将高规格推进科学城建设,部署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等战略领域科研攻关,并加快6G、具身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布局。建立场景开放机制,发布机会清单,促进技术成果转化落地。
●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厦门将试点“万兆光网”、前瞻部署5G-A网络,打造高效协同的数据中心集群。到2026年,全市公共算力规模达5000PFLOPS。同步推进工业互联网、数字交通、数字海洋等关键设施建设。
●在数字安全方面,厦门将构建一体化安全运营平台,健全网络应急机制,推进数据分级分类保护和商用密码应用,筑牢数字发展“防火墙”。
四大创新制度优化发展环境
●推进数字化制度改革,完善数据基础制度和运行机制,出台促进人工智能、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形成一体化工作推进格局。
●发挥多区叠加优势,打造数字产业对接平台,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金砖国家及台港澳地区数字领域合作。
●优化营商环境,升级政策服务平台,推进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
●实施数字厦门标准提升工程,加大标准推广执行力度。
六大赋能行动覆盖全领域发展
●统筹推进干部公务员编制一体化、社会工作一体化等平台项目,构建新时代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党建新模式。
●在产业经济方面,厦门将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开展产业项目攻坚、智赋百景等行动,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到2026年,关键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占比超75%,限上网络零售额占比超35%,创新企业突破85家,打造若干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在政府治理方面,厦门将持续深化城市大脑建设,加快“政务+AI”场景应用,优化“i厦门”“i政务”等平台,实现政务服务“全接入、全覆盖、全数据、全应用、全提升”。到2026年,累计推出62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数据最多采一次”覆盖超95%政务服务办件量。
●在文化发展方面,厦门将推进智慧文旅一体化平台、智慧场馆建设,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动“影视+文旅”融合发展,提升数字文创出口能力。
●在社会民生方面,厦门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治理“一网统管”体系,深化智慧城中村、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教育、医疗、人社、交通、市政园林等多领域数字化升级。
●生态文明领域,厦门将推进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实现生态环境“一图可见、一网可管”。拓展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建立完善碳汇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推动绿色发展。
四大数据工程激活要素潜能
●全力提升数据汇聚供给能力,升级一体化公共数据资源平台,试点“数据高铁”,打通数据共享堵点,构建医疗、社保、生态、应急等15个主题数据资源库。企业端则将围绕供应链、金融、物流等优势领域,打造一批行业高质量数据集。
●深化数据融合开发利用,通过登记数据资源、扩大安全开放、规范授权运营,分类建设可信数据空间,实施“数据要素×”行动,每年在工业制造、商贸流通、交通物流、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推出10个以上应用场景。
●加快数据流通交易,围绕信用科技、双碳产业等重点领域打造5个以上数据流通专区,推动跨区域平台互认互通,实现数据产品“双向挂牌”。到2026年,市数据交易平台上线数据产品累计超1300个,拓展数商累计超350家。
●大力发展数据产业,加快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形成“采、存、算、管、用”全链条产业体系。
四大保障机制确保落地见效
●强化组织协调,整合设立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协同工作机制,加强对数字化赋能工作的监督指导。
●坚持人才引育并重,完善政策体系,开展数字专业素养提升行动,推动数字人才资源共享。
●优化项目带动,完善政务信息化建设运营模式,建立项目跟踪督促和评价机制。
●强化多元投入,统筹资金渠道,争取上级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
责任编辑: 刘福伟,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