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追捧卡牌盲盒 专家:防沉迷有办法
2025-04-17 07:59 来源:厦门日报

  今年爆火的哪吒卡牌被放在门店醒目位置。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罗子泓 实习生 胡悦)近期,卡牌文化在学生群体中走俏。记者走访我市不少文具店、文创潮流集合店时发现,卡牌产品多半被放在门店醒目位置。这些卡牌包的价格在1元至10元不等,每包能拆出数张。每种卡牌包有特定IP,比如,今年大火的哪吒以及耳熟能详的奥特曼、小马宝莉等。大多数卡牌采取盲盒销售模式,每包拆出来的卡牌稀有度不同,具有随机性。而这些卡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生产厂家会不定期上新。

  心理专家分析,“卡牌现象”反映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家长和老师应关注孩子的消费行为,避免其过度沉迷或因此引发矛盾;同时,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通过积极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现象

  有的孩子买了数千张

  有的用它来交朋友

  来自翔安的学生小黄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就迷上卡牌。

  “叶罗丽、小马宝莉还有奥特曼……每张卡牌上的人物,他都能说出名字。孩子睡觉时都会拿着卡牌。”小黄妈妈告诉记者。

  一开始,小黄会用收纳本将一张张卡牌收集起来。不过,随着数量的增多,他会将稀有程度低、重复的卡牌扔掉。小黄妈妈说,孩子买来的卡牌数量已超千张。

  一位家住海沧的家长也晒出照片,向记者展示自家娃近几年收藏的卡牌。“十几本卡册,估计有几千张。”他说,不过,自己给孩子定了目标,将卡牌作为奖励——考试前三名,或分数在90分以上才能买。

  “卡牌是孩子之间沟通的媒介,课余时间他们会拿来交流交换。”有家长说,自己小时候也玩纸牌,只要不影响学习,接触卡牌未尝不可。也有家长持反对态度:“拆卡牌包有不确定性,新款产品层出不穷,孩子心智不成熟,沉迷其中怎么办?”

  分析

  卡牌反映孩子特点需求

  家长老师应多加引导

  “玩卡牌的学生群体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大班至小学,‘卡牌现象’反映了不同年龄段孩子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厦门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吴清波分析。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开始接触社会关系的他们,容易对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卡牌产生兴趣。“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事物更好奇。卡牌上丰富的内容、抽取的随机性,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收藏欲望,他们会通过交换卡牌来结交朋友。”吴清波说,高年级的孩子则更注重卡牌的稀有度和价值,会将其作为展示自我价值、提升群体认同感的工具。

  “‘卡牌现象’并非‘狼来了’。”吴清波说,家长和老师应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一方面,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另一方面,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比如,关注孩子的消费行为,引导他们合理使用零花钱;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避免过度沉迷于卡牌,让孩子明白卡牌只是众多社交工具中的一种,不应成为唯一的依赖等。另外,家长还应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关爱;通过卡牌这一物品教会他们如何尊重他人,培养边界感等。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