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咖”位从哪来?一颗咖啡豆的奇幻漂流
2025-04-18 07:36 来源:厦门日报

  来自厦门的寻豆师深入全球咖啡主要产区寻豆,从源头把控咖啡品质。图为建发股份寻豆师在埃塞俄比亚。

  作为“咖啡的故乡”,埃塞俄比亚咖啡以风味独特闻名。近两年,中国每年从埃塞俄比亚进口两万多吨咖啡生豆。咖啡果采收后被送至处理站,经过不同处理方式(日晒、水洗、蜜处理),成为咖啡豆。

  中非经贸合作往来持续升温。一袋袋咖啡生豆,从埃塞俄比亚邻国的吉布提港装船出发。现在,非洲咖啡豆进入中国市场更加便利,成本降低、时间提速。仅需20多天,非洲咖啡豆就可抵达厦门港等中国沿海各口岸。

  从非洲到厦门

  8000多公里、20多天,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漂洋过海,抵达厦门港等中国沿海各口岸

  从厦门到全国

  2024年中国生豆消费总量超30万吨,其中六成为进口。近半进口咖啡生豆,经厦企全球化供应链流通分拨,走向全国

  编者按

  咖啡,全球三大饮品之一。世界咖啡贸易的目光正聚焦中国——在全球咖啡消费领域,中国是为数不多还在快速增长的超大市场,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品牌咖啡店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咖啡产业欣欣向荣、链接中外。在这片汪洋“蓝海”中,厦门正以枢纽的姿态悄然崛起,受到业内广泛关注——全国咖啡店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短时间内孕育出全国排名第一的咖啡连锁品牌、全国咖啡豆进口头部企业,构建起为全产业服务的全球化供应链体系,全国近五成进口咖啡生豆经厦门企业流通分拨……厦门蓬勃发展的咖啡产业集群,成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

  厦门“咖”位从哪来?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厦门在全球咖啡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的角色,从一颗咖啡豆、一杯咖啡、一个产业集群,看开放合作、经贸活力与产业共荣。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詹文 林露虹 沈彦彦 本版图/受访者 提供(除署名外)

  非洲,海拔2000多米的埃塞俄比亚(以下简称“埃塞”)西达摩产区,咖农耶曼穿梭林间,采摘着鲜红饱满的咖啡果。

  8000多公里外的中国厦门,一家精品咖啡馆里,咖啡师陈智正用埃塞日晒咖啡豆研磨冲煮一杯层次分明的花果香咖啡。

  一颗咖啡豆,跨越两大洲,从非洲高原到中国东南沿海的旅程,不仅是一场味觉的迁徙,更是全球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双向奔赴,悄然勾勒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图景。

  从全球布局供应链,到打开世界地图做生意;从单一贸易,到产业共生,厦门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用小小咖啡豆,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对接联通、相互促进,为全球文明互鉴与经济共荣标下新注脚。

  埃塞俄比亚

  跨国“咖旅”

  厦门的咖啡师到“咖啡故乡”寻豆

  埃塞,卡法地区。

  从中国厦门寻豆而来的郭凯琪,无法忘记,第一次在深山密林间看到野生咖啡树时的震撼。云雾缭绕中,粗壮的枝干覆盖着青苔,古老中孕育着新生,鲜红饱满的咖啡果挂在枝头。

  埃塞被称为“咖啡的故乡”,藏着全球九成的咖啡“基因密码”。郭凯琪跑遍埃塞各大咖啡产区,穿梭于核心种植基地,在一次次杯测中,寻找到一抹抹让人惊喜的味道。

  “寻豆师”郭凯琪是建发股份子公司建发轻工咖啡团队的负责人,和当地咖农、合作社、供应商签下一笔笔订单。建发股份,这家《财富》世界500强建发集团核心成员企业,在全球开启“寻豆计划”,埃塞成为其这两年重点开拓的咖啡生豆市场之一。

  在全球咖啡消费领域,中国是为数不多还在快速增长的超大市场。自2023年10月埃塞未烘焙咖啡豆获准进口后,中国迅速成为其主要进口国之一。埃塞咖啡和茶叶管理局(ECTA)介绍,中国在埃塞咖啡豆出口国中的排名已跃升至第8位,就在几年前,中国的排名还是第33位。

  眼下,上一季的咖啡豆正是交货的季节。

  建发股份子公司建发生活资材的咖啡业务采购负责人吴雅雯,这半个多月,和伙伴走遍埃塞各大咖啡加工站,一杯接一杯,闻嗅、啜吸,感受那恰到好处的风味和醇度,做交货前的验收。在花果香气中,吴雅雯的味蕾已能精准判断不同产区咖啡豆不同的风味。

  一袋袋脱壳、去皮后的咖啡生豆,从埃塞各加工站运往邻国的吉布提港装船,发往中国。集装箱货轮穿越印度洋,漂洋过海20多天,抵达厦门港等中国沿海各口岸。

  “最快一个多月,从埃塞高原摘下的咖啡豆就能成为一杯咖啡,抵达中国消费者手中。”陈智感慨道,“早些年,等待好几个月是常态,价格还贵。”

  得益于中国企业建造的亚吉铁路,埃塞到吉布提港,从之前3至7天的货运时间缩短为20小时,运输成本减少三分之一;得益于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布实施的“八大行动”扩大进口非洲商品,以及中国给予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中非经贸合作往来持续升温,非洲咖啡豆进入中国市场更加便利,成本降低、时间提速。

  非洲是咖啡发源地和全球最重要的咖啡产区。厦门咖啡师曾凡直言:“对于埃塞等非洲的咖啡豆,我们小商户以前是望而却步,流通环节多、采购成本高。现在我们可以‘拼豆’,和建发这样的供应链企业合作,便捷又省钱。”

  厦门

  链接世界

  从厦门飘出的咖啡香 布局全球供应链

  厦门港务大厦,巨型电子屏上,跳动的数据描绘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忙图景——千万个集装箱沿着“丝路海运”航线跨越重洋。这条开放之路上,咖啡豆正跃升为又一个新主角。

  国际咖啡组织(ICO)的数据显示:1995年中国咖啡进口额仅658万美元,2023年增至超11亿美元,是当初的168倍。近三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复合增长率达17.14%。

  中国超大咖啡市场背后,打开世界地图做生意的厦门,成为关键枢纽备受业内关注。

  建发股份——全国头部的咖啡豆进口商、瑞幸咖啡——全国门店数最多的咖啡连锁品牌,两大发端于鹭岛的“链主”携手其他厦门企业,在全球布局供应链,满足自己需求,也为全产业服务。

  “北纬25°至南纬25°之间,是著名的‘咖啡种植黄金带’。”对着办公室内悬挂着的世界地图,厦门建发食品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翔用手划出一道弧线。从埃塞高原,到哥伦比亚安第斯山脉,过去几年,建发团队全球寻豆,跑遍“咖啡种植黄金带”,深入种植园直接采购,在咖啡产区设立前置仓。

  2024年中国生豆消费总量超30万吨,每十颗咖啡豆有六颗是漂洋过海而来。其中,近半进口咖啡生豆,经厦门企业全球化供应链服务体系流通分拨——抵达厦门港等中国口岸后,以最快速度进入就近生产线,烘焙加工后,运往全国各地咖啡店,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沿海都市到内地小镇。

  与建发不约而同的,瑞幸咖啡也于2023年初重磅推出 “全球寻豆计划”,深入各大咖啡豆产区直采。2024年巴西G20峰会期间,在巴西副总统阿尔克明的见证下,瑞幸咖啡与巴西签下百亿元大单——未来5年采购24万吨咖啡豆。

  发轫于厦门,2万多家门店开遍全国,如今又把品牌输出到国外,瑞幸咖啡已在东南亚开启“爆品模式”,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2024 年瑞幸咖啡总净收入同比增长38.4%,达344.75亿元。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创新的营销策略,让带着厦门印记的一杯杯咖啡香飘世界。

  中非

  双向奔赴

  以咖啡为纽带 产业共生就此扎根

  埃塞山林间,咖农赶着驴车,驮着一袋袋咖啡果,从雾中走出来。这场景时常在郭凯琪脑海中闪回。

  非洲咖农,大多还采用传统的种植、采摘、运输方式,在自家茅草屋边栽下咖啡树,靠天吃饭,静待开花、结果、成熟。“种植咖啡是许多农户养活一家子的生计。”奔走在非洲咖啡产区,看着咖农的孩子光着脚丫奔跑,帮忙种植采摘,郭凯琪有个朴素的心愿:“让中国消费者喝到更好的咖啡,也帮非洲咖农卖出更多咖啡,让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29岁的艾哈迈德在埃塞一家咖啡加工站上班,他所在的村子,家家户户都种咖啡。“这两年,来自中国的订单源源不断,大家都更愿意种了。”艾哈迈德说,一些老树种了一二十年,产量越来越低,他们家今年新种下50棵咖啡树苗,期待能把更多咖啡卖到中国,赚钱盖新房。

  两个朴素心愿,跨越山海,实现双向奔赴。

  进入四月,埃塞咖啡树绽放出白色小花,开始孕育新一季的果实。很快,郭凯琪又将启程奔赴埃塞,酝酿新产季的采购方案。

  从咖啡花绽放开始,郭凯琪便频繁往返于埃塞与国内,深入种植园看望她的“咖啡树朋友们”,了解上游需求,完善采购计划。她笑道:“未到收获季,中国采购商就早早锁定订单,埃塞咖啡的种植规模正随着中国市场的旺盛需求扩大。”

  咖啡豆美好又娇贵。降水不足、过多,咖啡果都结不好;存储没有恒温恒湿,咖啡豆也容易发霉变质……“为守护好咖农辛苦一年的果实,我们把供应链服务延伸到种植的最前端,在当地建立起从开花、结果到采收、加工、运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李翔说。

  作为中国四大供应链服务商之一,建发的“出海”不仅仅是“下订单”,更把专业化、现代化的“门到门”供应链服务带到当地。

  与厦门企业合作的一处埃塞大型种植园,引入现代滴灌系统,能根据咖啡树的生长情况、气候湿度、土壤状况等精准灌溉。“当地种植园、加工站,很多生产设备都来自中国,印着醒目的中文LOGO。”郭凯琪说,“中国制造正深入咖啡产区,让小小咖啡豆创造更大附加值。”

  从单一贸易到产业共生,一颗咖啡豆成为埃塞等许多非洲国家减贫惠农的密码。“如果非洲一个种植咖啡的小村庄,能够和全球大市场直接对接,那么这个村庄将有望摆脱贫困。”非洲联盟委员会高级技术顾问莱拉·巴尔纳巴·洛科桑,在海南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期间提到的咖啡产业扶贫设想,正在中国企业的推动下加速落地。

  鹭江茶桌仔

  超越商品的文明对话

  ●詹文 林露虹 沈彦彦

  厦门的咖啡师吴雅雯,初到埃塞时有些“时空混乱”——当地拥有独特的历法,每年有13个月,拥有80多种语言,翻过一座山头讲的话可能都不同。

  但是,当咖农邀请她到家里共享一壶咖啡时,吴雅雯突然就理解了“咖啡是共同的语言”这句话。热情的主人视她为“中国来的尊贵客人”,手工翻炒、捣碎咖啡豆、陶壶烹煮,用心煮好一杯咖啡递给她,彼此的文化在咖啡的香气中互相交融。

  咖啡的语言,穿山越海,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短短几年,不仅中国电商平台上埃塞的咖啡品牌琳琅满目;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关于埃塞各咖啡产区风土人情的介绍文章也数不胜数。

  厦门街头的精品咖啡馆,六成以上都把埃塞豆写在招牌“C位”。过去三个月,陈智的咖啡店里,用埃塞豆调出的“度万乔”卖出超6000杯。

  “你好!你爱喝咖啡吗?”随着到种植园访豆询价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埃塞咖农耶曼每个周末都会到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孔子学院学中文,他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叫富强。他称和中国很有缘,种了一辈子咖啡的父亲受白内障困扰多年,是中国医生做的手术让父亲重见光明。

  “行走在埃塞,你会发现各种中国元素扑面而来。”吴雅雯说,街头随处可见中文标识,路上奔驰着中国制造的出租车,一辆辆来自中国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的崭新纯电小巴来回穿梭。

  小小咖啡,既见证现代供应链效率,也喝出超越商品的文明对话。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