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房舒)上海再度升级“控烟令”,不久前,上海在数个“网红”地标场所推进室外“游烟”治理。此消息一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边走边抽形成的“游烟”真能控得住吗?本期群聊特邀市民、人大代表、呼吸内科主任以及律师等,共同探讨这一热点话题。
【支持】
控 “游烟”,我举双手赞成!
市民周珊珊:举双手支持控“游烟”!我遇到好几次边走边抽烟的,一口烟雾吐出来迎面往脸上扑,呛得人直咳嗽。还有那种进电梯烟还不灭的,空间本来就密闭,烟味久久消散不了!
市民林晓伟:我也支持。一些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比如商场门口、动车站台,一些“烟民”一走出去就迫不及待拿出打火机,点烟、吞吐,走在后面的人都被“无差别攻击”了。
厦门弘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张劲农:吸烟是全球可预防疾病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严格控烟可显著降低肺癌、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发病率。公共场所禁烟可减少非吸烟者尤其是儿童接触有害物质的风险。
厦门市人大代表陈雪:我十分支持控 “游烟”。有数据表明,下风向1米处二手烟的PM2.5浓度超500微克/立方米,属于爆表级。从城市形象角度看,在公共场所边走边抽烟,烟雾飘一路,严重影响城市的整洁与美观。
福建贝盈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红:在公共场所吸烟,尤其是在法律明令禁止的区域吸烟,涉及对不吸烟者权益的侵害。同时,公共空间本是全民共享资源,吸烟行为污染空气,破坏了大家的环境清洁权。而且,吸烟者制造污染,单方面占用公共空间,对非吸烟者形成空间挤压,侵犯了平等权。从这些权益侵害角度看,控“游烟”很有必要。
【担忧】
执法是否有难度?
市民王宇:现在生活节奏快,很多人压力大,边走边抽可能成了他们的一种放松方式。而且,有些人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影响,控“游烟”会不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自由被限制了?
市民刘明辉:我是个烟民,理解不应该在人群密集地方抽烟。但有时候在一些空旷的街道,比如水边小道,路上人很少,抽根烟也不影响别人,这种情况也要管控吗?应该区分不同场所来制定规则。
福建贝盈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红:不得不承认的是,“游烟”治理不容易。有资料表明动态吸烟取证耗时约15分钟/例,单个“游烟”执法需2名执法人员,这样算下来执法成本不低。
【建议】
参考“立体禁烟区”模式
厦门市人大代表陈雪:厦门的禁烟令落实成效显著。早在1995年我们就出台了相关规定,此后不断完善。目前,市民对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认知逐步上升,吸烟人数也在逐步下降。
但厦门作为一个全国文明城市、著名旅游城市,应对公共场所环境要求更高,进一步加强“控烟”能更好地保障公众健康,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在加码过程中,要注意解决执法力量不足等问题,建议可通过多部门协作、完善志愿者队伍等方式来强化控烟效果。
市民王丽静:厦门能否也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增设一些禁止“游烟”区域?与此同时,可在公共场所的合理位置设置更多的吸烟区。这样既能满足吸烟者的需求,又能保护非吸烟者的健康。
福建贝盈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红:厦门可以参考香港“立体禁烟区”模式,将人行天桥全域等纳入管控,利用科技赋能,试点新加坡式声光警示系统,在各种商圈部署智能感应装置,还可以联动芝麻信用体系,实行信用惩戒等。力度方面,可参考北京 “三振出局” 机制,初犯警告,二次罚款,三次纳入征信。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