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集美区在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取得了不少亮眼成绩。图为老师把课堂搬到户外,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集美校园里,老师在给学生上课。(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集美区努力推动教育“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集美区致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应洁 通讯员 董炳娟 图/集美区教育局 提供 除署名外)4月17日,集美区举办了一场省级以上教学竞赛获奖教师代表座谈会,邀请福建省第六届教师教学大赛获奖教师、2024年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2024年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获奖教师、202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获奖教师、区教育发展顾问等代表、嘉宾汇聚一堂,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建言献策,共商集美教育发展大计。
不久前,在全省基础教育领域规格最高、水平最高的教师教学竞赛项目——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学大赛中,集美区属学校的4位优秀教师代表取得了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一等奖得主中,还有一位打赢“王者之战”获得“特等奖”桂冠,被誉为“王中王”。据悉,此次集美在省赛中“三金一银”的战绩,位列全市各区前列, 而且在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均收获一等奖,成为全市“唯一”,堪称“美出新高度”。这打破了一些人心中“岛外学校、老师实力相对弱”的刻板印象。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通过国家级评估验收;由集美区主持申报的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项目获得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6位教师作品获评部级基础教育精品课,53位教师获省级、市级精品课认定;在厦门市中小学班主任岗位练兵现场竞赛中连续三年位居六区榜首……这些年,嘉庚故里教育事业“捷报频传”,尤其在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取得了不少亮眼成绩。在集美区教育发展顾问、厦门实验小学原校长、特级教师尤颖超看来,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区委区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
作为具有深厚积淀的文教区和全市常住人口最多的行政区,近年来,集美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嘉庚精神,切实把教育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努力推动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为“教育强区”的金字招牌再添光彩,让人文集美更具人才吸引力和创新活力。
“高位嫁接”南京师范大学、福建教育学院、华侨大学等高校和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等名校资源,组建教育集团提升新办校教育水平,引进首席教育专家、学校发展顾问等高层次“智囊团”,成立名校长、名师工作室……集美坚持“强区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多措并举强化教师培养培训,多渠道、分层次持续推进校长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集美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揭秘】
建强教师队伍出实招
招式1
强化教育投入
保障教师待遇
集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出台《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教育人才引进和培育实施细则》,研究制定《集美区学校内涵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召开集美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座谈会,高站位、全局统筹推动教育发展。
强化教育投入,保障教师待遇。集美区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2024年共举办区级教学专业科目培训项目49项,培训人数达7万多人次,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学科专业科目培训达100%,每人受训时间达96学时及以上;柔性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生活补贴不断提高,形成引才“强磁场”。
招式2
推进分层分类培训
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集美开展“铸魂护航”“新秀启航”“名师远航”“校长领航”“全员续航”五个工程,分层分类持续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铸魂护航工程,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将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嘉庚精神纳入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并贯彻到各类教师培训中。
新秀启航工程,每年组织新任教师开展岗前培训和校本研训指导,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入职后五年培训考核机制,努力把至少30%入职两到三年的教师培养为校级骨干教师、把至少20%入职四到五年的教师培养为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
名师远航工程,搭建从区级教学新秀到市级学科带头人、专家级教师的“骨干教师递进式发展平台”,多渠道分层次创设平台推动优秀教师提高素质走向卓越。
校长领航工程,聘请厦门实验小学原校长尤颖超、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原校长曾建胜、厦门市教科院原院长林伟庆、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原校长曾义和、厦门实验小学党委书记何宝群、厦门市第一幼儿园园长姚莉娜等知名校(园)长领衔中学名校长工作室、小学名校长工作室、小学管理研修室、幼儿园管理研修室,为辖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课程改革、质量监控和师资培训等出谋划策。
全员续航工程,秉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通过常态化实施全员岗位练兵,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招式3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集美区作为“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区”,全力推进教科研训一体化项目化特色化建设。2024年立项省级课题30项、市级课题36项、区级课题312项,立项数量居全市前列,促进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与提升,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
2024年集美区教学视导工作在18所中学、20所小学、23所幼儿园开展,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诊断和指导,进一步规范学校教学管理、教师教学行为。
【数据】
“十四五”期间,集美区培养确认各级骨干教师2309人次,其中,市级骨干教师572名、市级学科带头人44名、市级专家型教师11名、省级学科带头人7名、省级名师1名、省级名校长2名。
全区柔性引进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乔建中等37位高层次教育人才,引领集美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成立45个名师发展工作室,吸纳1053名教师,形成成长共同体。
集美区教师在各类教学竞赛中,省级及以上获奖13人次,市级获奖433人次,正赛选手获奖率持续高于全市设奖比例。
【获奖者说】
历练成长
把目光投向学生
●李淑文(集美滨水学校化学教师,第六届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学大赛特等奖(王中王)获得者、初中组化学一等奖获得者):参加“省赛”是一次深刻的历练,它不仅是教学技能的较量,更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成长之旅。面对高标准的比赛要求,我一次次地经历自我打破与重建的过程,并真正意识到“真正的教育勇气,不是没有怯弱,而是带着颤抖依然选择把目光投向学生而非评委。”集美区委、区政府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持续投入和坚定托举,从政策引导到资源保障,从专业发展到人文关怀,始终以系统化的支持体系为教师成长筑基,为我的备赛之路保驾护航。
深挖教材
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郭宏婧(厦门一中集美分校(灌口中学)数学教师,第六届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学大赛高中组数学一等奖获得者):“省赛”的课程教学问答、观课评课、片段教学三大环节,是对“学科育人如何落地”的层层叩问,让我确信,好的教学应该用简洁而精准的问题链激活思考,让知识在学生心中自然生长。这场赛事,我领悟出“三挖”备课法心得:一是挖资源,深挖教材、教参、课标, 广集各地最新优质课例,激活设计灵感;其次是挖课型,紧扣不同课型特质,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确保核心要素落实到位;最后是挖学生情况,洞悉学生已有知识与研究经验,精细预设思维路径,让引导策略真正落地生根。
匠心育人
提升教学质量
●曾丽(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灌口小学)副校长、道德与法治教师,第六届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学大赛小学组道德与法治一等奖获得者):在“省赛”舞台上成为一名匠人,展现出“匠心”, 源于长期在一线课堂深耕教育的结果,这离不开集美教育的改革力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近年来,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不断探索“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研模式,倡导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搭建赛训一体的师资培训平台,持续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质量。集美区 “青蓝工程”“名师发展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名校长工作室”等一系列孵化培养工程,让我不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实现教与学的“质的飞跃”。
精进学识
引导学生思考
●杨诗宇(集美区园博学校美术教师,第六届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学大赛小学组美术二等奖获得者):备赛过程是学习也是沉淀,让我能站在更高视角洞察教学本质。我深刻领悟到,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目的与价值,这才是教育的本真。教育者只有不断精进,具备扎实的学识、灵活的教法以及对学生的耐心关怀,才能在教育之路上行稳致远。集美区长期以来大力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组织的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让我得以接触到前沿的教学理念,极大地拓宽了教学视野。
【点击】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学大赛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学大赛由省教育厅和省总工会举办,三年一届,今年是第六届。它被公认是最权威、对老师教学技能最全面的检阅,全面考察教师课堂教学、观课评课、课程问答等综合能力。
福建省第六届中小学教师教学大赛“综合素质比赛”,也就是常说的大赛“特等奖”,在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四个组别的一等奖得主之中产生,且不分学科。大赛的“特等奖”获得者可申报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特等奖”女选手还可申报“福建省五一巾帼标兵”称号,含金量十足。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