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人员拆除血蛤围堰。
多部门协同作战,依法拆解“三无”船舶。
厦门网讯(文/图 厦门日报记者 王元晖 通讯员 蔡承锴 林志豪)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环东海域的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内茂盛的红树林迎风摇曳,但隐匿其中的非法养殖设施却如同在碧绿翡翠上留下了一块瑕疵。为了清除这些“瑕疵”,本月以来,不仅这里,在丙洲大桥附近水域,在同安西溪流域,也都出现了身着不同服装的执法人员身影。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综合三大队(以下简称“综合三大队”)先后联合多部门,全面铺开系列专项执法打击行动,重拳打击非法养殖、违法捕捞及“三无”船舶乱象,以进一步加强水域生态保护,规范渔业生产秩序。他们“同向奔赴”的脚步背后,是多部门日益稳固的“联合作战”机制。
一次次迎难而上,一回又一回凯旋,是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持续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开展“奋力拼搏、奋勇争先”专项行动的生动缩影。当前,各大队紧盯“先”的目标导向、强化“拼”的精神状态、把握“实”的评判标准,只争朝夕、狠抓落实,在严格海域管理、守护海洋生态、保护海洋资源、保障平安海域等方面交出亮眼答卷。
联合拆除非法养殖围堰
巩固红树林生态屏障
尽管有红树林的遮蔽,但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内的一处血蛤围堰却格外扎眼。30米长的围堰、500平方米的违法养殖面积——违法者在这一特殊地带养殖血蛤,不仅破坏了海洋环境,也给厦门新打造的这张城市名片抹上了阴影。在发现该处非法养殖后,我市海洋执法部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违法养殖者依旧无动于衷,拒绝自行拆除。
面对啃不动的“硬骨头”,怎么办?困难面前,一双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本月初的一个上午,天刚蒙蒙亮,综合三大队联合翔安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管理单位,对公园范围内的这处非法养殖设施开展专项联合打击。行动出动联合执法人员11名、作业人员10名。
在雨点般铁锤的敲击下,围堰设施被彻底拆除,500平方米的违法养殖区域被清理干净,重新与周边的美丽环境融为一体。不可否认的是,此次联合行动,在巩固红树林生态屏障的同时,还有效遏制了破坏红树林湿地生态的非法养殖行为。更重要的是,它向社会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整治非法养殖,多部门已经携起手来,形成了强大合力。
合力打击“三无”船舶乱象
护航海上生产安全
大型挖掘机强有力的铁臂下,12个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违法捕捞工具化为碎片。今年清明节前,综合三大队联合同安公安分局海防大队、海警同安工作站、同安海事处以及同安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西柯街道、西柯派出所等部门,针对执法巡查发现的丙洲大桥附近水域、滩涂中多艘“三无”船舶,开展联合专项打击。
水陆警戒和劝导,海上拖船,岸上定点拆解。依据这一方案展开的联合执法,声势浩大。此次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42名,执法艇、拖船、救援船各1艘,各部门各司其职、严盯紧防、协同作战。丙洲大桥北侧的拆解现场,共依法拆解“三无”船舶7艘、泡沫筏5艘。
这是在我市海洋执法部门牵头下,相关部门共同打响的整治“三无”船舶乱象的又一枪。综合三大队副大队长罗亮认为,相对于海洋部门的“单打独斗”,联合执法迸发出来的威慑力,更能从源头上遏制利用“三无”船舶从事走私、载客、捕捞等不法行为,有力维护今后的海上安全生产秩序。
铲除吊罾非法捕捞顽疾
守护西溪流域生态
同安西溪流域溪流潺潺,一种古称“吊罾”的非法捕捞渔具进入了执法人员的视线——这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一端固定在岸上,一端则深深地潜入水底,简单粗暴的捕捞方式,给渔业资源带来了不小的伤害。
本月中旬,综合三大队牵头组织同安区祥和街道、同安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以及同安区城管、城建、瑶头社区等部门,出动30余名执法人员,对同安西溪流域、瑶江大桥上吊罾非法捕捞行为实施专项联合打击。
由于捕捞面积大且布设简便,一直以来,吊罾都被公认为难以治愈的非法捕捞顽疾。综合三大队采取“宣传+执法”方式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张贴《渔政执法限期整改通知书》及打击非法捕捞普法宣传,引导当事人自行拆除6个非法吊罾;另一方面,推进联合打击行动,通过对西溪流域联合执法巡查,发现并拆除悬挂在瑶江大桥上的3个捕捞蟹笼,同时对西溪流域2处吊罾非法捕捞设施进行破坏性拆除。事实证明,联合行动有效打击了内陆水域违法捕捞行为,在渔民中起到了普遍警示教育效应。
攥指成拳,捍卫的是厦门弥足珍贵的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系列执法行动的背后,也是多部门联勤联动、源头治理执法效能的有力展现。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表示,接下来,他们将持续把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同推动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夯实联合执法的常态化机制,科技巡查与网格化管理同步,普法宣传与严格执法并重,加强支部党建结对共建及职能部门共商共治,凝聚最大的合力推进水域生态保护,守护厦门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链接】
从细节入手 震慑侥幸行为
我市海洋部门严格执法,守护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生态安全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王元晖 通讯员 王俊杰)夜幕降临,岸边璀璨的灯光映在海沧大桥周边的海面上,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综合一大队(以下简称“综合一大队”)的执法船缓缓行进,紧盯这里可能发生的违法捕捞行为。
作为我市设立的中华白海豚保护区,这片海域的特殊性也赋予了这支队伍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执法队员近期发现,多艘渔船在海沧大桥附近海域进行捕捞作业,尽管渔船都持有正规的捕捞证,但船上配置的大型网具及无差别的捕捞行为,是否可能给保护区内的中华白海豚带来伤害?
答案显而易见。但严格执法,必须从相关法规中找到依据。《厦门市中华白海豚保护规定》摆在了综合一大队的会议桌上,利用周末时间,大队相关负责人在组织研究讨论时注意到一个小细节,持证渔船如果进行不当作业,仍将被认定为伤害中华白海豚的违法违规行为——法规第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明确指出:“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内禁止底拖网和高2米、连续长度150米以上的流刺网作业。”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迅速行动。在随后综合一大队组织的一次突击检查中,执法队员仔细排查每一艘渔船,细致检查后,成功锁定并查扣一艘不符合上述规定的涉嫌违法捕捞船只。在综合一大队法制员肖勇看来,此次行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向违法行为打出重拳,更在于对保护区海域心存侥幸的非法捕捞者产生巨大的震慑作用,为今后在法律框架下严格细节管理、守护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生态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中华白海豚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而厦门是它们的重要栖息地。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表示,他们将继续加大日常执法巡查力度,强化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并严格依据法规完善执法机制,为中华白海豚在厦门海域的繁衍生息打造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