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鸭式”喂养导致超重 厦门7岁男孩心率狂飙
2025-04-25 07:48 来源:厦门日报

  7岁的西西体重、身高远超同龄男童。

  ■ 时间:4月15日

  ■ 地点:市杏林医院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刘蓉 通讯员 陈东升 许培虹 图/市杏林医院 提供)近日的一个深夜,厦门市杏林医院儿科病房的空气仿佛凝固。在尖锐的监护仪警报声中,7岁男童西西(化名)被紧急推进抢救室,他的心率如同失控的马达,疯狂跳动至220 次/分,这个数字是儿童极限心率的两倍。谁能想到,这场生死危机的根源,竟是在他早产儿时期埋下的“过度喂养”隐患。

  如今,西西的病情已经稳定并出院。近日,父母带着他复诊,再三对医生保证,会多带孩子参加户外运动,严控饮食,让他能恢复至健康体重。

  7岁娃体重超30公斤 心动过速突然倒地

  西西出生时体重仅1.6公斤,在保温箱里度过了艰难的30天。心疼孩子先天不足,家长对他开启“填鸭式”喂养模式。随着奶瓶上的刻度不断增加,辅食碗里的分量越堆越高,家人这份沉甸甸的“爱”,最终化作孩子在7岁时就超过30公斤的体重——这个数字远超同龄儿童体重22公斤的平均值。

  4月15日23时,入院前3小时,正在玩耍的西西突然捂住胸口,面色苍白地瘫倒在地,伴随剧烈头晕,被紧急送往医院。心电图检查结果令人揪心: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这种随时可能引发心衰、休克,甚至猝死的急症,在肥胖患儿身上治疗难度呈倍数增长。

  “肥胖对儿童健康的威胁,远比想象中更隐蔽。”厦门市杏林医院儿科主任林刚曦指着检查报告神色凝重地说,脂肪堆积会侵蚀代谢系统的安全阀。医学研究数据显示,过度喂养导致的内脏脂肪堆积,会使患儿肝脏血流量较同龄人下降28%。这意味着,普通剂量的药物进入肥胖患儿体内,不仅难以发挥药效,还可能因代谢缓慢引发肝肾衰竭。

  医生启用“剂量调整法” 患儿心跳终于回归正常

  抢救室内,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有人提出 “立即转院” 的建议,却被林刚曦坚定地摇头否决:“转院路上风险更大,我们必须在这里争分夺秒救治!”

  在完成一级护理、心电监护及鼻导管吸氧等基础处置后,医生尝试进行针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改良Valsalva(瓦氏)动作、颈动脉窦按摩等物理干预,西西的心率却始终居高不下。

  临床用药中,体重与药量呈正相关,体重越大,所需药量越多。而年龄越小,肾脏排泄功能越弱,药物越难排出体外,易在体内蓄积引发风险。最艰难的抉择摆在林刚曦面前:按照常规按体重计算,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普萘洛尔的剂量需翻倍,但西西脆弱的肝肾功能根本无法承受。“当时我感觉手里握着的不是处方笔,而是孩子的生命线。” 林刚曦回忆说。

  千钧一发之际,儿科团队大胆启用“剂量调整法”——通过理想体重、体脂分布与肝、肾功能的三维建模,将普萘洛尔剂量精准锁定在10mg,并配合静脉输液治疗。紧张的60分钟后,心肺监护仪上疯狂跳动的心跳曲线终于缓缓回落,西西的心率降至87次/分,成功脱离危险。

  【医生手记】

  过度喂养:儿童健康杀手

  ●厦门市杏林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 林刚曦

  这场惊心动魄的抢救,不仅是对医生医术的考验,更撕开了儿童肥胖问题的严峻现实。数据显示,我国早产儿肥胖率逐年攀升,70% 的家长仍将“胖” 等同于“健康”。

  我想对孩子们的长辈说,奶瓶里装的不该是焦虑,辅食碗里盛的也不能是简单的补偿。我常痛心疾首地告诉肥胖患儿的家长,过度喂养看似是爱,实则是裹着糖衣的健康杀手。

  国家卫健委联合16部委开展的“体重管理三年行动”(2024-2026)正在推进,厦门市杏林医院也顺势开设体重管理门诊,为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守护孩子的健康,需要医生的专业,更需要全社会对科学育儿的重视。只有用科学的砝码,才能称量出生命真正的重量。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