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文/厦门晚报记者 李小庆 图/受访者提供 除署名外)“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今天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表彰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在这份荣誉榜单上,厦门有9人,其中全国劳动模范7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
这些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凭着热爱、匠心,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展现出新时代劳动者的爱国心、创造力。今天,他们去北京捧回荣誉,本报带您一起去认识其中的4位榜样。
全国劳动模范 林桂全
厦门TDK有限公司生产技术中心设备开发技术工程师
爱琢磨
话少想法多 中专学历维修工成为研发骨干
林桂全
会议室里坐满了媒体记者,各种问题纷纷向林桂全抛来。他脑袋一偏,脸一埋,手摸着后脖子,瑟缩两下,一个字也没发出来。“他就是话很少,但想法很多!”林桂全的直属领导、厦门TDK有限公司生产技术中心研发部课长梁友文说。
林桂全是该中心设备开发技术工程师,今年,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到北京领奖。这是他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2001年,20岁的林桂全从福建高级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当时,这是一所中专院校,他学的是机械。2002年,林桂全进入厦门TDK有限公司从事设备维修。
林桂全喜欢琢磨、钻研。刚参加工作不久,他看到生产线的工人作业,要抱起近10公斤的圆盘重物料,手动旋转方向,对准卡槽放进去。因为物料太重,有的工人还扭伤了腰。林桂全就寻思:有没有什么装置,可以让物料迅速对准卡槽?他反复琢磨、试验,终于想到一个办法,可以让物料无须对位,即可直接放入卡槽。他修改后的卡槽既精准又高效。后来,公司对这类设备都进行了改良。
在当制造组长时,林桂全发现,某产品的某一种尺寸常出现不良情况,持机人员得一直守在机器旁。即使这样,也没能降低不良率。“那是个女生,都哭了。”林桂全很受触动,决定尝试改善。
“其实是个很小的改善,就是增加一个不容易脱轨的结构。”但这一个改善,也前后花了他一个月的时间。林桂全说,当时网络不发达,可供查找、借鉴的资料很少,他只能不断想办法,根据现有设备的结构不断反推。最终,他创造性地设计出“防脱轨针轮”,使不良项目从每月25件降到5件以下,每月可节省2万元以上。这个设计也在其他生产线上推广应用。
“他很擅长创新改良,我知道的就有十多项。”梁友文说。
2019年,作为工厂“老师傅”的林桂全,报名参加了厦门市第二十四届职工技术比赛,一举夺得钳工(高级工)项目的第一名。“很意外!”林桂全说。
从2015年开始,林桂全被调入公司生产技术部,刚开始是做设备装配,近两年开始从事设备开发,完成了多种类型设备的设计开发并顺利投产。2022年,他开发的某型端子熔接机,采用磁力替代真空吸力等技术,解决了之前能耗高、维护难等问题。仅设备成本就累计节省200多万元,并使生产效率提高了20%,单台设备能耗降低25%,维护周期从3个月延长至2年,大幅降低后期维护成本,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中专毕业的林桂全,在一群本科生、研究生同事之间脱颖而出。梁友文说,公司研发中心有22名研发人员,只有林桂全的初始学历是中专。“那肯定是个人技能比较突出!”梁友文说。不过现在,林桂全通过进修已经拿到了本科学历。
如今,林桂全又成了公司唯一的全国劳动模范。一路走来,林桂全用“喜欢”两个字做诠释:就是有兴趣!他上班琢磨,回到家也琢磨,还自费买控制器、雕刻机等放在家里琢磨。连他老婆都开玩笑地向同事抱怨:“他挣的钱都用于买设备了。”
全国劳动模范 苏振熠
厦门光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传感器封测事业部A1厂生产部应用产品课线长
善钻研
爱啃“硬骨头”不断精进技术 让0.01%的不良率接近0
苏振熠
苏振熠也是一名“中专生劳模”。此次获评全国劳动模范,37岁的苏振熠既羞涩又兴奋:长这么大,最远只去过江西,还是去娶老婆,这是头一回去北京,而且是去领奖。
苏振熠是厦门光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传感器封测事业部A1厂生产部应用产品课线长,从泉州电子中专毕业后,就加入该公司,一干就是20年。
“研发部门是从0到1,我们生产部是把‘1’变为无穷大。”苏振熠说,20年来,自己就是在复制“无穷”的过程中,查缺补漏、精进技术,让生产既高效又顺畅。
在复制“1”的过程中,苏振熠刚开始只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2005年,他进入公司时,是封装生产部的作业员,很大一部分工作内容就是“浸锡”。“夏天很热,烟雾又大,车间温度在40℃以上。”苏振熠说,这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的能力。
工作3年后,20岁的苏振熠当上了封装生产部直插测试组长。当组长期间,让他最自豪的事情之一是配合研发车载灯的模组。“就两个人,另一个人负责研发,我负责落实。”苏振熠回忆,他们没日没夜干了两个月。“最后做出来了,有9种颜色,点亮时灯亮成一片,太漂亮了!”苏振熠很有成就感,因为他们的成功,公司全体人员还放假了一天。
这也“点亮”了苏振熠不断钻研的热情。前几年,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解决了公司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当时,公司生产的产品要贴上二维码,方便客户查询。但客户反馈,二维码的出错率很高。这是怎么一回事?苏振熠又开始钻研起来。
“二维码有时十几个,有时上百个,员工很容易混淆。”苏振熠开始自学打码软件,但里面都是英文,还有很多专业术语,只有中专学历的苏振熠很头疼,只得拍照后上网查找翻译,或者私下去找工程师求教。
终于,这块“硬骨头”让他啃了下来。他创造性地拆分并简化100多位编码逻辑,通过软件公式设定规则,建立客户专属模板库,实现全年标签信息零投诉。“刚开始很难,两三个月后第一个模板出来,之后就轻松多了。”苏振熠说,这项新规则至少影响了近2000种产品。
近两年,公司业务扩展到传感器业务。2024年1月,他们生产的新品出现了0.01%的不良率。苏振熠收集了产品的技术参数、机台构造以及不良方式,反复检测、排查,终于找到原因,并对机台进行了改进。他把自创的“机台电流限定警报机制”安装在原有机台上,一旦出现不良情况,马上拦截,拦截率达100%,保障了每月百万元订单稳定交付。
“我们要把0.01%的不良率,尽可能地降到接近0!”苏振熠说。
全国劳动模范 刘雪
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客舱部乘务员、乘务检查员
显担当
21年始终坚守一线 第二次进京领奖
刘雪
这是刘雪第二次进京领奖。上一次是2013年4月,当时她获得了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作为福建省唯一代表参加了劳模座谈会,还近距离和袁隆平、郭明义等劳模代表交流。那一年她30岁,她说,那是自己“人生中最激动的一天”。
12年后,42岁的刘雪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再次进京领奖。“我们每天都在干着平凡的工作,这项荣誉更多的是对这个行业的认同。”刘雪谦虚地说。
刘雪是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客舱部乘务员、乘务检查员。入职21年,她始终坚守一线运行岗位,累计安全飞行超过12800小时。
刚参加工作时,刘雪目睹了客舱里一名50多岁的男士突然昏迷,当时她的师父对男子进行了长达20分钟的抢救。当这名旅客缓缓地睁开双眼时,刘雪激动得落泪。她那时就体会到,一段航程是一份信任,更是一种责任。在当时那种紧急情况下,空乘就是旅客的希望,必须保持冷静和专业。
“现在,厦航的年旅客运输量超过4300万人次,去年我们机上一共发生了443起急救事件,其中4起典型案例还登上了《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刘雪说,从心肺复苏到外伤急救,再到各类特情处置等,正是得益于日复一日的训练,才能在危急关头冷静、专业地处置,全力守护旅客的生命安全。
一次,她执飞从哈尔滨飞往郑州的航班,一名大学生坐在座位上哭。刘雪一问,得知女生的妈妈出了车祸,正在抢救,女生心急如焚想要往家赶。刘雪不断安慰女生,考虑到女生还要转车,临下飞机前,刘雪又送上小吃和水。第二天,刘雪还发短信联系女生,询问情况。“那一刻,我只希望通过这些微不足道的关怀传递温暖,让她坚强起来。”刘雪说。
“服务就是细活。”刘雪还带头编写了《客舱服务规范》《客舱作业指南》等手册,共计188万余字,完善了“民航规章—业务标准—机构职责—操作规范”四级手册管理体系,规范客舱服务标准。
在安全飞行的12800小时里,有许多难忘时刻。比如2008年5月14日,刘雪执行汶川地震救灾航班。客舱里,装备包堆满了过道,刘雪和伙伴们站在缝隙中,接力传送餐盒。乘务员们在每个餐盒上都放了一只千纸鹤,并写上:向抗震救灾的战士们致敬,祈祷平安归来。一周后,从绵阳出发的回程航班再次由刘雪带队执飞,战士们的脸疲惫瘦黑,许多人一坐下就睡着了。为了不打扰他们休息,刘雪和乘务员们托着托盘,一杯一杯地把水递到醒着的战士们手中。
近年来,刘雪参与执飞过许多特殊的航班,如洲际撤侨航班、抗震救灾救援航班、国内医疗团队航班等。从2015年开始,刘雪作为乘务组代表,为劳模进京的主题航班做保障,刘雪和组员们也特意佩戴上奖章。“为劳模服务,也是我们的光荣。”刘雪说。
有一次,飞机快降落时,一名五六十岁的旅客站起来拿行李。刘雪本想上前阻止,没想到旅客掏出了含片递给她:“姑娘,刚才我听到你咳嗽,试一试这个。”刘雪说:“那一刻,我感动万分。我们的工作很平凡,但日复一日地坚持就是不平凡,在服务中传递温暖,也在不经意间收获感动,这是情感的双向奔赴!”
全国先进工作者 林功师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质量安全室主任
勤思考
寻找更高效快捷的检验方法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林功师 记者 刘东华 摄
学化学的林功师,来厦工作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与样品、试剂、仪器等打交道,检测水产品有无兽药残留、是否重金属超标。工作之余,他不断思考和做实验,希望寻找到更高效、更快捷的检验方法。
2015年,林功师入职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主攻水产品药物残留和重金属检测。10年来,他坚守在一线,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主持开展43项水产品药物残留和重金属的检测方法验证,申请国家专利5项,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今年,林功师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9年,在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林功师摘得全国个人第一名,与队友一起获得团体第一名。林功师说,成功没有捷径,就是“勤练+协作+实战”,无数次的实操练习、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持续的经验总结,让他们在比赛中获得成功。
林功师还记得,2021年的一天,在一次质量控制实验中,往鱼肉样品中添加了不同浓度的禁用药孔雀石绿,但在分组实验后,竟然出现了阴性(合格)的检测结果。为了弄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十多天时间里,林功师和技术员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前后做了几十次实验,终于找到了答案。
林功师说,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要注意离心的效果、提取液转移时是否带入脂肪等干扰物质。他们总结了发现的现象,并撰写了一篇学术论文,希望同行在应用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避免出现假阴性的情况。
在日常工作中,林功师发现,养殖尾水处理方式存在不足,比如反硝化细菌(一种能将硝酸盐转化为氮气的细菌,常用于污水处理系统中去除硝酸盐)对生长温度有较高的要求,温度太低就会大大影响去除污染物的效率,再比如固体污染物在絮凝仓中排出较为困难,使用不便等。
林功师和团队认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与同行交流学习,与养殖企业技术员讨论。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最终设计出用于水产养殖外排废水总氮处理装置,实现水体温度自动控制和固体污染物自动排出,并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
林功师说,下一步希望和团队成员一起在尾水研究方面有更深入的探索,寻找尾水治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途径。他也希望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平台,多培养一些技能人才,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