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播发通讯,介绍厦门百年羽球故事——
厦门,从羽球名城到苏杯之城
新华社记者 田光雨 付敏 李昊泽
“这是我第一次到厦门,但我早就知道谌龙、吉新鹏等很多羽毛球名将来自这里。”对于厦门,世界羽联新任主席巴达玛·利斯瓦达恭是未见其城、先闻其名。
2025年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正在厦门凤凰体育馆火热上演。这项世界羽坛顶级赛事首次来到福建厦门,如同为这片中国最负盛名的羽毛球热土“加冕”。羽球跃动,鼓浪声声,合奏着关于羽毛球的动人乐章。
跨越百年的羽球故事
让巴达玛印象深刻的吉新鹏和谌龙,是厦门羽毛球的两位代表人物。
迄今为止一共有三名中国选手夺得过奥运会羽毛球男单金牌。吉新鹏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拿下中国羽毛球男单首金,谌龙三战奥运集齐金银铜“三色”奖牌。除了这两位厦门培养的选手,另一位奥运双金获得者林丹,来自福建龙岩。福建羽毛球共培养出4名奥运冠军、32名世界冠军,亚洲冠军、全国冠军更是不胜枚举,是名副其实的羽毛球“冠军摇篮”。本届苏杯中国队阵容中,就有黄东萍、谭宁、翁泓阳、韩悦四名选手来自福建。
耀眼的成绩背后,是当地悠久深厚的羽毛球历史。早在20世纪初,厦门鼓浪屿马约翰体育场上就有群众进行羽毛球运动,是中国最早开展羽毛球运动的城市之一,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批批爱国华侨回到福建,为中国羽毛球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1954年,21岁的王文教不顾印度尼西亚方面的阻力,与陈福寿等华侨青年一起毅然归国,由他们组成的福建队在当时代表着中国羽毛球的最高水平。退役后王文教先后执教福建羽毛球队、国家羽毛球队,培养出汤仙虎、杨阳、赵剑华、李永波、田秉毅等一大批人才。在他任总教练期间,中国羽毛球队获得四次汤姆斯杯冠军,在尤伯杯实现五连冠。中国羽毛球协会称王文教是“新中国羽毛球事业的奠基人”。
本届苏杯每日比赛结束后,走出凤凰体育馆的人会看到隔壁白鹭体育场外大屏幕反复滚动着闽南俗语“爱拼才会赢”。这句话正是福建羽毛球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
每3人就有1人打羽毛球
工作日晚上,清脆的击球声和痛快的呐喊声回荡在厦门市体育中心羽毛球馆。市民姜利海正与球友们比赛,一周打四次球是生活常态。练习羽毛球8年的他从“小白”成了业余高手。“打羽毛球能缓解颈椎疲劳,同时也是很好的社交方式。”姜利海说。
在厦门,有约10万名像姜利海这样的羽毛球爱好者,活跃在室内外600多片羽毛球场地中。据厦门市体育局统计,在全市体育人口中,每3个人就有1个人打羽毛球。
厦门羽毛球协会秘书长林光表示,羽毛球是厦门人最喜欢的运动之一。“羽毛球热”从专业赛场蔓延至街头巷尾,每年举办大小赛事超过100场,参赛人数约20万人次。
为迎接本届苏杯,厦门市举办了一系列配套活动和预热赛事。“我要看苏杯”2025年厦门市首届社区羽毛球赛吸引了96支社区队伍、近千名选手报名参与,前16名的队伍能获得现场看苏杯的机会。
崛起的赛事之城
苏迪曼杯是厦门举办过的最高规格羽毛球赛事。此前,厦门已承办过多次世界大赛,是一座崛起中的体育之城。
近年来,厦门在建设“国际体育名城”的目标上加大步伐,成效显著。培育20多年的厦门马拉松成为国内仅有的三个“白金标赛事”之一,白鹭体育场、凤凰体育馆和白海豚游泳馆等现代化场馆建成,让厦门有能力承办世界田联钻石联赛分站赛、2026美加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国际排联沙滩排球职业巡回赛挑战赛等一批顶尖赛事。
厦门市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构建多元化赛事体系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厦门将争取更多稀缺国际赛事资源,推动赛事和文教旅商深度融合,强化国际文化交流,结交四方朋友,通过举办赛事讲好中国故事。
本届苏杯开赛前,世界羽联在厦门举行了第86届年度大会,选举巴达玛为新任主席,提出了“让羽毛球运动触达全球社区”的工作目标。世界羽坛的脉搏与鹭岛的城市心跳同频共振,正为这项运动谱写新的篇章。新华社厦门4月30日电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