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工业机器人让人目不暇接。
由滑台、电动缸、中空旋转平台、分割器等设备组成的机器人。
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记者 吴君宁 图/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东海之滨奏响工业强音,一件件“硬核”工业产品吸引着观众目光,展现出一幅幅“未来工厂”运作的生动图景。
昨日,2025厦门工业博览会暨第29届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在厦门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启幕,总展览面积约7.6万平方米,吸引了境内外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家企业参展。展会将持续至12日,举办20多场会议活动,上千项前沿技术与创新产品集中亮相,构建集技术转化、商贸合作、产业升级于一体的国际级工业生态平台。
硬核创新矩阵齐亮相
工作人员调试自动锁付设备。
柔性机械臂精准抓取零件、AGV小车穿梭运输、数字孪生系统实时显示生产数据……走进工业自动化展区,“未来工厂”的运作场景在此生动展开;从激光切割到折弯成形,从焊接去毛刺到智能打标,金属加工展区的现场火花四溅。
激光被誉为“最快的刀”。邦德激光今年携一款管材激光切割机亮相厦门工博会,“厚度为1毫米的工件,这款采用最新技术的切割机每分钟可以切割25米。”邦德激光销售总监苏道周告诉记者,它的切割效率比传统激光切割机提升了50%以上。
此外,邦德激光推出了从1500瓦到20万瓦功率段的板材、管材、型材、板管一体激光切割机,深度适配自动上下料系统、智能仓储模块,打造“激光切割+”生态矩阵;打造的另一个“杀手锏”——手持激光焊接机也亮相现场,让不同需求用户都能找到最合适的激光产品。“我们在厦门工博会参展多年,接触和结交到了不少大型公司以及相关行业上下游企业的新客户。”苏道周说。
本届展会堪称工业科技“全明星赛”:扬森数控、优利德、华航唯实、雷赛智能、宜科等50多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领衔登场;合盈、明纬、天谷信息、精研、海思等70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组团亮相;双延兴业、万久科技、鑫奥格、威准科技、正航软件等20余家科技小巨人同场竞技……构建了“世界500强+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的梯度展示矩阵。
此外,嘉泰激光的风神系列、东刚精机的线轨卧式数控车铣复合机、海特的无风扇工控机、麦克维德的封帽手套箱焊接系统,英昊达的光学轴类测量仪等一众前沿新品也重磅登场,从精密零部件到高端数控系统,从新材料研发到智能检测设备,这些工业“顶流”强势集结,集中呈现前沿创新产品与技术。
打造创新产业链生态
本届展会创新采用“1+N”展览架构,以厦门工博会为核心,联动举办厦门电子信息暨数字经济博览会、厦门新能源产业博览会、厦门智能建造展览会三大专题展,完整覆盖从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到智能装备、系统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条,汇聚了山崎马扎克、美国哈挺、瑞铁机床、沙迪克、日本津上、邦德激光、海天塑机、扬力集团等境内外知名品牌,助力工业制造企业精准对接上下游资源。
厦工股份的远程遥控并能自主学习的5G智能装载机产品、中国首台甲醇动力装载机;厦工重工的全球首台120吨级IGV码头集装箱转运车、配套智能驾驶舱……一个个酷炫装备和硬核产品重装亮相由海翼集团领衔打造的国贸先进制造业馆。今年该馆以“一流引领 向新求质”为主题,重点展示人工智能产品研发突破、产业链协同创新、产业升级服务优化以及投资基金赋能成果四大板块。
在厦门新能源产业博览会上,厦门金龙展示的一辆“厦门造”氢能重卡十分吸睛。“氢燃料电池重卡具有零排放、续航里程长、加氢时间短等优势,已成为新能源重卡重要发展方向。”展会现场,一名厦门金龙高级工程师告诉记者,这辆氢能重卡在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长续航高安全氢燃料电池重卡集成、高效氢-电混合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等关键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相关技术获得了2024年度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台氢能重卡的续航里程≥500公里,相比纯电重卡的续航里程提升了两倍多。
在不远处,中建一局携智能机器狗等参加厦门智能建造展览会。该展会创新打造“展览展示+场景体验”双平台,在2-3号馆通道特设产品实操表演区,实时演示室内喷涂机器人等产品,让观众可直观感受智能建造技术革新力量。
“在对没有原图纸的旧有建筑物的改造中,这台机器狗能够在现场采集信息进行激光建模和巡检,大幅提升现场管理团队的工作效率。”中建一局技术部工作人员黄超介绍,此外,他们还在国际上首次研发并应用了交替式步履行走装置,首创了带地下室的整体平移技术,应用该项技术的厦门后溪长途汽车站主站房平移项目创下“建筑物整体平移弧度最长”吉尼斯世界纪录,推动建筑业向智慧化、绿色化转型。
搭建全球工业互联“金色桥梁”
智能传输系统。
“今年,厦门工博会吸引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参展,其中包括德国施迈赛、德国万可、德国安士能、日本捷太格特、中国台湾町洋等全球工业细分产品领域的头部企业。”汉诺威米兰展览(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刘国良表示,汉诺威米兰从国际资源导入、国际买家组织及国际合作论坛和研讨会举办等方面助力提升2025厦门工博会的国际化水平。
本届工博会持续深化与汉诺威米兰展览(上海)有限公司、东浩兰生会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两大国际展览巨头的战略合作,吸引了德国、美国、比利时等传统工业强国,日本、韩国等精密制造标杆,以及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等新兴创新经济体共十余个境外国家与地区的行业领军品牌参展,这不仅提升了展会的国际化水平,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与国际先进企业交流合作的机会。
今年,中国(福建)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对接会、印尼工业产业供需对接会等系列跨境对接活动还将与工博会同期举办,并邀请了土耳其、摩洛哥、玻利维亚、印尼、约旦、埃及、蒙古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采购商参会,为企业构建起跨境合作的高端平台,助力企业拓展全球合作新市场。
作为海峡两岸工业交流的重要窗口,本届工博会持续深化对台特色和两岸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组织台湾建德、谭佳、上银等30余家台湾地区企业组团参展,东亚机械、东刚精机等20余家台资企业也参展各主题展区。
同时,台湾贸易中心广州代表处、台湾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台湾数位科技产业学会等台湾专业机构纷纷率领会员企业参会交流,共绘海峡两岸产业协同蓝图。
让客商引得来、留得住、谈得成
如何让有合作需求的企业找到“心仪”的它?据了解,本届工博会精准联动了超250个目标行业商协会及机构,组织专业采购团约6000人到场参观采购,同时定向邀请了100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和地区百强企业。
“为提升本届工博会的展会实效,我们着力构建‘客商邀约精准化、供需对接场景化、服务保障全程化’三位一体的精准服务体系,打造工业领域高效对接平台。”厦门国贸会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旭东介绍,为了提高展会现场的采购对接成效,组委会创新打造“展前匹配、展中对接、展后落地”的一站式服务,实现展前需求预匹配、展中对接高效率、展后合作可追溯,确保客商“引得来、留得住、谈得成”。
而在此之前,组委会就在采购商精准邀请方面多措并举,向数据库中的30多万目标买家发送参观采购邀请,精准联动超250个目标行业商协会及机构组织专业采购团,联络邀请了100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和地区百强企业,并借助合作伙伴的资源渠道扩大境外采购商邀请范围等,力争让采购商的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
组委会介绍,展会期间还将举办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全南县(厦门)“双招双引”推介暨产销对接会、第三届工业优品采购节等多场采购对接活动等多场采购对接活动,现场将发布800多条采购需求线索。
今年,厦门国际博览中心还充分发挥“国内新一代数字化展馆”的独特优势,提升展客商的参会体验。部署了26个智能化子系统,通过IOC智慧运营中心,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全可视,突破空间局限,对展馆与展商进行全方位动态呈现,同时还能提供智能导览、信息实时推送及便捷导航服务,大幅提升观众参观的便利性与流畅度。
声音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奇:
当前,全球工业正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期待通过本届展会,凝聚全球智慧,加速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助力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时,台湾在精密加工机械、功能部件、电控系统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较强的竞争力,海峡两岸贸易方面还有广阔的提升空间。我们愿与两岸同仁携手,以厦门工博会为桥梁,书写两岸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主任杨儒堃:
大陆始终是台商和台资企业关键的生产及运营基地,也是未来布局高科技与新兴产业的重要市场。作为两岸企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厦门工博会不仅为厂商提供了展示产品、拓展市场的机遇,更促进了两岸企业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面对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浪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潜力巨大,机械电子等制造行业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对于台湾企业来说,这不仅是拓展市场的良机,更是向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
点击
2025海峡工业论坛:
AI引擎赋能新型工业化
智能运输机器人
混动装载机。
昨日上午,2025厦门工业博览会的重要论坛——2025海峡工业论坛在厦门国际博览中心同步举办。论坛以“AI引擎赋能,重塑新型工业化版图”为主题,汇聚众多业内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发展趋势,为推动两岸工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合作平台。
在全球化浪潮与数字技术的双重推动下,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模式出海,每一步都是机遇与挑战的交织。牛津大学博士后泉州师范学院特聘教授王晗不仅与大家分享了他在AI领域的技术研究成果,还从政策法规差异、文化与市场差异、企业投资风险规避等维度为有意向出海的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建议。
台湾物联网协会荣誉理事长、台湾生成式AI协会副理事长梁宾先指出,大陆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丰富的数据资源、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完善的产业生态,在应用场景拓展和技术创新方面成果显著;而台湾则在半导体、精密制造等硬件领域技术先进,具备深厚的产业基础。双方在人工智能产业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未来应加强交流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实现互利共赢。
此外,来自阿里云、火山引擎、百度云、微亚智能、兴业研究等国内龙头企业代表及金融机构代表就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发展机遇,以及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实践应用情况进行了主题分享。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