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组建21个"创新发展共同体"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2025-05-13 07:23 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应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

  以“科创+产业”为引领,集美创新设立由政府牵头,企业、高校、第三方运营机构共建的“创新发展共同体”,强强联手,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日前,集美区举行创新发展共同体推进会,正式官宣21个创新发展共同体及其首期轮值召集人。

  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正在加速转化为推动集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近期,集美区正式出台升级版“聚贤集美”人才计划,加大力度引才育才留才,以高素质人才支撑集美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组建?

  旨在实现制度性突破,以学科协同重塑产业研发体系,以人才流动贯通产教资源循环,以专业运作实现可持续合作

  什么是创新发展共同体?就集美而言,就是组建集政府、企业、高校多方力量的“创新战队”,通过政府搭台、高校赋能、企业主体协同发力,健全创新要素贯通机制,推动实验室成果与生产线需求精准对接,为辖区产业和人才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支撑。

  为什么组建创新发展共同体?集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区别于常规的产教融合体,创新发展共同体旨在通过“系统融合”的制度创新,打破以往“一次性技术交易”的定式,推动高校学科建设与企业技术攻关同频共振,以学科协同重塑产业研发体系,以人才流动贯通产教资源循环,以专业运作实现可持续合作。让教育链深度嵌入产业链,真正实现“产业出题、学科作答、校企共赢”。

  “以往,一方面企业技术需求门类繁多、变化频繁,另一方面高校的学科设置又相对稳定、调整周期和程序相对偏长,双方难以在细分领域实现广泛、快速的精准匹配,这种结构性错位导致校企合作陷入企业技术供给‘不解渴’、高校成果转化‘落地难’的双重窘境。”集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最大化调动创新要素的能量,让产教融合真正成为企业、高校的“底层逻辑”,创新发展共同体这一系统性制度创新应运而生。

  具体而言,创新发展共同体旨在实现三大系统性变革。一是以专业为纽带,锚定融合赛道。区别于传统产学研联合体的松散联结,共同体以高校院所的“专业学科”为单元,围绕集美区“五创五美”产业布局和高校重点学科交叉领域,遴选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21个精准对接方向。二是以人才为抓手,贯通培养链条。集美区认为,校企共同引、育、留、用人才,是破解产学研融合难题的根本之道,创建共同体,就是为了推动校企联合打造全生命周期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动态适配、全面融合。三是以专业化机构为桥梁,确保高质量运营。针对过去依靠行政力量推进,存在覆盖面窄、服务频次低、专业度不足等问题,集美区专门成立区人力资源发展公司,引入顶级市场服务机构,搭建专业化服务平台,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全链条服务保障。

  “此次组建的创新发展共同体,让产学研服务不是停留在‘牵线搭桥’的浅表层面,而是通过对产学研深度融合路径的系统重构,实现对创新资源碎片化困局的制度性突破。”集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机制如何高效运转?

  政府牵头,实行企业轮值召集人机制,高校院系负责人、企业高管参与

  推进会上,21个创新发展共同体及其首期轮值召集人正式官宣。据介绍,首期轮值召集人由辖区在各领域的领军企业担任,包括金龙汽车、宏发电声、建霖家居、虹鹭钨钼、云知芯、跑红集团等,这些领军企业将携手高校,协同推动“创新+赋能”“转化+育人”成果,构建“共创、共享、共赢”生态。

  据介绍,在运行机制方面,创新发展共同体由集美区委、区政府牵头企业、高校院所建立常态化协作体系。各共同体实行企业轮值召集人机制,根据需求定制高质量校企对接活动,由高校院系负责人、企业高管共同参与、谋划和推进合作项目,重点推进人才需求与技术供给的精准对接,降低校企合作沟通成本,重点任务包括推动人才双聘、专业共建、专班培养、课程设置与实习实训,以及促进企业高管继续教育、校企联合研发等。

  作为21个共同体之一,“智能科学与技术创新发展共同体”涵盖雅马哈发动机、云知芯智能科技、金龙汽车、美柚等近60家成员企业,以及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成员高校。共同体成立后,企业代表将积极协助统筹产业资源,推动产教融合与专业学科建设,高校代表将助力统筹学科资源,引领共同体内的技术创新和学科发展。

  “当前,我们把支撑企业人才需求作为共同体工作最重要的目标和突破点,构建产业人才精准培养、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校企资源高度共享的创新合作机制,实现企业和高校双向奔赴、携手发展。”集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背景

  人才科技产业资源汇聚 构建共创共享共赢生态

  结合线上线下问卷,掌握企业骨干人才继续教育诉求,促成路达等企业与集大继续教育学院达成课程合作意向;积极为企业和职校搭建桥梁,成功“牵线”共建人才培育专业专班,推动跑红集团、集美产投等企业建成校外实践基地……近一段时间,创新发展共同体已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助力高校育才与企业用才“双向奔赴”。此外,共同体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举办120余场校企对接活动,提供26628个就业岗位。在成果转化上,推动学科升级,新增多个学位授权点;推动建成66个实习实训基地,推动学生实习实训超2000人次,还有642名企业人员走进校园当起“产业导师”。

  作为厦门跨岛发展的标志区、动能转换的主战场,集美区创新要素活跃,“产业+人才”优势显著。产业方面,形成由“3+1”主导产业及“5+5+X”产业新赛道构成的发展主线,培育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厦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93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人才方面,集美区汇聚了16所高校、科研院所,形成了覆盖博士、硕士、学士及大专、中职的完整教育体系,在校师生突破17万人。这里拥有10个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前1%的重点学科、7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10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400余个学科专业紧密对接厦门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区域产业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科技、人才、产业资源在集美交汇聚集,孕育着无限创新潜能。去年以来,依托创新发展共同体和高校产业技术联盟,辖区高校、科研院所与集美区企业签约落地超200个高质量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涵盖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标志着产学研融合创新在集美区迈上新的台阶。

  同步

  升级版“聚贤集美”人才计划发布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应洁)近期,集美区出台《关于深入实施“聚贤集美”人才计划 以高素质人才支撑集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升级发布“聚贤集美”人才计划3.0版。该计划新增“高端人才”双聘、校企课程和专班共建、企业人才继续教育等创新发展政策,进一步助力创新发展共同体建设。

  新版政策对校企“高端人才”双聘实现最高20万元/人的补助;对辖区校(所)与本区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并通过省级以上立项及验收的,最高给予校(所)50万元奖励;对本区企业与校(所)共建课程、专班给予最高20万元补助。

  新版政策对参与创新发展共同体企业的人才开展继续教育给予每人每年最高5000元奖励;对参与创新发展共同体建设的校(所)围绕重点产业增设专业学科的,给予最高15万元奖励;对争创共同体示范“样板”的企业、高校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对经认定为“集美区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的企业,也将给予奖励支持。

  21个创新发展共同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发展共同体

  ●智能科学与技术创新发展共同体

  ●信息与通信工程创新发展共同体

  ●电子科学与技术创新发展共同体

  ●软件工程创新发展共同体

  ●网络空间安全创新发展共同体

  ●电气工程创新发展共同体

  ●机械工程创新发展共同体

  ●动力工程及热物理创新发展共同体

  ●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发展共同体

  ●交通运输工程创新发展共同体

  ●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共同体

  ●生物与医药创新发展共同体

  ●食品科学与工程创新发展共同体

  ●设计学创新发展共同体

  ●艺术学创新发展共同体

  ●旅游管理创新发展共同体

  ●农业创新发展共同体

  ●物流管理创新发展共同体

  ●金融创新发展共同体

  ●中国汉语言文学创新发展共同体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