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池塘里的“大黑鱼”。
厦门网讯 (文/厦门晚报记者 张海昌 图/受访者提供)池塘中,小鱼儿在悠闲游荡,突然水波荡漾起来,水中出现几条“大黑鱼”。小鱼儿惊慌失措,岸上的市民游客则惊讶不已。市民廖女士向本报市民热线5589999讲述了在中山公园见到的这一幕。公园管理方表示,将加强管理,采取捕捞等措施维护生态平衡。
市民担心
这些鱼不像本地的 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
当天上午,包括廖女士在内的多位市民在中山公园史迹馆旁的池塘边都看到了那几条“大黑鱼”。廖女士说,这种鱼体型较大,不像是本地品种,疑似外来品种,不确定是公园养殖的还是有人放生的。
廖女士担心,这些鱼可能会影响本地水生物平衡。“公园整体环境挺好的,不希望被这些不明来历的鱼破坏。”
现场观察
确有“大黑鱼”出没 泛起的波纹较明显
接到廖女士的反映后,记者当即前往中山公园。此时的池塘内水草丰茂,池水清澈,荷叶点缀其间。池中可以看到锦鲤、龟和各种小鱼,还有黑水鸡在水中嬉戏。
观察发现,水中确实有两条“大黑鱼”在近岸边的水草里出没,体型较大,约三四十厘米长,它们在池中游荡时,泛起的波纹较为明显。
记者将拍摄的照片咨询专家获知,这种“大黑鱼”是胡子鱼,学名革胡子鲶,原产于非洲尼罗河流域,1981年作为经济鱼类引入我国。其适应性强,能在污水及下水道中生存。以鱼虾、鱼卵为食,甚至会同类相残,严重挤压本地物种生存空间。
部门回应
安排人员捕捞 持续关注生态情况
记者联系中山公园主管部门——思明区市政园林绿化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大黑鱼”并非公园养殖,应该是市民偷偷放生的。中心已经注意到此事,曾安排人员捕捞但效果不佳。将再次安排捕捞,并持续关注水中的生态情况。
该负责人说,控制鱼的数量是保证水质的关键因素,鱼过多尤其是罗非鱼过多,会啃食水草并拱泥,导致水质浑浊。所以,公园在池塘边张贴或树立了严禁放生和投喂的牌子。“虽然保安也会提醒市民不能放生,但仍难免有人偷偷放生,未来将加强管理。”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