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火把"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厦门大力推动艺术走进乡村融入乡村
2025-05-21 07:49 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邬秀君)乡村振兴,一头连着国家发展大局,一头连着乡村民生福祉。借助艺术的力量,激活当地文化基因,形成新的就业和创收增长点,为乡村发展注入动能和活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日前,福建省“艺术点亮乡村”主题采访活动启动。连日来,采访小组走进我省各地乡村,实地采访挖掘乡村振兴创新实践,总结各地在艺术赋能乡村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今日,采访小组将走进我市翔安区黄厝村,探访艺术如何让黄厝村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

  事实上,得益于厦门全面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目标,艺术走进乡村、融入乡村,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抓手,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厦门注重整合乡村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引入不同艺术力量,打造出富有特色的文化艺术部落,以艺术赋能乡村发展,重塑厦门乡村面貌,改变农村经济发展业态,助推新时代农村高质量发展。

  如今,走进拥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翔安澳头村,不仅能感受红砖大厝、古桥、庙宇、宗祠等传统建筑元素的魅力,还能在超旷美术馆、北欧当代艺术中心等专业艺术展馆感受新潮艺术的魅力。

  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的进驻,给这个古朴的乡村带来前沿的当代艺术氛围,使之逐渐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艺术部落。

  借艺术的绵密之力,焕新乡村面貌。当下,越来越多的艺术文化新地标、老宅再生的美学新空间出现在厦门的乡村里。和澳头村相似,同安区美林街道后田社区原本是个传统渔村,近年来,乘着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东风,后田社区逐步蜕变为艺术社区。在这里,34栋古厝得以新生,艺术家的入驻以及艺术工作室的引进,让这片古厝群变成了极具吸引力的艺术空间。

  不仅在岛外的乡村、社区,艺术在推动岛内城中村蜕变上,同样令人眼前一亮。湖里区殿前街道的城中村面积岛内最大,在政府主导以及热心艺术家的努力下,创立了红顶艺术社区。如今,这里名家群集之势初显,除了名家工作室,还有不少文化设计类品牌工作室相继进驻,同时挂牌国际艺术机构3个、省市级艺术机构十余个,园区逐渐呈现出艺术产业的初步生态。在城市化浪潮中,这个城中村越来越好,逐渐成为与城市和谐文明共生的典范。

  艺术除了改变乡村的物理面貌,还能带来什么?在一位艺术界人士看来,越来越多开展的艺术活动正潜移默化改变着村民,让他们从不了解到逐渐能够欣赏当代艺术,甚至积极参与志愿活动、鼓励支持下一代学习艺术。按北欧当代艺术中心馆长蓝兰的说法:艺术在澳头的土壤里长出了新的风景。而在殿前街道相关负责人眼中,公共艺术的介入唤起村民的自豪感,深化在地艺术活动,推动社会大美育,更好地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而从经济层面来看,以艺术形式打造文化聚落,进而开展研学、艺术展等活动形成流量牵引,必然带来最为实际的经济效益,而这也正是艺术赋能乡村发展最实际的注脚。

  艺术赋能厦门乡村发展,台湾青年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两岸青年交流交往的最前沿,近年来,厦门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厦台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厦实习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厦门市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的若干措施》等,为台湾青年来厦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选择来大陆创业就业,其中有不少人积极投身农村农业发展。

  目前,厦门已吸引多名台湾乡村规划师深度参与厦门乡村振兴,他们以“守护乡土文脉,活化传统村落”为目标,通过成立艺术工作室,参与当地乡村振兴文创项目,加入到助力当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乡村样本。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