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的鼓励充满爱和期待。记者 刘东华 摄
考生们信心满满奔赴考场。记者 刘东华 摄
人生重要时刻,总有暖心陪伴。 记者 陈嘉新 摄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郭文娟)厦门2.6万名考生昨起参加高考,首日在平稳中度过。
昨天考的是语文和数学。考试一结束,语文作文题就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而关于“高考数学”的相关讨论,也冲上了“热搜榜”。在社交媒体上,有考生“哀叹”:“数学,你又辜负了我!”不少网友也加入“数学吐槽大会”:“看数学好像观天书,题目都看不懂,更别提判断难不难了!”“数学永远是最磨人的!”“甭说看题,听到‘数学’两字就怕怕!”
实际上,不管考试难不难,老师一般都建议“考完一科丢一科”,这样才能轻装上阵,把精力集中到剩下的科目中。
今天,高考有3个科目开考。上午考物理/历史,下午考外语。明天开考4个科目,上下午各两科,分别是化学/地理,思想政治/生物学。
福建省从2021年开始实施新高考,考试时间从过去的两天增加到三天,考生根据“3+1+2”模式选科,共有12种组合。不过,因选科组合不同,有的考生两天半就考完了。
所谓“3+1+2”是指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选考科目就是“1+2”,“1”为从物理和历史中选一门,“2”为从生物、化学、地理、政治中选两门。
语文名师:高考作文看起来好写但不易写好
今年福建高考作文题仍使用全国一卷。
一名语文名师说,一般来说,高考作文题看起来好写但不易写好。“好写”指的是要求比较明确,主题比较鲜明,让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接触过;但要“写好”,是有难度的。今年福建高考作文的爱国主义主题,就给考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学生会觉得自己有话可说。
“题目中的三则材料是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该名师分析,材料一说的是愤怒,也就是抗战的原因,第二个说的是我们的坚持,第三说的是一种胜利的前途。这层逻辑关系是有难度的,学生未必能够透过现象分析到位。学生若想把文章写好,就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口号式的宣讲,而是需要一些具体的素材、知识,还有自己对问题本身的一些独特的洞察,这并不简单。该名师认为,今年的作文题在反套路方面还是很有一些启示的,一些刷题模式对它来说确实用处不大。
AI写的高考作文怎么样?听听专家怎么说
今年高考作文难不难?让AI软件来看看?
昨天,本报邀请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苏琼点评4篇AI软件写的高考作文《声之茧:论艺术表达的困境与超越》《沉默与燃烧:论时代喉舌的精神谱系》《暗哑处的光音》《声音的三重变奏:从喉舌到血脉的觉醒之路》。
苏琼说,今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给出了经历过家国苦难历史,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老舍、艾青、穆旦的诗文——“人民艺术家”老舍、《人民文学》副主编艾青和在抗日战争中投笔从戎参加过入缅远征军的穆旦。所选三则材料承载着他们的深情挚爱、家国情怀和对民族奋发的期许。在高考语境之中,可见国家对莘莘学子的期望,因此,题目要求“确定立意”,同时提出“明确文体”。
她读完4篇AI软件写的作文后,发现存在3个共性问题。具体点评意见如下:
一是情感逻辑匮乏,读之枯燥乏味,缺乏个性与主体意识。简单地说,就是:AI写作不会说人话,没有人味儿,基本不值一读。
二是文字佶屈聱牙,行文欠晓畅欠通畅;用词生涩套路化且空洞无所指;遣词造句生搬硬套,句与句之间的连接牵强附会且有明显的拼凑痕迹。
三是AI写不出能展露年轻学子独特风采与才华的高考作文,写不出他们正值青春年少的富有勃勃生机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与人生感悟、家国情怀;貌似用了些许“诗意”语言所作的“学术性”“艺术分析”,实则无意义无价值。
以选自穆旦(原名查良铮)诗作《赞美》中的“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为例,四篇AI作文全都在隔靴搔痒。“穆旦的拥抱终将凝结成文明的琥珀”这样的句子简直莫名其妙。AI作文《声音的三重变奏:从喉舌到血脉的觉醒之路》结尾之句“当今天的我们重读这些诗句,听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声,更是未来文明的胎动”,更是不假思索无的放矢的空话、套话。诸如此类貌似文笔漂亮实则经不起一丁点儿推敲的句子和段落,在AI作文中比比皆是。
AI写的高考作文(节选)
《暗哑处的光音》
老舍笔下那位鼓书艺人内心翻腾却“开不了口”,喉咙似被无形锁链封住,这无声的挣扎实为灵魂在自我表达困境中的剧烈悸动。然而在艾青与穆旦的笔下,鸟儿的“嘶哑歌唱”与诗人带血的拥抱,则是一曲从灵魂深处喷薄而出的生命交响,纵使伤痕累累也执拗发声。这两者,共同映照出人类精神在表达困境中迸发出的深沉光芒……
《声音的三重变奏:从喉舌到血脉的觉醒之路》
老舍笔下的鼓书艺人喉头翻涌,艾青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穆旦以带血的手拥抱。这三个声音的变奏,恰似民族精神觉醒的三部曲,在历史的褶皱中编织出独特的声纹图谱……
穆旦的带血之手,昭示着民族觉醒的终极形态。这种觉醒不是简单的反抗,而是将苦难淬炼成精神的钻石。就像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写下的家书:“看历史上国家民族之生死,常在一线之间。”带血的拥抱超越了仇恨,成为文明传承的脐带……
从喉舌的困顿到血脉的奔涌,这三个声音的变奏构成了民族精神觉醒的完整谱系。老舍的艺人仍在暗夜中摸索,艾青的喉咙已化作时代的号角,穆旦的拥抱终将凝结成文明的琥珀。这种声音的嬗变,不仅是艺术表达的进化史,更是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淬炼精神火种的见证。当今天的我们重读这些诗句,听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声,更是未来文明的胎动。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点评全国卷试题
昨天,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了高考语文、数学全国卷试题评析。
语文:写作不只展现理性的力量,更需要“走心”
试题评析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2025年高考语文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卷之中。
全国一卷作文题的设计是“民族魂”的语文表达。作文题所选三则材料均与抗战有关,从国家苦难的文学记忆出发,指向可歌可泣的民族新生,引导考生在情感层面与民族魂、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材料一反映抗战,材料二、三写于抗战期间。材料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时代背景,但通过文本的关联性暗示,自然引出对民族精神传承的思考。考生可以从三则材料中找到感触最深的点展开议论、记叙或抒情。试题在立意上并未设置门槛,民族苦难与民族复兴、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普通人的坚守、民族脊梁等等都在可写范围之内。考生也可以思辨三则材料的内在关联,回望历史、继往开来,对个体与集体、平凡与伟大、苦难与希望、历史与未来等关系进行深度思考,表达对民族魂丰富意蕴的深刻感知。
试题评析指出,写作不只展现理性的力量,更需要“走心”。情感体验、积淀沉潜、实践参与,这些都是数智化时代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品质。三则材料中,细节的书写、鸟的意象、带血的手,注重内容的真诚性与独特性,用精准的语言、富有节奏感的文字、典型的细节、可感的形象传递真情实感。这种设计也是对“为赋新词强说愁”写作痼疾的拨乱反正,回应了语文教育中“真实表达”的核心诉求。
数学:科学调控难度,实现高考选拔功能
试题评析说,2025年高考命题创新试题设计,发挥数学学科的思维价值、教育价值,突出思维能力考查,在助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方面进行了新探索,取得了新突破。
试卷设置了现实生活情境的试题,考查考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全国一卷第6题设置了帆船比赛的情境,引入了视风风速、真风风速、船行风风速、风力等级等概念,考查向量的相关知识。
试卷科学调控难度,契合考生水平。2025年高考数学命题基于教情学情调研和往年考试数据分析,更精细地把握学情、教情因素,面向全体考生,科学制定考试要求。命题综合考量人才选拔、试卷导向、考生感受,将三者有机结合,使试卷与考生水平相契合,提高考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同时对不同水平的考生都进行良好的区分,实现高考的选拔功能。
花絮
首日“开门红” 翌日“一路绿灯”
经历了昨天的“开门红”,高考第二天的考点“绿意”多了起来。今天,不少家长都穿上了绿衣服,寓意“一路绿灯”。上午,科技中学家长王女士、黄先生也从衣柜里翻出绿色衣服穿上。夫妻俩陪孩子走到学校门口,“孩子特别放松,他反而过来安慰我们,‘我没紧张,你们也不要紧张’。”
在科技中学考点外,家长余女士坐在店家门口的台阶上静静望着对面的学校。“坐这里,心静一点。等孩子出来给我电话,她有需要就可以及时出现。”余女士说,女儿是寄宿生,不需要她送考。但昨晚她还是跟女儿见了一面,拥抱了一下。“看孩子出来脸上有笑容,她开心我们就高兴。”
余女士说,在高考这个节点上,回想起女儿成长的每一步,特别有感触。女儿第一次长牙、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背书包、第一次领奖状,很多事情她都会记录下来。后来孩子大了比较不愿意拍照,她就自己用QQ空间日志、朋友圈记一下,写一下心情。余女士说,高考不是终点,而是人生另一个起点,不管女儿怎么选择,她和孩子爸爸都会尊重她,“毕竟,她不只属于我们两个,以后还有广阔的空间。”(记者 郭文娟)
18年前大儿子高考 18年后小儿子高考
“18年前送大儿子高考,18年后送小儿子高考。”家长陈植芳笑着说。今天她早早来到湖滨中学考点外送孩子高考,“小儿子是美术生,选择的科目是政史地,相比高考第一天,感觉他今天明显放松了不少。希望很快看到孩子走进理想大学的校门。”
除了家长,送考团队里还有老师。2000年生的蔡老师就职于福州一家文辅机构。“我去年入职,今年是我第二次送学生考试,”蔡老师说,她6月6日就专程坐车来厦门,订了考点附近的宾馆。“我只比学生大6岁,所以我和他们相处起来跟朋友差不多。”
10点20分前后,湖滨中学考点外已经站满了前来迎接的家属们,其中也有不少弟弟妹妹,让考场外多了几分活力。来自外国语学校二年级的小妍和妈妈一起来接姐姐出考场,“姐姐在康桥中学,学习很努力,这三天我每天都会来接她。”小妍说,自己10年后也要高考,“我将来想考清华大学!”(记者 兰云丝)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