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重症系统” 厦门市第三医院实现重症诊疗全面互联互通
2025-06-18 07:54 来源:厦门日报

通过“智慧重症系统”,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专家与厦门三院医生实时交流,查看患者病情。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 通讯员 叶聪艺 陈雅玲 图/厦门市第三医院 提供)近日,51岁的金先生顺利出院,劫后重生的他为厦门市第三医院医护团队送来了一面致谢锦旗。四个月前,金先生在工地干活时,右脚脚底不慎被铝片扎伤。因未及时得到治疗,数日后他出现牙关紧闭、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破伤风症状,被紧急送入厦门市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尽管初期治疗后,他的病情有所好转,但因肺部感染病情再度恶化,在两次更换抗生素后,仍效果不佳。关键时刻,“智慧重症系统”发挥重要作用,医院通过该系统远程联动国家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进行线上会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半个月后,金先生脱离呼吸机,转入呼吸内科继续抗感染、止咳化痰治疗。

  从一个小小的铝片扎伤到历时一个多月的生死救治,这一病例是“智慧重症系统”在厦门市第三医院运行三个月来成功守护生命的缩影。据悉,厦门市第三医院也是福建省首家对接国家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平台的医院。

  远程协同全国顶尖专家 为抢救生命赢得黄金时间

  “智慧重症系统”是如何守护重症患者的?厦门市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叶宝华介绍,每一位患者在重症病房监护救治时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以往需要靠护士手工录入,而现在来自床旁监护治疗设备能实时采集并自动生成,同步至云端。“不仅护士从繁重的文书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时间投入病房照护,而且对于指导医生临床治疗、提高工作效率也起到很大作用。”

  此次抢救过程中,最凶险的时刻莫过于金先生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难以控制,体温一度飙升至40℃以上,医护团队调整了两次抗生素用药方案,仍未见效。病情胶着之时,医院第一时间邀请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专家进行远程视频会诊。在“智慧重症系统”的支持下,远在南京的医护团队仅需一键调阅,即全面掌握患者病史及入院以来的检查、检验结果及实时生命体征,从而迅速做出精准判断。

  “智慧重症系统”不仅能用数据“说话”,还能“看人”。叶宝华说:“以往专家会诊需要到现场查看病人情况,现在可以通过床旁的摄像设备,实时查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精神状态。”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谢剑锋教授在掌握患者病情后,建议调整为“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与美罗培南联合治疗”,很快疗效显现——患者的体温开始下降,炎症指标下降。

  “金先生的病情较为复杂,传送一次信息、等待一个决策,可能就错过了窗口期。”叶宝华回忆道,“正是有了‘智慧重症系统’,我们和‘全国最强大脑’在同一张病历上‘同频共振’,才换来了最佳方案和最佳时机。”

  远程联动国家级医学高地 实现“有温度”“有速度”的会诊

  厦门市第三医院“智慧重症系统”的成功建设,离不开去年12月“杨毅名医工作室”在厦门市第三医院正式揭牌成立的重要契机。杨毅教授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国家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其所在医院为国家级重症医学高地。正是依托这一高水平协作平台,厦门市第三医院得以顺利对接国家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打通数据壁垒,用远程协作链接优质资源,实现重症诊疗的全面互联互通,迈入智慧医疗新阶段。

  厦门市第三医院副院长吴彬介绍,依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深度协作平台,厦门市第三医院实现与顶级专家团队患者信息双向同步、标准路径共建、危重症同质化管理。远程音视频系统让全国名医第一时间“在线出诊”,患者足不出厦门,即可获得最权威的会诊建议与救治指导。“在一个个关键时刻,智慧重症系统不仅加快了救治速度,也拉近了医患之间、区域之间的温度与距离。”

  据了解,目前,厦门市第三医院ICU30张病床均实现了“智慧重症系统”全覆盖,实现了分钟级应急响应,打破了医疗资源壁垒,这也意味着同安区域的患者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